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
-
金觀濤,劉青峰(2004)。從「格物致知」到「科學 」、「生產力」──知識體系和文化關係的思想史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6,105-157。
連結:
-
許宏彬(2004)。誰的杜聰明?從科學家的自我書寫出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4,149-176。
連結:
-
《民報》(1946a),〈臺灣是自家人呢?或者是殖民地呢?〉。5 月6 日,第2 版。
-
《民報》(1946b),〈 台灣省科學振興會舉行懇談會 〉。10 月12 日,第3 版。
-
《民報》(1945c),〈五次國父紀念週陳長官演詞(下)〉。11月28日,第2 版。
-
《民報》( 1945a),〈 “誓以技術報國 ” 臺灣科學振興會成立 〉。10月12 日,第2 版。
-
《台灣新生報》( 1945),〈 行政公署第二次紀念週陳長官勗勉三點 〉。11 月6 日,第2 版。
-
《民報》(1945b),〈學術與國界 〉。11 月26 日,第1 版。
-
《民報》(1945d),〈 科學第一!勝利雖獲得,尚缺保障陳立夫對新聞界演詞 〉。12 月30 日,第1 版。
-
Dewey, John (1920). Reconstruction in Philosophy. New York: Henry Holt.
-
Gascoigne, Toss(ed.),Schiele, Bernard(ed.),Leach, Joan(ed.),Riedlinger, Michelle(ed.),Lewenstein, Bruce V.(ed.),Massarani, Luisa(ed.),Broks, Peter(ed.)(2020).Communicating Science: A Global Perspective.Canberra, Australia: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
Habermas, Jürgen(1984).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Boston:Beacon.
-
Leßmöllmann, Annette(ed.),Dascal, Marcelo(ed.),Gloning, Thomas(ed.)(2020).Science Communication.Boston:Walter de Gruyter Inc.
-
Liao, Wen Kwei(1931).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
Liao, Wen Kwei(1929).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
Mortensen, Calvin David(ed.)(1979).Basic Readings in Communication Theory.New York:Harper & Row.
-
S.W.S(1946),〈台灣工業的將來 〉。《民報》:2 月17 日,第1 版。
-
Shapin, Steven,Schaffer, Simon(1985).Leviathan and the Air-Pump: Hobbes, Boyle, and the Experimental Life.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Stocklmayer, Susan M.(ed.),Gore, Michael M.(ed.),Bryant, Chris(ed.)(2001).Science Communication in Theory and Practice.Dordrecht:Springer.
-
Tsurumi, E. Patricia(1977).Japanese Colonial Education in Taiwan, 1895-1945.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文部省普通学務局(1941),《国民学校令及国民学校令施行規則》。東京:内閣印刷局。
-
王耀德(2009)。日治時期臺南高等工業學校之入學問題與族群關係。臺灣史研究,16(2),23-62。
-
石朝桂(1945),〈教育與政治(下)〉。《民報》:12月11日,第2版。
-
朱江淮,朱瑞墉(2003).朱江淮回憶錄:台籍第一位電氣工程師.臺北:朱江淮基金會.
-
呂紹理(2020)。日治時期科學普及與傳播。臺灣學通訊,115,4-7。
-
李東華(2013).光復初期臺大校史研究:1945-1950.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
杜聰明(1955)。第三屆會員大會開會致詞。臺灣科學,9(1),1-2。
-
杜聰明(1955).杜聰明言論集.臺北:杜聰明博士獎學基金會.
-
周慧茹(2012)。臺北,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
林崇熙(1989)。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
-
林崇熙,傅大為(1995)。歷史中的台灣科學──關於「 台灣科學史 」研究的回顧與檢討。新史學,6(4),165-199。
-
廖文奎(1946),〈 人生哲學之研究──思想建設 〉。《臺灣月刊》1(1):21-25。
-
廖文毅(1946),〈台灣工礦廠設計上的概評 〉。《民報》:4 月28 日,第1 版。
-
蔡培火(1922),〈科學方法之大要 〉。《臺灣青年》4(1):37-43。
-
蔡蕙頻(2020)。《臺灣日日新報》科普報導。臺灣學通訊,115,26-27。
-
蔡錦堂(2002)。日本治臺時期所謂「 同化政策 」的實像與虛像初探。淡江史學,13,181-192。
-
鄭麗玲(2009)。近代化、平等化與差別化之間:臺北工業學校學生之就學與就業(1923-1945)。臺灣史研究,16(4),81-114。
-
蘇惟梁(1926),〈 植民政策的智識 〉。《臺灣民報》:12 月5 日,第13-14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