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對稱人類學觀點的工農中介研究:臺灣鄉村工業區朝向永續發展的問題分析
|
并列篇名
|
Medi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An Exploration from a Symmetrical Anthropology Perspective on the Problem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 Rural Industrial Park in Taiwan
|
DOI
|
10.6464/TJSSTM.201704_(24).0004
|
作者
|
李威宜(Wei-I Lee)
|
关键词
|
鄉村工業 ; 飛地 ; 對稱人類學 ; 非工業化 ; 物的議會 ; Rural industry ; Enclave ; Symmetrical anthropology ; Non-industrialization ; Parliament of things
|
期刊名称
|
科技醫療與社會
|
卷期/出版年月
|
24期(2017 / 04 / 01)
|
页次
|
145
-
202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臺灣社會永續了嗎?我們該如何理解生產全球綠色產品的鄉村工業基地?如何超越工業社會與農業社會二元分立的研究範式,有效把握二者共存的處境?本文以鄉村工業區為追蹤起點,對稱觀察與工業區相處的人的處境,以及工農之間人與非人的混雜特性。然後根據這些經驗材料,討論工業綠化治理只看見工業飛地,看不見異質空間的侷限。為了超越以工業化為中心的正反論述的爭議,我們主張一種非工業化的歷史論點,來認識工農中介的新鄉村社會,以思考地方工業區永續發展的問題。
|
英文摘要
|
Is Taiwan a sustainable society? How should we understand the places where so-called greening objects are produced, particularly for the rural industrial bases? How could we break the dichotomy of industrial society vs. agricultural society to comprehend the situation of people living in-between? Taking a rural industrial park in central Taiwan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our inquiry, this article proceeds to a symmetrical observation of the situation of the various people co-existing with the industrial park. We describe the hybridity of the human and the non-human between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On the basis of our empirical evidence, we will discuss the limitations of industrial greening management, which is focused solely on the industrial enclave while ignoring spatial heterogeneity. To go beyond the polemical discourses concentrated on industrialization, we would like to advance a non-industrializatio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we understand the new rural society to be a medi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a localized reflection on the ques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the rural industrial park in Taiwan.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醫藥衛生 >
醫藥衛生綜合
醫藥衛生 >
醫藥總論
醫藥衛生 >
基礎醫學
醫藥衛生 >
預防保健與衛生學
醫藥衛生 >
社會醫學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
参考文献
|
-
何明修(2010)。從污染受害者到環境巡守者:大寮空屋事件之後的社區參與。公共行政學報,35,119-141。
連結:
-
李丁讚、林文源(2000)。社會力的文化根源:論環境權感受在臺灣的歷史形成。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8,133-206。
連結:
-
劉華真(2011)。消失的農漁民:重探臺灣早期環境抗爭。臺灣社會學刊,21,1-49。
連結:
-
自由時報 (2014),〈《法國費加洛報》:台灣贏了世界盃〉。6 月29 日。
-
環境資訊中心(2013),〈反開放電子廢五金進口 民團轟環署進口公害〉。http://e-info.org.tw/node/94620(檢索日期:2013 年12 月12 日)。
-
蘋果日報(2013),〈全台13 蚊子館未列管 耗公帑16 億〉。10 月7 日。
-
Benton, Lauren(1990).Invisible Factories. The Informal Economy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Spain.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
Bloch, Maurice(1983).Marxism and Anthropology: The History of a Relationship.Oxford:Clarendon Press.
-
Cross, James(2010).Neoliberalism as Unexceptional: Economic Zones and the Everyday Precariousness of Working Life in South India.Critique Anthropology,30(4),355-373.
-
Dilley, R.(ed.)(1992).Contesting Markets.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
Goody, Esther(ed.)(1982).From Craft to Industry: The Ethnography of Proto-Industrial Cloth Production.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Mills, Mary(2003).Gender and Inequality in the Global Labor Force.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32,41-62.
-
Ong, Aihwa(2007).Neoliberalism as a Mobile Technology.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32,3-8.
-
Ong, Aihwa(2006).Neoliberalism as Exception. Mutation in Citizenship and Sovereignty.Durham, NC:Duke University Press.
-
中技社(2012)。專題報告:對環境資源部的期望。
-
安德斯、范捷平譯(2010)。過時的人:論第三次工業革命時期生活的毀滅。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
吳美慧(2014)。請問政府:福島輻射五金是否偷渡來台?零關稅放行 廢五金島惡夢襲台。商業周刊,1401,72-74。
-
呂欣怡(2016)。土地、社群、信仰:解析俗民環境論述。科技、醫療與社會,22,6-108。
-
拉圖、余曉嵐譯、林文源譯、許全義譯(2012)。我們從未現代過。臺北:群學。
-
林文源(2014)。看不見的行動能力—從行動者網絡到位移理論。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
姚瑞中(2014)。海市蜃樓IV。臺北:田園。
-
胡台麗(1978)。消逝中的農業社區:一個市郊社區的農工業發展與類型劃分。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6,79-11。
-
泰勒、李尚遠譯(2008)。現代性中的社會想像。臺北:商周。
-
張素玢(2014)。濁水溪三百年-歷史‧ 社會‧ 環境。新北:衛城出版社。
-
陳信行(2016)。看見不潔之物。臺北:臺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
費孝通(1995)。農村、小城鎮、區域發展—我的社區研究歷程的再回顧。北京大學學報,1995(2),4-14。
-
葛伯納、蘇兆堂譯(1979)。小龍村-蛻變中的臺灣農村。香港新界:中文大學出版社。
-
趙剛(2016)。一曲告別「短工業化年代」的哀歌。讀書,2016(1),17-26。
-
蕭新煌編(2015)。臺灣地方環境的教訓:五都四線的大代誌。高雄:巨流出版社。
-
謝國雄(2003)。茶鄉社會誌:工資、政府與整體社會範疇。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
謝國雄(1989)。黑手變頭家-臺灣製造業中的階級流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2),11-54。
-
謝國雄(1992)。隱形工廠:臺灣的外包點與家庭代工。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3,137-160。
-
謝國雄(1993)。事頭、頭家與立業基之活化 :臺灣小型製造單位創立及存活過程之研究。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5,93-129。
-
謝國雄(1997)。純勞動:臺灣勞動體制諸論。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
-
瞿海源編、章英華編(1986)。臺灣社會與文化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被引用次数
|
-
潘思錡,陳建彰,胡太山(2022)。以工業發展的角度探討影響未登記工廠分布之區域特徵因素-以台南市為例。規劃學報,40(1/2),27-53。
-
顏亮一(2021)。拼裝塭仔圳:產業群聚與非正式都市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18,1-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