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台灣地區住宅需求價格彈性與所得彈性之估計

并列篇名

An Estimation of Price Elasticity and Income Elasticity of Housing Demand in Taiwan

DOI

10.6375/JHS.199401.0025

作者

林祖嘉(Chu-Chia Lin);林素菁(Sue-Jing Lin)

关键词
期刊名称

住宅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期(1994 / 01 / 01)

页次

25 - 4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住宅需求的價格彈性與所得彈性大小,對於住宅經濟學的理論與政策都有很重要的涵義。國內外文獻對於此二種彈性都有很多的估計,但或者由於模型設定的不同,或者因為資料不一,使得實際估計到的彈性有很大的差異。尚幸Polinsky(1977)及Polinsky and Ellwood(1979)提出了一個相當完整的估計方式,一方面考慮個别資料與分組資料的差異,一方面對房價與所得同時考慮下的模型設定,綜合分析各種情況下,推估住宅需求價格與所得彈性應該具有的合理範圍。本文藉用Polinsky and Ellwood的方法,估計台灣地區住宅需求價格彈性與所得彈性的合理區間。就自有房屋而言,我們發现台灣地區的所得彈性應介於1.17至1.30之間,價格彈性則介於-0.45至-0.74之間;就租賃房屋而言,所得彈性應介於0.81至0.90之間,價格彈性則介於-0.94至-0.99之間。

英文摘要

The right figures of price elasticity and income elasticity of housing demand have important policy implications. There are lots of empirical estimations on the two elasticities, but with a large discrepancy among them. Polinsky (1977) and Polinsky and Ellwood (1979) have provided a complete model to explain the disprepancies, mainly owing to model specification error and data difference. In this paper, we apply Polinsky and Ellwood's method to reestimate price elasticity and income elasticity of housing market in Taiwan. We find that, for the owner-occupied housing, income elasticity is between 1.17 and 1.30, while price elasticity is among -0.45 and -0.74.For the rental housing, the two figures are between 0.81 and 0.90and between -0.94 and -0.99 for price elasticity and income elasticity, respectively.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被引用次数
  1. 蔡怡純、陳明吉、張金鶚(2003)。住宅負擔能力惡化之再檢視—台北市住宅市場分析。臺大管理論叢,14(1),47-78。
  2. 陳建良、李巧琳(2013)。台灣家戶住宅面積需求變化:條件分配觀點之分析。住宅學報,22(2),1-34。
  3. 陳建良、林祖嘉(1998)。財富效果、所得效果、與住宅需求。住宅學報,7,83-99。
  4. 陳錦賜、林元興(2000)。影響家庭住宅費用各種因素之探討。住宅學報,9(1),33-48。
  5. 陳明吉,Patel, Kanak(2002).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Determination of Housing Prices in the Taipei Area.經濟論文叢刊,30(4),563-595.
  6. 陳彥仲、許佑全(2004)。建立以單一函數推估租賃住宅之供給及需求選擇機率彈性—台北都會區與台南都市地區之比較分析。都市與計劃,31(4),413-426。
  7. 陳彥仲、連經宇(2004)。結合模糊語意尺度法與不連續選擇理論建立家戶住宅消費選擇行為模式之研究。都市與計劃,32(1),57-81。
  8. 鄧筱蓉(2017)。房市泡沫與總體經濟關係。住宅學報,26(2),27-50。
  9. 洪志興(2017)。頂級豪宅價值結構之分析:需求者行為觀點。住宅學報,26(2),51-73。
  10. 林家慶(2014)。臺灣反傾銷控訴傷害了下游廠商?。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6(1),103-131。
  11. 林素菁、林祖嘉(2001)。台灣地區住宅供給彈性之估計。住宅學報,10(1),17-27。
  12. 彭建文(2004)。台灣出租住宅市場與自有住宅市場價格調整關係之研究。都市與計劃,31(4),391-412。
  13. 彭建文(2004)。台灣地區空屋狀況變遷與原因分析。住宅學報,13(2),23-46。
  14. 謝博明(2006)。台灣家庭所得與住宅消費之分配與變動:1980-2000。住宅學報,15(1),59-78。
  15. 謝富順、張巧宜(2010)。臺灣法拍屋之拍定價格與面積關係之探究。住宅學報,19(2),29-58。
  16. 謝文盛、林素菁(2000)。租稅效果對住宅租買選擇影響之分析。住宅學報,9(1),1-17。
  17. 謝文盛、林素菁(2000)。租稅效果對住宅租買選擇影響之分析。住宅學報,9(1),1-17。
  18. 楊雅婷、彭建文、林秋瑾(2004)。房價結構性改變影響因素分析—以台北市、台北縣房價爲例。台灣土地研究,7(2),27-46。
  19. 楊宗憲、張金鶚(2001)。台北都會區第二屋購屋行為之研究-從第一屋與第二屋特徵差異分析。住宅學報,10(2),77-90。
  20. 游淑滿,張維倫,李春長(2012)。公共設施、環境品質與不動產景氣對住宅價格影響之研究─兼論不動產景氣之調節效果。住宅學報,21(1),67-87。
  21. (2000)。空氣污染防制費對都市空氣品質改善直接效益之評估。運輸計劃,29(3),635-664。
  22. (2000)。預期景氣與宣告效果對房地產景氣影響之研究。管理學報,17(2),343-368。
  23. (2000)。總體經濟對房地產景氣影響之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0(3),330-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