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摘要
|
Inspired by the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S) studies, this article examines how the state-society relationship and relationship among engineering-hiking communities shap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chnological paradigm of mountain trails in Taiwan. Before 2002, the authority of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mountain trails is controlled by the state technocrats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rofessionals. Under the ”national landscape model”, the trail is taken as the infrastructure of tourist industry and its design is regarded as the symbol of nationalist identity. Until 2002, the protests of hiking associations changed the state-society relationship and forced the engineering communities to develop a more sustainable alternative of trail construction and conservation. The alternative model, we called it ”civil participation model,” introduced the ideas from Ecological Engineering and the volunteers from hiking clubs and trail researchers for design and conservation of mountain trails. The case studies of civil participation on the changes of trails' building illustrated the impact of social movement on the shift of technological paradigm in Taiwan.
|
参考文献
|
-
楊弘任(2010)。專家系統下的地方知識:嘉邑行善團的造橋實作。科技、醫療與社會,10,129-190。
連結:
-
台灣大學數位典藏資源中心:http://140.11.114.21/newdarc/。(檢索日期:2010年10月6日)
-
中國時報(2006),〈千里步道,始於當下〉。4月25日。A2版
-
王舜薇(2008),〈幫助逃漏稅 石碇鄉長葉榮華遭訴求處十年〉。中央社:2008年2月12日。
-
農委會林務局(2009),〈全國步道系統之建置與發展〉。農委會林務局網頁:http://trail.forest.gov.tw/NT/About01.aspx。(檢索日期:2010年8月25日)
-
古婕文(2003),〈搶救古道不應貪享便利〉。中國時報:2003年1月15日。A15版
-
林宗弘(2003),〈登山步道 石階退位〉。中國時報:2003年4月10日。A15版
-
台灣步道志工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trailstw/archive?1=f&id=13。(檢索日期:2010年10月3日)
-
莫聞(2010),〈大崙頭尾山台北「手做」自然步道〉,《台灣環境資訊中心》網頁:http://e-info.org.tw/node/55675。(檢索日期:2010年11月1日)
-
坪頂古圳關懷之友(2002),《消失中的台北記憶:立即暫停粗糙的坪頂古圳步道整建工程》。自行刊印傳單。
-
林宗弘(2002),〈旅遊步道,生態浩劫〉。中國時報:2002年12月3日。A15版
-
高雄市柴山會(2007),〈高雄市柴山會簡介〉,《高雄市柴山會》網頁:http://www.wretch.cc/blog/takaohill/9324789。(檢索日期:2010年8月24日)
-
范榮達(2003),〈霞喀羅國家步道 下月開放〉。中國時報:2003年11月7日。地方版
-
樂山文教基金會(2003),〈立法救古道:民間社團要求修正文化資產保存法,增列「歷史路徑」連署書〉。台北:財團法人樂山文教基金會。
-
薛荷玉(2004),〈森林公園「鋪地毯」變客廳?蟬絕後、樹枯死樹蛙棲地遭侵襲 保育團體籲政府公告禁止破壞生態〉。《民生報》:2004年10月20日,A1版
-
千里步道籌畫中心網站:http://www.tmitrail.org.tw/。(檢索日期:2010年7月9日)
-
公共電視我們的島(2002)〈石階再見〉。台北:公共電視。
-
坪頂古圳關懷之友(2003),《刷青苔 救步道活動:搶救陽明山平等里古圳步道》。自行刊印傳單。
-
Althusser, Louis(1971).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Monthly Review Press.
-
Bijker, Wiebe E.(ed.),Hughes, Thomas P.(ed.),Pinch, Trevor J.(ed.)(1987).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ical Systems: New Directions in the Sociology and History of Technology,Cambridge, MA:
-
Cowan, Ruth Schwartz(1983).More Work for Mother: The Ironies of Household Technology from the Open Hearth to the Microwave.London:Free Association Books.
-
Fallows, James(1981).National Defense.NY:Random House.
-
Frickel, Scott(ed.),Moore, Kelly(ed.)(2005).The New Political Sociology of Science: Institutions, Networks, and Power.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
Hammitt, William E.,Cole, David N.(1998).Wildland Recreation: Ecology and Management.Hoboken, NJ:Wiley & Sons.
-
Hobsbawm, Eric,Ranger, Terence(1983).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Hughes, Thomas Parke(1983).Networks of Power: Electrification in Western Society, 1880-1930.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
Kuhn, Thomas S.(1962).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Latour, Bruno,Woolgar, Steve(1986).Laboratory Life: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Facts.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MacKenzie, Donald(1990).Inventing Accuracy: a Historical Sociology of Nuclear Missile Guidance.Cambridge, MA:MIT Press.
-
MacKenzie, Donald(ed.),Wajcman, Judy(ed.)(1999).The 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Philadelphia:Open University Press.
-
Moore, Kelly(2008).Disrupting Science: Social Movements, American Scientists, and the Politics of the Military, 1945-1975.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Noble, David F.(1977).America by Desig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the Rise of Corporate Capitali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Noble, David F.(1984).Forces of Production: a Social History of Industrail Automation.New York:Knopf.
-
Nye, David E.(1990).Electrifying America: Social Meanings of a New Technology, 1880-1940.Cambridge, MA:MIT Press.
-
Nye, David E.(ed.)(1999).Technologies of Landscape: from Reaping to Recycling.Amherst: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
Parayil, Govindan(1999).Conceptualizing Technological Chang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Explorations.Lanham, MD:Rowman & Littlefield.
-
Touraine, Alain(1988).Return of the Actor: Social Theory in Postindustrail Society.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
大凡工程顧問公司(2007)。農委會林務局委託報告農委會林務局委託報告,台北:農委會林務局。
-
中華民國永續發展學會(2007)。農委會林務局委託報告農委會林務局委託報告,台北:農委會林務局。
-
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2001)。芝山岩步道。台北:貓頭鷹。
-
中華民國景觀學會(2001)。交通部觀光局委託報告交通部觀光局委託報告,台北:交通部觀光局。
-
中華民國景觀學會(2003)。國家步道系統建置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
中華民國景觀學會(2003)。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委託報告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委託報告,台北: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
王相華(198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樹木學組。
-
王振寰(1996)。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
-
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1997)。台北市政府建設局委託報告台北市政府建設局委託報告,台北:台北市政府建設局。
-
台北科技大學(2005)。交通部觀光局委託報告交通部觀光局委託報告,台北:交通部觀光局。
-
交通部觀光局(1989)。風景區公共設施及環境維護作業手冊。台北:交通部觀光局。
-
交通部觀光局(1990)。觀光地區遊憩活動設施規劃設計準則研究報告。台北:交通部觀光局。
-
交通部觀光局(1991)。露營地設施守冊。台北:交通部觀光局。
-
交通部觀光局(1988)。風景區公共設施及環境維護作業手冊(一)。台北:交通部觀光局。
-
交通部觀光局(1987)。風景區公共設施設計準則及參考圖集。台北:交通部觀光局。
-
何妍璘(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
-
何明修(2006)。綠色民主:臺灣環境運動的研究。台北:群學。
-
何明修(2000)。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大社會學研究所。
-
吳孟娟(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園藝研究所。
-
李尚仁校訂(2004)。科技渴望社會。台北:群學。
-
李瑞宗(2004)。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報告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報告,台北: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
李瑞宗(2000)。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報告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報告,台北: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
李瑞宗(1995)。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報告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報告,台北: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
汪荷清(2003)。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委託報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委託報告,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
汪靜明(2005)。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報告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報告,台北: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
林澔貞(2005)。國家步道系統建置發展階段成果與未來展望。國家步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
俞孔堅(1998)。景觀:文化,生態與感知。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
-
夏傳位(2006)。步道戰爭:生態旅遊成為環保新戰場。天下雜誌,269
-
孫立和(199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
徐銘謙(2007)。從阿帕拉契到霞喀羅─步道志工的觀察。臺灣林業,33(1),88-95。
-
徐銘謙(2008)。地圖上最美的問號:尋找夢幻步道的旅程。台北:野人文化。
-
張蕙芳(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
曹正、朱念慈(1991)。內政部營建署委託報告內政部營建署委託報告,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
梁家嘉(199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園藝研究所。
-
清寰管理顧問公司(2009)。農委會林務局委託報告農委會林務局委託報告,台北:農委會林務局。
-
清寰管理顧問公司(2008)。農委會林務局委託報告農委會林務局委託報告,台北:農委會林務局。
-
莊蘅(199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園藝研究所。
-
郭育任(2005)。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委託報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委託報告,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
郭育任(2003)。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委託報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委託報告,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
郭瓊瑩(2004)。內政部營建署委託報告內政部營建署委託報告,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
陳明通(1995)。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
-
陳東升(1995)。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台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台北:巨流。
-
黃淑為(199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
-
黃福森(2009)。北臺灣郊山步道設施現況調查與建議。2009全國登山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
黃福森(2002)。登山步道的心思維。2002全國登山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
楊弘任(2007)。社區如何動起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台北:左岸文化。
-
楊武承(1993)。保護區遊憩衝擊與實質生態承載量之研究─以台北市四獸山植群為例。戶外遊憩研究,5(1),19-55。
-
楊南郡(1990)。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報告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報告,台北: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
楊南郡(1996)。台灣百年前的足跡。台北:玉山社。
-
楊南郡(2002)。台灣百年花火。台北:玉山社。
-
農委會林務局(2005)。國家步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
農委會林務局(2007)。登山合作行動年─2007年全國登山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
福留脩文(2003)。近自然登山道工法。國家步道系統建置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
劉儒淵(1993)。踐踏對玉山步道沿線高山植群衝擊之研究。台大實驗林研究報告,7(3),53-72。
-
歐風烈(2007)。步道生態工法設計暨施工手冊。台北:明文書局。
-
歐風烈(2007)。步道施工暨維護1-2-3。台北:明文書局。
-
鄭安晞(2000)。台灣最後秘境:清代關門古道。台中:晨星。
-
賴明洲、薛怡珍(2000)。內政部營建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報告內政部營建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報告,台北:內政部營建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
-
戴伯芬(2007)。台灣景觀高等教育的回顧與展望。文化研究月報,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