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台商如何在兩岸貿易中避免付款的風險

并列篇名

How Taiwanese Exporters Avoid Payment Risks on Cross-Strait Trade

DOI

10.29963/TOJEB.200512.0004

作者

龔春生(Michael Kon)

关键词

信用狀 ; 賣斷 ; 應收帳款管理業務 ; 兩岸 ; 通匯 ; letter of credit ; forfeiting ; factoring ; cross-strait ; remittance

期刊名称

真理財經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3期(2005 / 12 / 01)

页次

75 - 10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自從海峽兩岸開始經貿交流以來,台灣對中國大陸的貿易順差即逐年上升。根據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的統計資料,以2004年來說,兩岸貿易額達US$61,639.1百萬美元;其中,台灣出口至大陸44,960.4百萬美元,大陸出口至台灣US$16,678.7百萬美元,台灣對中國大陸的貿易順差達US$28,281.7百萬美元。這些數據顯現出兩岸問的貿易往來對於台灣的經濟發展是非常重要的,而促成貿易順利進行的付款條件(Payment Terms)的安全性也同時顯現出其重要性。在國際貿易中,雖有許多不同的付款條件,但信用狀通常被認為是最公平且普遍為大家接受的重要付款條件之一。為了使台灣廠商出口至大陸的過程更行順利、安全,不管台商使用任何一種付款條件,都不妨考慮使用賣斷(Forfaiting)及應收帳款管理(Factoring)的方式以降低收取帳款的風險。

英文摘要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of Mainland Affairs Council, the value of Taiwan's trade with Chinese Mainland totaled US$61,639.1 billion in 2004. In which, Taiwan's exports to Chinese Mainland were 44,960.4 billion, while Taiwan's imports from Chinese Mainland were US$16,678.7 billion. Taiwan got a total favorable balance US$28,281.7 billion. Based on these statistics, it was obvious that the trade exchange of cross-strait offered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aiwan's economic growth. In other words, it also means that the payment terms of cross-strait trade shows the importance to Taiwan's exporters.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payment terms that can be used for making payments to the beneficiary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Of them, Letter of Credit is usually regarded as a fair one which may be easily accepted by both exporters and importers. No matter Taiwanese exporters choose any payment terms, they can consider employing the methods of Forfaiting and Factoring to transfer the payment risks to banks.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經濟學
参考文献
  1. 國際金融貿易大辭典。台北:中華徵信所。
  2. Ball , Donald A.(2002).International Business.N.Y.: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3. Hill, Charles W.L.(2002).International Business.N.Y.: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4. Keegan, Warren J.(2002).Global Marketing Management.N.J.: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Inc.
  5. Kon, Michael(1997).Taiwan`s Offshore Shipping Center and Cross-Strait Commercial Opportunities.Issues & Studies,33(2),50-68.
  6. 于政長(1987)。際貿易之付款方式(上)。航貿週刊,7644,22-25。
  7. 王玉(1986)。認識國際應收帳款收購業務。航貿週刊,1163,20-23。
  8. 江憲治(2001)。國際應收帳款管理業務。貿易雜誌,76,26-29。
  9. 呂惠富、林惠文(2001)。傳統信用狀付款方式適用性之探討及其未來之運用。產業金融季刊,113,41-57。
  10. 李麗(1994)。應收帳款管理業務。貿易週刊,1602,16-18。
  11. 林錦龍(1994)。從貿易糾紛(Trade Dispute)看信用狀的特性(上)。貿易週刊,1574,11-13。
  12. 林錦龍(1979)。從信用狀之特有性質談信用狀交易可能遭遇的風險。航運與貿易,58,53-57。
  13. 林錦龍(1979)。論信用狀與買賣契約之關係。臺灣經濟金融月刊,13(5),4-9。
  14. 施景文(1986)。託收付款方式輸出與Factoring。臺灣經濟金融月刊,22(6),2-13。
  15. 紀夙娟(2002)。論國際應收帳款業務。景文技術學院學報,13,49-56。
  16. 紀麗秋、鄧誠中(1999)。出口商避險與融資之新選擇-國際應收帳款管理業務。產業金融季刊,104,89-104。
  17. 紀麗秋、鄧誠中(2000)。國際應收帳款管理業務在國際貿易上之運用。臺灣經濟金融月刊,36(7),39-50。
  18. 紀麗秋、鄧誠中(2000)。我國應收帳款管理業務之探討。臺灣金融財務季刊,1(1),113-124。
  19. 翁正忞(2001)。國際應收帳款管理-非信用狀付款趨勢下進出口廠商的競爭利器。僑光學報,19,131-162。
  20. 張錦源(1978)。漫談「有問題」的信用狀及假信用狀-1。貿易週刊,651,12-15。
  21. 張錦源(2002)。國際貿易實務詳論。台北:三民書局。
  22. 梁滿潮(1978)。從各國法院關於信用狀問題之判決談應注意事項。商業知識月刊,1(11),5-27。
  23. 梁滿潮(1979)。從信用狀業務之獨立性談進出口廠商應注意事項。貿易週刊,786,30-32。
  24. 陳顯煌(1985)。應收帳款管理的要領。現代管理月刊,107,42-45。
  25. 詹德恩(1990)。淺探地下通匯與洗錢關聯性-4。法務通訊,2012,3-6。
  26. 劉建林(1998)。兼具行銷競爭力的財務策略-應收帳款受讓管理。會計研究月刊,150,104-107。
  27. 劉鶴田(2001)。論詐欺例外原則在擔保信用狀的運用。臺灣經濟金融月刊,37(5),40-50。
  28. 劉鶴田(2003)。論國際應收帳款收買規範的演進趨勢。臺灣經濟金融月刊,39(5),46-57。
  29. 蔡緣(2000)。國際貿易實務與書類。台北:華泰文化事業股有限公司。
  30. 蕭長瑞(2003)。論應收帳款承購業務之法律性質。存款保險資訊季刊,17(1),42-67。
  31. 謝宇衡(1989)。D/A、O/A交易護身符-應收帳款管理業務。貿易週刊,1347,4-6。
  32. 簡茂男(1997)。票貼、L/C之外的另類選擇-應收帳款受讓管理業務的發展與展望。會計研究月刊,142,52-56。
  33. 羅慶龍(1979)。信用狀之理論與實務。企銀季刊,3(1-2),87-95。
  34. 龔春生(2001)。論信用狀(Letter of Credit)在兩岸經貿關係中的運作。第11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學術研討會,山東青島:
  35. 龔春生(1997)。論兩岸商機與境外航運中心。中國大陸研究,40(9),21-41。
  36. 龔春生(2000)。兩岸加入WTO後對兩岸經濟的影響。第九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杭州:
  37. 龔春生(2000)。論亞洲金融風暴後的人民幣匯率。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1(1),3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