题名

社經地位、文化資本與教育期望對學業成就影響之結構方程模式檢定

并列篇名

Explore the Relations among the Socioeconomic Status, Cultural Capital, Education Aspirat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by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DOI

10.7108/PT.200612.0261

作者

張芳全(Fang-Chung Chang)

关键词

社經地位 ; 文化資本 ; 學業成就 ; 結構方程模式 ; academic achievement ; cultural capital ; socioeconomic status ;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期刊名称

測驗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53卷2期(2006 / 12 / 01)

页次

261 - 29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幼兒學業成就是否受到文化資本、社經地位與教育期望影響呢?過去對學業成就影響的研究集中在國中、高中或大學生,而本研究與先前研究不同,它在了解基隆市小學一年級學生家長的社經地位、文化資本與教育期望對學業成就影響。本研究以616份樣本,透過結構方程模式來檢定前述問題的影響關係。結果顯示:家長社經地位對教育期望沒有顯著影響,家庭文化資本對教育期望有正向顯著影響,同時家長社經地位、文化資本與教育期望對學業成就有正向關係。針對前述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

英文摘要

Is the children's academic achievement impacted by the socioeconomic status, the cultural capital of family, the education aspiration? The same issues have been studied before, but their samples focused on the junior or senior school students. However, our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socioeconomic status, the cultural capital of family, the education aspirat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KeeLun's primary education (1 grade) students. There are 616 samples in this study. By using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o test,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as follows: the education aspiration for children is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impacted on the cultural capital of family, but the socioeconomic status are not. Also academic achievement is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influenced by the socioeconomic status, the cultural capital of family, and education aspiration. From these results, some suggestions were given.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心理學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許崇憲(2002)。家庭背景因素與子女學業成就之關係-臺灣樣本的後設分析。中正教育研究,2,25-62。
    連結:
  2. 謝孟穎(2003)。家長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集刊,49(2),255-287。
    連結:
  3. Alpert, B.(1991).Students` resistance in the classroom.Anthropology Education Quarterly,22,350-366.
  4. Bagozzi, R. P.,Yi, Y.(1998).On the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Academic of Marketing Science,196,76-94.
  5. Bender, P. M.,Bonett, D. G.(1980).Significance tests and goodness of fit in the analysis of covariance structures.Psychological Bulletin,88,588-606.
  6. Bentler, P. M.(1982).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via non-iterative estimation: A fast inexpensive method.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417-424.
  7. Bollen, K. A.(1989).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with latent variables.New York:John Wiley.
  8. Boomsmsa, A.,K. G. Jöreskog,H. Wold (Eds.)(1982).The robustness of LISREL against small sample size in factor analysis model.Systems under indirect observation, Part I.,149-173.
  9. Bourdieu, P.,J. G. Richardson (Eds.)(1986).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Connecticut:greenwood.
  10. Bourdieu, P.,J. Karabel,A. H. Halsey (Eds.)(1977).Power and ideology in educati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1. Bourdieu, P.,Passeron, J.(1977).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London:Sage publication.
  12. Bourdieu, P.,R. Brown, (Ed.)(1973).Knowledge, education and cultural change.London:Tavistock.
  13. Bowels, S.(1972).Schooling in capitalist America.New York:Basic Book.
  14. Buchmann, C.,Dalton, B.(2002).Interpersonal influences and educational aspirations in 12 countries: The importance of institutional context.Sociology of Education,75(2),99-122.
  15. Coleman, J. S.(1988).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4,95-120.
  16. Collins, R.(1971).Functional and conflict theories of educational stratification.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36,1002-1019.
  17. De Graff, P. M.(1986).The impact of financi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o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the Netherlands.Sociology of Education,59,237-246.
  18. DiMaggio, P.(1982).Cultural capital and school success: The impact of status culture participation on the grade of U.S. high school student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47,189-201.
  19. DiMaggio, P.,Mohr, J.(1985).Cultural capital,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nd marital selection.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0,1231-1261.
  20. Farkas, C.,George, D.(1990).Cultural resources and school success: Gender, ethnicity, and poverty groups within an Urban district.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55,122-142.
  21. Ho, S. C.,Willams, J. D.(1996).Effect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on eighth-grade achievement.Sociology of Education,69,126-141.
  22. Hofferth, S. L.,Boisjoly, J.,Duncan, G. J.(1998).Parents` extrafamilial resources and children`s school attainment.Sociology of Education,71,246-268.
  23. Hossler, D.,Maple, S.(1993).Being undecided about postsecondary education.The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16(3),285-307.
  24. Johnson, T. P.(1998).Approaches to equivalence in cross-cultural and cross-national survey research.ZUMA Nachrihten Special, Cross-Curtiral Eurvey Equivalence,3,1-40.
  25. Jöreskog, K. G.,Sörbom, D.(1984).LISREL VI: User guide(3 rd).US:Scientific Software International, Inc.
  26. Jöreskog, K. G.,Sörbom, D.(1989).LISREL 7: A guide to the program and applications.Chicago, TL:Scientific Software International.
  27. Jöreskog, K. G.,Sörbom, D.(1993).LISREL 8: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with the SIMPLIS command language.US:Scientific Software International, Inc.
  28. Kalmijn, M.,Kraaykamp, G.(1996).Race, cultural capital, and schooling: An analysis of trends in The United States.Sociology of’ Education,69,22-34.
  29. Katsillis, J.,Rubinsion, R.(1990).Cultural capital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educational reproduction: The case of Greece.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55,270-279.
  30. Kline, R. B.(1998).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
  31. Lareau, A.(1987).Social class differences in family-school relationships: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capital.Sociology of Education,60,73-85.
  32. Marini, M. M.,Greenberger, E.(1978).Sex differences in educational aspirations and expectations.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5(1),67-79.
  33. Marsh, H. W.,Hau, K. T.,Hoyle, R. H. (Ed.)(1999).Statistical strategies for small sample research.New Delhi:Sage publications.
  34. Marsh, H. W.,Hocevar, D.(1985).A new more powerful method of multitrait-multimethod analysis.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73,107-117.
  35. Mau, W.(1995).Educational plan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 racial and cultural comparison.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73,518-526.
  36. McDonald, R. P.,Marsh, H. M.(1990).Choosing a multivariate model: Noncentrality and goodness-of-fit.Psychological Bulletion,107,247-255.
  37. Mcleod, J. D.,Kaiser, K.(2004).Childhood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69,636-658.
  38. Michalis, K.,James, R. C.(2001).Family processes affect students` motivation, and science and math achievement in Cypriot high schools.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8(1),108-127.
  39. Mulaik, S. A.,James, L. R.,Van Altine, J.,Bennett, N.,Stilwell, C. D.(1989).Evaluation of goodness-of-fit indices for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Psychological Bulletin,105,430-445.
  40. Ramos, L.,Sanchez, A. R.(1995).Mexican-American high school students: Educational aspirations.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23(4),212-221.
  41. Robert, C.(2001).Academic orientation and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education during high school.Sociology of Education,74(2),210-230.
  42. Rottinghaus, P. J.,Lindley, L. D.,Green, M. A.,Borgen, F. H.(2002).Educational aspirations: The contribution of personality, self-efficacy, and interests.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61(1),1-19.
  43. Seginer, R.,Vermulst, A.(2002).Family environment, educational aspirations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two cultural settings.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33,540-558.
  44. Solorzano, D. G.(1992).An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race, class, and gender on student and parent mobility aspirations.Journal of Negro Education,61(1),30-43.
  45. Teachman, J. D.(1987).Family background,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55,224-234.
  46. Valadez, J. R.(1998).Applying to college: Race, class, and gender differences.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1(5),14-20.
  47. Zhou, X.,Moen, P.,Tuma, N. B.(1998).Educational stratification in urban China: 1949-1994.Sociology of Education,71(1),199-222.
  48. 石培欣(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市,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49.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1994)。中華民國職業分類典。台北市:行政院勞委會。
  50. 何美瑤(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學系。
  51. 何瑞珠(1999)。家長參與子女的教育: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的闡釋。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報,27(1),233-261。
  52. 吳素援(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市,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53. 巫有鎰(1999)。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與台東縣做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集刊,43,212-243。
  54. 周淑卿(1994)。教育體系與文化再製。教育研究雙月刊,37,64-66。
  55. 周新富(1999)。博士論文(博士論文)。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56. 林大森(1999)。台灣地區家庭背景對中等教育分流的影響-「高中/高職」與「公立/私立」差異的探討。東吳社會學報,8,35-77。
  57. 林生傳(1976)。影響學業成就的社會環境因素分析與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學院學報,4,167-222。
  58. 林松齡(1999)。母親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文化資本、經濟資源、與監督角色的比較。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27,73-105。
  59. 林清標(199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東市,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60. 林義男(1998)。國小學生家庭背景、父母參與及學業成就的關係。輔導學報,11,95-141。
  61. 邱天助(1998)。布爾狄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市:桂冠。
  62. 邱皓政(2003)。結構方程式-LISREL的理論、技術與應用。台北市:雙葉書廊。
  63. 姜添輝(2002)。資本社會中的社會流動與學校體系。台北市:高等教育。
  64. 孫清山、黃毅志(1996)。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台灣社會學刊,19,96-137。
  65. 馬信行(1985)。家庭文化背景與學業成績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學報,51,139-165。
  66. 馬信行(1999)。教育科學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67. 高宣揚(2002)。布爾迪厄。台北市:生智。
  68. 張怡貞(1988)。國小男女學童知覺父母對其教育關注與期望調查。教育研究集刊,41,53-71。
  69. 張善楠、洪天來、張麟偉、張建盛、劉大偉(1997)。社區、族群、家庭因素與國小學童學業成就的關係-台東縣四所國小的比較分析。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學報,8,27-52。
  70. 許誌庭(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南市,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71. 陳正昌(1994)。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
  72. 陳正昌、程炳林(1998)。SPSS、SAS、BMDP統計軟體在多變量統計上的應用。台北市:五南。
  73. 陳怡君(199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
  74. 陳怡華(199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南市,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75. 陳怡華(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76. 陳怡靖(2004)。博士論文(博士論文)。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77. 陳怡靖、鄭燿男(2000)。台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檢證社會資本論、文化資本論及財務資本論在台灣的適用性。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集:人文與社會科學,13(3),416-434。
  78. 陳建州(1990)。家庭社經地位高低與學業成就差異的因果關係。教育社會學通訊,26,20-23。
  79. 陳建志(1989)。族群及家庭背景對學業成績之影響模式-以台東縣原、漢學童作比較。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21,85-109。
  80. 黃文俊(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縣,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81. 黃芳銘(2002)。結構方程成模式-理論與應用。台北市:五南。
  82. 黃芳銘(2004)。2004年1月10輔仁大學舉辦的2004年統計方法學論壇:結構方程模式方法學的開展
  83. 黃芳銘(2004)。社會科學方法學-結構方程模式。台北市:五南。
  84. 黃芳銘、王天佑(1998)。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85. 黃富順(1973)。影響國中學業成就的家庭因素。教育研究所集刊,16,383-484。
  86. 黃毅志(2002)。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台灣地區不公平的社會階層體系之延續。台北市:巨流。
  87. 黃毅志(1995)。台灣地區教育機會不平等性之變遷。國社會學刊,18,243-273。
  88. 黃毅志(1996)。台灣地區民眾地位取得之因果機制:共變數結構分析。東吳大學社會學報,5,213-248。
  89. 黃毅志(2000)。文化資本、社會網路與階級認同、階級界限。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30,1-42。
  90.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1),7-28。
  91. 楊瑩(1994)。台灣地區不同家庭背景子女受教機會差異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2(3),1-22。
  92. 劉明松、張韶霞(2001)。國小學童家庭結構及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學報,3(1),61-77。
  93. 歐仁榮(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
  94. 蔡毓智(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
  95. 鄭心怡(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96. 鄭世仁(2000)。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市:五南。
  97. 鄭淵全(1998)。社經地位、能力、學校教育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功能典範與衝突典範之探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師院學報,11,421-448。
  98. 魏宗明(2001)。學校在文化再製的角色―Bourdieu觀點。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學報,7,85-106。
  99. 蘇峰山編(2002)。意識、權力與教育-教育社會學理論論文集。嘉義:私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所。
被引用次数
  1. Lin, Da-Sen,Chuang, Chih-Chia(2017).The Trajectory of Cultural Taste: Influence of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al and Class Mobility on Cultural Taste.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2(3),193-223.
  2. 陳俊瑋(2011)。學生教育抱負與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長期追蹤資料之分析。當代教育研究,19(4),127-172。
  3. 龔心怡、李靜儀(2015)。影響國中經濟弱勢學生之學業表現與中輟傾向之因素:以「脈絡-自我-行動-結果」之動機發展自我系統模式為取向。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0(4),55-92。
  4. 洪煌佳(2016)。優秀學生運動員運動退出意圖之社會因素探究。中華體育季刊,30(1),1-8。
  5. 洪煌佳(2020)。優秀學生運動員運動退出的影響因素。臺灣體育學術研究,69,37-56。
  6. 黃瓊儀、游錦雲、吳怡慧(2015)。國中身心障礙學生家庭社經地位、社會資本、文化資本、財務資本與學習成果之關係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0(4),129-160。
  7. 簡梅瑩,洪子涵(2020)。從文化資本角度探討大學生之生涯規劃。學校行政,127,85-104。
  8. 賴慧敏、鄭博文、陳清檳(2015)。偏遠地區與一般地區國中生學習成就差異比較:以「反事實」分析。測驗學刊,62(2),127-151。
  9. 李逢堅(2010)。從課業難度、學習狀態、成績壓力與教師態度檢視國中學生社會再製現象之研究。中等教育,61(3),52-71。
  10. 李逢堅(2021)。「我」對「他們」:都會弱勢國中生公民素養之研究。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報,26,37-81。
  11. 梁金都(2010)。一個國小校長女兒教室生活經驗的潛在課程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4(2),23-45。
  12. 劉若蘭、林大森(2012)。家中第一代大學生的就學經驗、學習成果與畢業流向:與非第一代相比。教育實踐與研究,25(2),97-130。
  13. 潘世尊(2017)。文化多元與教育:兼論兩岸幼教課綱與指南。弘光學報,80,79-97。
  14. 邱仕凱(2018)。家庭社經地位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學業發展自我效能為中介變數。教育學誌,40,59-120。
  15. 蘇船利、黃毅志(2009)。文化資本透過學校社會資本對臺東縣國二學生學業成績之影響。教育研究集刊,55(3),99-127。
  16. 蕭玉佳、張芬芬(2013)。國小經濟弱勢生學習生活與學習文化之個案研究─凌寒待暖陽。課程與教學,16(1),35-68。
  17. 謝志龍、莊致嘉(2016)。文化資本的代間傳遞與轉換對國中學生教育成就的影響。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1(3),163-195。
  18. 葉亮吟(2010)。探討大學生社團經驗、人際關係、學業成績對其職涯發展的影響。育達科大學報,23,59-80。
  19. 詹秀雯、張芳全(2018)。基隆市國中生學習成就影響因素之縱貫性研究。臺北市立大學學報:教育類,49(2),1-32。
  20. 詹志禹、許嘉家(2010)。「高中職生個人知識論信念量表」之編製與驗證。測驗學刊,57(3),433-458。
  21. 張芳全(2011)。家長教育程度、文化資本、自我抱負、學習興趣與數學成就之關係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5(1),29-56。
  22. 張芳全(2017)。家庭社經地位對英語學習成就之影響─以幸福感為中介。學校行政,108,204-221。
  23. 張芳全(2021)。高中生數學素養表現因素之分析:以自我教育期望與數學學習動機為中介變項。學校行政,134,23-58。
  24. 張芳全(2021)。國中生的家庭背景、家庭學習資源、學習動機、教育期望、自然學習成就對數學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學報.教育類,52(2),1-30。
  25. 張芳全(2021)。國中生的家庭社經地位、英語學習動機對英語學習成就之成長軌跡分析。臺北市立大學學報.教育類,52(1),1-27。
  26. 張芳全(2021)。國中生的自我教育期望對師生關係與數學學習興趣影響之縱貫研究。學校行政,132,1-30。
  27. 張芳全(2021)。七年級學生英語學習成就因素模式之探索。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5(1),1-32。
  28. 張芳全(2021)。臺灣八年級男女學生科學成就因素之研究-多層次模式分析。學校行政,136,1-34。
  29. 張芳全(2022)。離島地區國中生的家庭社經地位與英語學習成就相關之研究:以父親與自我教育期望為中介變項。臺北市立大學學報.教育類,53(1),43-70。
  30. 張芳全,王瀚(2014)。新移民與非新移民子女的家庭社經地位、家庭文化資本與家庭氣氛之縱貫性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0(3),57-94。
  31. 張芳全、林盈均(2018)。家長教育程度、文化資本、教育期望與學生學習信念對國語成就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學報:教育類,49(1),1-26。
  32. 張芳全、張秀穗(2017)。國中生英語學習成就因素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1(2),1-31。
  33. 張嘉芸,張芳全(2020)。馬公國中生家庭社經地位與英語學習成就之研究:三個英語學習動機中介變項為例。學校行政,128,120-154。
  34. 張訓譯(2017)。大學入學甄試影響教育機會均等之分析。育達科大學報,45,69-89。
  35. 鄭博文,廖錦文(2019)。經濟弱勢學生學習態度與學業表現之縱貫研究。教育實踐與研究,32(1),71-105。
  36. 鄭玉亭、蔡桂芬、黃庭鍾(2011)。影響基隆地區國民中學九年級學生數學焦慮相關因素之研究。嶺東學報,30,183-206。
  37. (2008)。臺灣新移民之新教育觀—以在地教師課程觀點出發。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8(1),89-128。
  38. (2009)。家長教育程度與科學成就之關係:文化資本、補習時間與學習興趣為中介的分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4),39-76。
  39. (2011)。TEPS資料庫中學業成就與相關影響因素之縱貫性研究。教育政策論壇,14(3),119-154。
  40. (2013)。影響國中階段貧窮學生學業表現之因素探析─以臺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扶助對象為例。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3(1),1-42。
  41. (2015)。理工科系大學生之家庭社經地位對預期薪資之影響:以成就抱負為中介。教育與心理研究,38(2),1-29。
  42. (2015)。臺灣近20年(1994∼2014)教育研究的回顧和比較⎯⎯家庭背景與教育成就之間關係的分析。比較教育,79,95-132。
  43. (2016)。反省文化資本理論在臺灣的有效性:文化品味、教育和階級的關聯性及其變遷。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6(1),39-87。
  44. (2017)。臺灣地區學生自我效能、家長支持與學業成就之內容分析與後設分析研究。市北教育學刊,58,73-107。
  45. (2021)。國中生家庭社經地位與英文學習成就之研究:以併列教育期望為中介變項。市北教育學刊,68,2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