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民間雕刻之描述論點初探:雕刻文本脈絡、藝術場域與社會機制

并列篇名

Description of the Folk Carvings: Context, Art Field and Functioning Mechanisms

作者

萬煜瑤(Yuh-Yao Wan)

关键词

傳統雕刻 ; 文本脈絡分析 ; 藝術場域 ; 社會機制 ; folk carvings ; context analysis ; art field ; functioning mechanism

期刊名称

藝術教育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10期(2005 / 12 / 01)

页次

25 - 5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以鹿港與三義地區木作雕刻為範疇,針對雕刻文本脈絡、場域脈絡與社會機制脈絡三方面為描述論點進行民間雕刻的描述分析。本文描述架構是以圖像符號分析角度討論文本內容的傳統審美及風格、文本圖像的教化價值及社會性,以及文本氛圍的相互作用,再從文本連結藝術社會學觀點下的「場域」概念,以探討傳統雕刻的作者、作品與藝術場域相互關係、特質與組成結構,進而分析傳統雕刻社會之運作模式和社群專業養成網絡等多元論述。本文旨在觀察台灣民間傳統雕刻在當代藝術社會的面向並提出初步論述,從文本分析以及「場域」論述之方向來討論傳統藝術的本質、傳統藝術社會關係以及傳統藝術場域之發展、變遷與脈絡,有助於銜接藝術社會學理以及傳統藝術研究之論點。

英文摘要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ociology of art, this analytic study of traditional carvings in Taiwan has a three-fold research purpose. First, it discusses the carving contents, expression of symbols and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of traditional carving context. Second, it analyzes the social relations, networking in the functioning mechanism, as well as the ”cultural capital” of masters groups. Third, exemplifi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Kung-Kang and San-I,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nature and change of the folk art field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Essentially, this study offers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on the issues of contemporary folk art field. It also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reconsider the aesthetics of visual representation of folk carvings. Moreover, the issu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rt social groups, network functions and relations inside contemporary folk art field are studied and analyzed. It is hoped that this study would help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art society in Taiwa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許嘉猷(2004)。布爾迪厄論西方純美學與藝術場域自主化:藝術社會學的凝視。歐美研究,34(3),357-429。
    連結:
  2. Becker, Howard S.(1982).Art Worlds.
  3. Bourdieu、 Pierre(1993).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 essays on art and literature.
  4. Bourdieu, Pierre(2001)。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和結構
  5. Bourdieu、 Pierre(1996).The rules of art: Genesis and structure of the literary field.
  6. Clifford, J.(1988).The Predicament of Culture : Twentieth-Century Ethnography.
  7. Holub, Robert, C.(1994)。接受美學理論
  8. Marcus, George(1986).Writing Culture : 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Ethnography.
  9. Marquet, J.(2003)。美感經驗:一位人類學者眼中的視覺藝術
  10. Panofsky, E.(1955).Meaning of visual art.
  11. Rapoport, Amos(1976)。住屋形式與文化
  12. Segers, R. T.(1979).An interview with Hans Robert Jauss.New Literary History,11(1),83-95.
  13. Wan, Y. Y.(2004).The InSEA International Congress, Research Conference.
  14. 王嵩山(1999)。集體知識、信仰與工藝
  15. 王慶台(1989)。中國閩南地區南系臺灣木作雕刻螭龍雕刻結構之研究
  16. 王耀庭(1995)。重要民族藝師生命史(2)木雕:李松林藝師
  17. 王耀庭(1999)。民族藝師李松林先生逝世紀念木雕藝術研討會手冊
  18. 江韶瑩(2002)。亞太傳統藝術論壇研討會論文集
  19. 江韶瑩(1996)。傳統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 江韶瑩(2000)。三義木雕發展調查研究報告書
  21. 江韶瑩(2003)。亞太傳統藝術論壇國際學術研討會
  22. 宋龍飛(1985)。民俗藝術探源
  23. 李幼蒸(1997)。哲學符號
  24. 李奕興(1999)。第三級古蹟─鹿港天后宮彩繪
  25. 李奕興(1999)。臺灣傳統彩繪先賢:郭新林百歲紀念座談會手冊
  26. 李乾朗(2001)。臺灣廟宇裝飾
  27. 林志明(2005)。視覺藝術與文化
  28. 林信華(1999)。符號與社會
  29. 林保堯(1997)。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
  30. 施鎮洋(1999)。鹿港龍山寺、天后宮木雕藝術概覽
  31. 席德進(1986)。臺灣民間藝術
  32. 徐素霞(1998)。圖像語言藝術與純藝術之創作探討。美育,91,31。
  33. 張淑美、許敏桃、許木柱(2002)。情感、情緒與文化:臺灣社會的文化心理研究
  34. 莊伯和(1996)。民間美術巡禮
  35. 許功明(2004)。原住民藝術與博物館展示
  36. 許功明(1999)。原住民的工藝世界研討會論文集
  37. 郭因(1986)。中國古典繪畫美學
  38. 郭繼生(1990)。藝術史與藝術批評
  39. 馮涵棣、陳倩慧(2002)。情感、情緒與文化:臺灣社會的文化心理研究
  40. 黃冬富(1988)。唐代繪畫教育之初探。屏東師院學報,1,55-77。
  41. 黃冬富(1989)。清代繪畫教育初探。屏東師院學報,2,2006/1/5。
  42. 楊家駱(1979)。中國學術類編─讀杜新解
  43. 楊裕富(1999)。設計的文化基礎─設計、符號、溝通
  44. 萬煜瑤(2003)。傳統藝術論壇學術研討會
  45. 萬煜瑤(1998)。鄉土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46. 萬煜瑤(2001)。鹿港施鎮洋傳統木雕藝術
  47. 萬煜瑤(2000)。亞太傳統藝術再生學術研討會
  48. 萬煜瑤(2003)。中日韓木雕藝術「交流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49. 葉玉靜(1995)。臺灣美術中的臺灣意識
  50. 滕守堯(1995)。藝術社會學描述
  51. 蔡明潔(2004)。排灣族與魯凱族視覺藝術圖像課程設計與解析:以屏東縣瑪家國中為例
  52. 蔡雅蕙(2000)。鹿港郭新林宅彩繪研究
  53. 賴瑛瑛(2003)。臺灣前衛:六零年代複合藝術
  54. 謝里法(1995)。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
  55. 謝宗榮(1995)。臺灣民間信仰文物中的民間藝術風貌。臺灣文獻,46(1),143-171。
  56. 謝東山(2002)。臺灣當代藝術1980-2000
  57. 謝理法(1979)。林玉山的回憶。雄獅美術,100,57-63。
被引用次数
  1. (2024)。當代傳統、自由未來:從陳豪毅的阿美家屋論傳統藝術在當代的雜揉重生。東台灣研究,31,5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