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民國時期上海中醫的開業與營生技術
|
并列篇名
|
Business Practice and Operating Techniques of Physicians of Chinese Medicine in Shanghai during the Chinese Republican Period
|
DOI
|
10.6464/TJSSTM.202004_(30).0003
|
作者
|
皮國立(Pi, Kuo-Li)
|
关键词
|
國醫開業術 ; 中醫 ; 上海 ; 病人 ; 廣告 ; Business Practice Techniqu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Chinese medicine physicians ; Shanghai ; patient ; advertisement
|
期刊名称
|
科技醫療與社會
|
卷期/出版年月
|
30期(2020 / 04 / 01)
|
页次
|
113
-
161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在中國近代醫療史的研究中,對於中醫的知識生產與實作之研究,成果已相當豐碩,但有關醫者之收入及其職業生涯的實際困境與因應之道的層面,則極少被研究者關注。相對於古代醫者的身分與職業並不為社會所重視,宋代以來儒醫的概念興起後,醫者被賦予仁心仁術之形象,但為謀利而講究開業技術,畢竟不是士人為醫的核心理念。但自近代以來,面對西醫的挑戰,受到醫者人數增加,市場競爭激烈的影響,致使更多上層醫者也開始講究開業的技術。而從這些言論中來看,中醫講究開業不僅只是為了謀利,當時中醫還希望建構一種整體的社會形象,規範且合理的看診模式,以爭取患者信任,才能與西醫爭勝。本文以一本於1930年代出版的《國醫開業術》為核心文本,擴展並補充資料,探討當時中醫開業困境和醫療市場上的種種現象,內文以近代中國商業化競爭最激烈的上海為例,梳理中醫在新式開業與營生技術上的各方面言論,進而檢視中醫在當時社會上的作為,以及醫者形象的具體變化。
|
英文摘要
|
Facing intense competition from Western-style medical doctors and within their own growing ranks, , Chinese medical practitioners of the 1930s started to pay closer attention to their business skills. Thus, doctor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at era practiced medicine not only for profit, but also with the aim of building an overall social image as well as a standard and reasonable medical service model. In these ways, they aimed to gain the trust of patients and compete against doctors of Western medicine. This paper adopts the 1930s Business Practice Techniqu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s its core text, analyzing its discourse and expanding on the information it provides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business obstacles to the practice of Chinese medicine in that era and related phenomena of the medical service market. It treats Shanghai, the city facing most intense business competition in China at the time, as an example, and offers a fresh perspective on the new modes of Chinese medicine practice and business techniques. It aims to explore the actions taken by doctors of Chinese medicine at the time and the specific changes in doctors' images.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醫藥衛生 >
醫藥衛生綜合
醫藥衛生 >
醫藥總論
醫藥衛生 >
基礎醫學
醫藥衛生 >
預防保健與衛生學
醫藥衛生 >
社會醫學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
参考文献
|
-
李健祥(2013)。清末民初的物價與醫療。中醫藥雜誌,特刊 1,123-128。
連結:
-
祝平一(2006)。宋、明之際的醫史與「儒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7(3),401-449。
連結:
-
張仲民(2014)。晚清上海藥商的廣告造假現象探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85,189-248。
連結:
-
黃克武(1988)。從申報醫藥廣告看民初上海的醫療文化與社會生活,1912-192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7,141-194。
連結:
-
Chao, Yüan-ling(2000)。The Ideal Physicia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The Question of Sanshi 三世。East Asia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17,66-93。
-
Chao, Yüan-ling(2009).Medicine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A Study of Physicians in Suzhou, 1600-1850.New York: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
-
Mann, Susan(2007).The talented women of the Zhang famil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丁甘仁(2002).孟河丁甘仁醫案.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
上海地方誌辦公室(未知),〈上海工運志•第四篇工資生活與福利•第二章工資水準〉。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4471/node56081/node56086/node56088/userobject1ai42597.html(檢索日期 2018 年 03 年 14 日)。
-
不著撰者(1931),〈第六屆登記合格之中醫計六百零八人〉。《申報》,08 月 12 日。
-
不著撰者(1933),〈通告會員〉。《上海市國醫公會中國醫學院月刊》11: 1。
-
不著撰者(1935),〈名醫夏莘夫蒞滬應診〉。《申報》,07月 21 日。
-
不著撰者(1929),〈徐橘香醫生精治喉科〉。《申報》,12月 27 日。
-
不著撰者(1934),〈規定開業醫師及國醫應將診金數目及診病時間列表懸於開業處所案〉。《南京市政府公報》147: 135。
-
不著撰者(1933),〈中醫陳存仁診所改訂診規〉。《新聞報本埠附刊》,9 月 23 日。
-
不著撰者(1933),〈中華醫學會醫師條誡〉。《廣濟醫刊》10(12): 6-7。
-
不著撰者(1934),〈楓涇國醫陶𦬊生照常應診〉。《申報》,06 月 30 日。
-
不著撰者(1932),〈王靜苑醫務忙碌〉。《申報》,08 月 23 日。
-
不著撰者(1925),〈社會與醫師〉。《崇德醫藥月刊》1(11): 40。
-
不著撰者(1932),〈朱秉權延長診務時間〉。《申報》,07月 29 日。
-
不著撰者(1936),〈國醫執行業務章程〉。《上海法公董局公報》6(202): 8-9。
-
不著撰者(1935),〈名醫惲慧莊女士診所遷移〉。《申報》,10 月 04 日。
-
不著撰者(1926),〈醫藥訊〉。《申報》,08 月 15 日。
-
不著撰者(1937),〈南京市政府管理開業中醫規則〉。《光華醫藥雜誌》4(9): 2-3。
-
不著撰者(1918),〈本院中西醫士出診規則〉。《廣濟醫報》3(5): 11-12。
-
不著撰者(1933),〈(廣告) 《國醫開業術》〉。《申報》,11 月 18 日。
-
不著撰者(1940),〈重慶市開業醫師中醫收費守則(二十九年一月十日第三十二次市政會議通過施行)〉。《重慶市政府公報》4-5: 67-68。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海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編)(1991).海上醫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五洲大藥房編(1934),《衛生指南》。上海:五洲大藥房。
-
皮國立(2010)。民國時期中西醫詮釋疾病的界線與脈絡:以「傷寒」(Typhoid fever)為例的討論。科技、醫療與社會,11,25-88。
-
皮國立(2016).國族、國醫與疾病─近代中國視野下「病人」的醫療與身體.臺北:五南出版社.
-
吉(1947),〈巧妙開業術〉。《西南醫學雜誌》5(10): 31。
-
存仁(1927),〈奇哉中國老嫗之神術〉。《醫界春秋》11: 7。
-
朱良鉞(1927),〈這也算是醫生嗎?〉。《醫界春秋》11: 6-7。
-
牟鳴真(1997).江湖醫術辨析.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
何小蓮(2017).近代上海醫生生活.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
何時希(1997).近代醫林軼事.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
-
吳趼人(1989).我佛山人文集.廣州:花城出版社.
-
宋國賓(1933),〈醫業倫理學:附錄:中醫倫理學之一斑(節錄徐靈胎醫學源流論)〉。《醫藥評論》100: 134-138。
-
宋國賓(1933),〈醫業倫理學:附錄:(一)震旦大學醫學院畢業宣誓〉。《醫藥評論》100: 3-6。
-
李子濤(1935),〈家庭顧問:(甲)醫藥問答〉。《家庭週刊》乙種 99: 40-41。
-
沈洪瑞(編),梁秀清(編)(1985).中國歷代醫話大觀.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
汪仲賢,許曉霞(繪圖)(2001).上海俗語圖說.上海:上海書店.
-
汪志行(1930),〈愼擇良醫〉。《醫藥常識報》5:第 2 版。
-
阮其煜(1930),〈讀醫業是否為營業書後〉。《廣濟醫刊》7(3): 4-7。
-
邵仲訪(1936),〈爲國醫初開業者進一忠言〉。《余姚縣中醫公會一周紀念特刊》: 53。
-
洪欣慈(2016),〈國中小正式教師薪資資料〉。https://udn.com/news/story/6885/2062100(檢索日期 2018 年 3 月 10 日)。
-
胡安邦(1933),《國醫開業術》。上海:上海國醫研究學社。
-
胡安邦(1963).醫學門徑.臺北:文化圖書.
-
胡安邦(1942)〈敬告國醫〉。《新聞報》,4 月 12 日。
-
胡安邦(1934),〈國醫之開業要素〉。《中醫世界季刊》6(2): 121-135。
-
胡安邦(1941),〈訂正濕溫大論〉。《中國醫學》1(2): 17-19。
-
胡安邦(1932),〈醫學實驗錄〉。《中醫指導錄》2(24): 6-8。
-
胡安邦(1935),《濕溫大論》。上海:上海中醫指導社。
-
胡安邦(1940),〈當自動廢除拔號陋例〉。《新聞報》,1月21日。
-
胡念瑜(1935),〈我底開業計畫〉。《蘇州國醫雜誌》7: 143-144。
-
徐培良(1930),〈中醫惡習〉。《大常識》178:第 1 版。
-
海上說夢人(1991).歇浦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秦伯未(2012)。醫事導游(續)。中國近代中醫藥期刊彙編,上海:
-
馬金生(2016).發現醫病糾紛:民國醫訟凸顯的社會文化史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涂豐恩(2008)。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
-
張人懷(1940),〈消息:教部公佈中醫專校課目表〉。《復興中醫》1(6): 37-38。
-
張仲民(2016).種瓜得豆:清末民初的閱讀文化與接受政治.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
-
張仲民(2011)。晚清中國身體的商業建構─以愛羅補腦汁為中心。新史學:清史研究的新境,5,233-263。
-
張仲民(2009).出版與文化政治:晚清的「衛生」書籍硏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
連玲玲(2017).打造消費天堂:百貨公司與近代上海城市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陳中權(1930),〈病家須知〉。《家庭醫學雜誌》1(6): 8-15。
-
陳元朋(1995)。宋代的儒醫─兼評 Robert P. Hymes 有關宋元醫者的地位論點。新史學,6(1),179-203。
-
陳存仁(2001).抗戰時代生活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陳存仁(2007).我的醫務生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陳存仁(2000).銀元時代生活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陸拯(編)(1994).近代中醫珍本集─溫病分冊.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
章原(2019).海上醫事—近代上海中醫文化•醫事廣告.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
程國斌(2010)。「仁術」與「方技」:中國傳統醫患關係的倫理現實。中外醫學哲學,8(1),33-59。
-
黃克武(2016).言不褻不笑:近代中國男性世界中的諧謔、情慾與身體.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
黃克武(2012)。廣告與跨國文化翻譯:20 世紀初期《申報》醫藥廣告的再思考。翻譯史研究,2,130-154。
-
惲鐵樵(1988).生理新語.臺北:華鼎出版社.
-
惲鐵樵(1988).臨症筆記.臺北:華鼎出版社.
-
新生(1948),〈怎樣選擇醫生〉。《中華健康雜誌》10(1): 17-18。
-
楊尊賢(1933),《營業指南》。上海:幸福書局。
-
裘沛然(2005).裘沛然醫論文集.臺北:相映文化.
-
雷祥麟(2003)。負責任的醫生與有信仰的病人﹕中西醫論爭與醫病關係在民國時期的轉變。新史學,14(1),49-96。
-
劉小朦(2015)。醫與文,仕與隱-明初吳中醫者之形象與社會網絡。新史學,26(1),1-57。
-
劉申之(1924),〈論出診須備緊要藥〉。《三三醫報》2(14): 3-4。
-
劉洋(編)(1999).徐靈胎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
龍(1941),〈開業要素〉。《中國醫藥月刊》1(8-9): 48。
-
龍偉(2011).民國醫事糾紛研究 1927-1949.北京:人民出版社.
-
謝利恆,尤在涇(1997).中國醫學源流論 ‧ 校正醫學讀書記.臺北:新文豐.
-
謝筠壽(1934),〈警告民眾審愼擇醫〉。《新醫與社會彙刊》2: 344-345。
-
龐京周(1933),《上海市近十年來醫藥鳥瞰》。上海:中國科學公司。
-
籌備會(1929),〈議案:全字第十五號議案:醫學校當增授「醫業道德論」案〉。《醫事彙刊》1(1): 13-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