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大專生生活痛苦指數量表」的編製及分析

并列篇名

Development of Everyday Misery Index Scal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Relational Analysis

DOI

10.7108/PT.201006.0239

作者

黃韞臻(Yun-Chen Huang);林淑惠(Shu-Hui Lin)

关键词

大專學生 ; 生活痛苦指數 ; 因素斜交模式 ; 政府作爲 ; college students ; everyday misery index ; government's behavior ; multi-factor oblique model

期刊名称

測驗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57卷2期(2010 / 06 / 01)

页次

239 - 26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擬針對大專生的生活痛苦指數之議題進行探究,首先建立一份「大專生生活痛苦指數量表」,其次針對問卷結果對學子的痛苦因素進行分析比較。文中先將取得的1, 908份有效問卷,隨機分為三組獨立樣本,分別進行探索性、驗證性因素分析及簡效模式的複核效化,最後再進行大專生的痛苦因素分析及討論。所得結論如下: 1.大專生的痛苦來源可分為家庭、社會、兩性、未來、人際、政府、休閒以及課業等八個構面。 2.多因素斜交模式為一最簡效模式,量表同時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穩定性與預 測力。 3.學生感到最痛苦的前三大構面為政府作為、未來發展和社會情境。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construct a reliable and valid scale of the misery index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tudents' misery. A target sample of 1, 908 students was drawn from 5 different colleges and then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in order to perform an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and cross-validation, respectively. Finally, detailed analyses and discussions were presented for the investigative results. Some of the major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Sources of misery for college students were divided into eight aspects: family, society, gender relationship, futur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government, amusement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s. 2. Multi-factor oblique model was found to be the most efficient model and its stability and predictive power were confirmed. 3. The top 3 misery aspects were government's behavior, future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ituation.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心理學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王春展、潘婉瑜(2006)。大學生的生活壓力與其因應策略。嘉南學報,32,469-483。
    連結:
  2. 江文慈(2004)。大學生情緒調整歷程與發展特徵。教育心理學報,35,249-268。
    連結:
  3. 李金治、陳政友(2004)。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四年級學生生活壓力、因應方式、社會支持與其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學校衛生,44,1-31。
    連結:
  4. 周玉真(2003)。大學新生生活壓力的內涵初探。諮商與輔導,214,38-44。
    連結:
  5. 林淑芬、王于寧、賴永僚(2008)。大學生身體活動態度、休閒滿意度對主觀幸福感之影響。運動休閒餐旅研究,3(2),73-85。
    連結:
  6. 曾文志(2007)。大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常識概念與主觀幸福感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8(4),417-441。
    連結:
  7. 黃芳銘、楊金寶、許福生(2005)。在學青少年生活痛苦指標發展之研究。師大學報,50(2),97-119。
    連結:
  8. 天下雜誌(2006)。首次大學教育大調查念大學不值得驕傲?2007年5月15日,取自http://www.cwk.com.tw/cw/search/preview1.asp?articleID=200612151111579024677872
  9. 董氏基金會(2006)。大學生日常生活、網路使用行為與憂鬱傾向之相相關性調查。2007年5月15日,取自http://www.jtf.org.tw/psyche/melancholia/survey.asp?This=66&Page=1
  10. 臺灣公益資訊中心(2002)。不快樂的青年節?2007 年5 月15 日,取自http://www.npo.org.tw/ philnews/show_news.asp? NEWSID=4048
  11. 董氏基金會(2002)。大台北地區青少年主觀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性調 查。2007年5月15日,取自http://www.jtf.org.tw/psyche/melancholia/survey.asp? This=62&Page=1
  12. 董氏基金會(2005a)。大學生主觀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性調查。2007 年5 月15 日,取自http://www.jtf.org.tw/psyche/melancholia/survey.asp?This=65&Page=1
  13. 自由時報(2003)。放棄生命上半年自殺案43件。2007年5月15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 com.tw/2003/new/jul/9/today-so4.htm
  14. 董氏基金會(2005b)。憂鬱,蔓延大學城?2007年5 月15日,取自http://www.jtf.org.tw/JTF05/Show.asp?This=737
  15. 董氏基金會(2004)。少年日常生活、網路使用與憂鬱傾向之相關性調查。2007年5月15日,取自http://www.jtf.org.tw/psyche/melancholia/survey.asp?This=64&Page=1
  16. Agnew, R.(1992).Foundation for a general strain theory of crime and delinquency.Criminology,30(1),47-87.
  17. Bagozzi, R. P.,Yi, Y.(1988).On the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16,74-94.
  18. Bronfenbrenner, U.(1979).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 Chambers, J. A.,Power, K. G.,Loucks, N.,Swanson, V.(2000).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parental bonding instrument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psychological distress in a group of incarcerated young offenders in Scotland.Social Psychiatry Epidemiol,35,318-325.
  20. Erikson, E.(1968).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New York:W. W. Norton.
  21. Grant, K. E.,Compas, B. E.,Thurm, A. E.,McMahon, S. D.,Gipson, P. Y.,Campbell, A. J.,Krochock, K.,Westerholm R. I.(2006).Stressors and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pathology: Evidence of moderating and mediating effects.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26(3),257-283.
  22. Jöreskog, K. G.,Sörbom, D.(1993).LISREL 8.14: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with the SIMPLIS command language.Chicago, IL:Scientific Software International.
  23. Jöreskog, K. G.,Sörbom, D.(1996).LISREL 8: Users' reference guide.Chicago, IL:Scientific Software International.
  24. Kline, R. B.(1998).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
  25. Lu, L.,Lin, Y. C.(2003).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self-concept: Chinese and Japanese adolescents.Fu Jen Studie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37,43-62.
  26. Murphy, M. C.,Archer, J.(1996).Stressors on the college campus: A comparison of 1985 and 1993.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37(1),20-28.
  27. Seiffge-Krenke, I.(2000).Causal links between stressful events, coping style, and adolescent symptomatology.Journal of Adolescence,23(6),675-691.
  28. Stark, R.(1987).Deviant places: A theory of the ecology of crime.Criminology,25,893-909.
  29. 王琳雅(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中市,私立中國醫藥大學護理學研究所。
  30. 江逢維(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
  31. 吳家楹(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
  32. 李珮瑄(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33. 施建彬(2004)。大學新生心理健康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大葉學報,13(2),109-117。
  34. 施建彬(2006)。大學生休閑活動參與對幸福感的影響—以大葉大學為例。研究與動態,13,131-144。
  35. 胡家欣(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市,私立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
  36. 張翠珠(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屏東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37. 陳建民(2001)。青少年生活壓力及其因應方式探討。訓育研究,40(3),71-79。
  38. 陳淑惠、劉若蘭(1999)。專科學生壓力因應模式與憂鬱症狀之關係研究摘要。學生輔導通訊,63,126-142。
  39. 陳黃秀蓮、吳明隆(2007)。技職校院學生生活壓力、生命意義與自殺意念之研究。正修通識教育學報,4,219-248。
  40. 黃芳銘(2004)。社會科學、統計方法學—結構方程模式。台北市:五南。
  41. 黃芳銘(2004)。結構方程模式理論與應用。台北市:五南。
  42. 黃芳銘、劉和然(2000)。在學青少年生活痛苦指標調查研究。2000年中輟學生與青少年犯罪問題研討會,嘉義縣:
  43. 黃韞臻、林淑惠、劉響慧(2007)。大專院校學生的壓力來源與因應方式的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30(2),147-174。
  44. 葉真秀(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
  45. 蔡文雅(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南縣,私立南台科技大學技職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46. 顏映馨(199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47. 嚴祖弘(2001)。休閒活動對在學青少年行為之影響及輔導策略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被引用次数
  1. 蔡良庭、楊志堅(2014)。LVQ與多變數反覆加權法於測驗效度檢驗影響。測驗學刊,61(3),361-384。
  2. 陳柏霖,洪兆祥,余民寧(2014)。大學生心理資本與憂鬱之關係:以情緒幸福感為中介變項。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0(4),23-45。
  3. 樊愛群、杜淑芬、江捷如(2016)。以正向心理學之觀點探討大學生希望感、問題解決及生涯發展之關係。東亞論壇,30(2),17-40。
  4. 薛安,張有恒(2019)。大學生課外學習經驗與生涯成熟態度之關係研究-以中部地區私立大學為例。學生事務與輔導,57(4),29-47。
  5. (2014)。大學生生涯希望量表發展之研究。教育研究學報,48(1),23-44。
  6. (2015)。建構幸福感教學模式融入情緒心理學課程。教育學報,43(2),8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