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科學有政治性嗎?臺灣光復初期(1945-1947)對於主流科學論述的挑戰與反思

并列篇名

Does Science Have Politics? The Challenges and Reflections Surrounding the Mainstream Discourse of Science in the Early Post-War Years of Taiwan, 1945-1947

DOI

10.6464/TJSSTM.202204_(34).0009

作者

施博仁(Bono Po-Jen SHIH)

关键词
期刊名称

科技醫療與社會

卷期/出版年月

34期(2022 / 04 / 01)

页次

217 - 23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醫藥衛生 > 醫藥衛生綜合
醫藥衛生 > 醫藥總論
醫藥衛生 > 基礎醫學
醫藥衛生 > 預防保健與衛生學
醫藥衛生 > 社會醫學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金觀濤,劉青峰(2004)。從「格物致知」到「科學 」、「生產力」──知識體系和文化關係的思想史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6,105-157。
    連結:
  2. 許宏彬(2004)。誰的杜聰明?從科學家的自我書寫出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4,149-176。
    連結:
  3. 《民報》(1946a),〈臺灣是自家人呢?或者是殖民地呢?〉。5 月6 日,第2 版。
  4. 《民報》(1946b),〈 台灣省科學振興會舉行懇談會 〉。10 月12 日,第3 版。
  5. 《民報》(1945c),〈五次國父紀念週陳長官演詞(下)〉。11月28日,第2 版。
  6. 《民報》( 1945a),〈 “誓以技術報國 ” 臺灣科學振興會成立 〉。10月12 日,第2 版。
  7. 《台灣新生報》( 1945),〈 行政公署第二次紀念週陳長官勗勉三點 〉。11 月6 日,第2 版。
  8. 《民報》(1945b),〈學術與國界 〉。11 月26 日,第1 版。
  9. 《民報》(1945d),〈 科學第一!勝利雖獲得,尚缺保障陳立夫對新聞界演詞 〉。12 月30 日,第1 版。
  10. Dewey, John (1920). Reconstruction in Philosophy. New York: Henry Holt.
  11. Gascoigne, Toss(ed.),Schiele, Bernard(ed.),Leach, Joan(ed.),Riedlinger, Michelle(ed.),Lewenstein, Bruce V.(ed.),Massarani, Luisa(ed.),Broks, Peter(ed.)(2020).Communicating Science: A Global Perspective.Canberra, Australia: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12. Habermas, Jürgen(1984).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Boston:Beacon.
  13. Leßmöllmann, Annette(ed.),Dascal, Marcelo(ed.),Gloning, Thomas(ed.)(2020).Science Communication.Boston:Walter de Gruyter Inc.
  14. Liao, Wen Kwei(1931).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15. Liao, Wen Kwei(1929).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16. Mortensen, Calvin David(ed.)(1979).Basic Readings in Communication Theory.New York:Harper & Row.
  17. S.W.S(1946),〈台灣工業的將來 〉。《民報》:2 月17 日,第1 版。
  18. Shapin, Steven,Schaffer, Simon(1985).Leviathan and the Air-Pump: Hobbes, Boyle, and the Experimental Life.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 Stocklmayer, Susan M.(ed.),Gore, Michael M.(ed.),Bryant, Chris(ed.)(2001).Science Communication in Theory and Practice.Dordrecht:Springer.
  20. Tsurumi, E. Patricia(1977).Japanese Colonial Education in Taiwan, 1895-1945.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1. 文部省普通学務局(1941),《国民学校令及国民学校令施行規則》。東京:内閣印刷局。
  22. 王耀德(2009)。日治時期臺南高等工業學校之入學問題與族群關係。臺灣史研究,16(2),23-62。
  23. 石朝桂(1945),〈教育與政治(下)〉。《民報》:12月11日,第2版。
  24. 朱江淮,朱瑞墉(2003).朱江淮回憶錄:台籍第一位電氣工程師.臺北:朱江淮基金會.
  25. 呂紹理(2020)。日治時期科學普及與傳播。臺灣學通訊,115,4-7。
  26. 李東華(2013).光復初期臺大校史研究:1945-1950.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27. 杜聰明(1955)。第三屆會員大會開會致詞。臺灣科學,9(1),1-2。
  28. 杜聰明(1955).杜聰明言論集.臺北:杜聰明博士獎學基金會.
  29. 周慧茹(2012)。臺北,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30. 林崇熙(1989)。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
  31. 林崇熙,傅大為(1995)。歷史中的台灣科學──關於「 台灣科學史 」研究的回顧與檢討。新史學,6(4),165-199。
  32. 廖文奎(1946),〈 人生哲學之研究──思想建設 〉。《臺灣月刊》1(1):21-25。
  33. 廖文毅(1946),〈台灣工礦廠設計上的概評 〉。《民報》:4 月28 日,第1 版。
  34. 蔡培火(1922),〈科學方法之大要 〉。《臺灣青年》4(1):37-43。
  35. 蔡蕙頻(2020)。《臺灣日日新報》科普報導。臺灣學通訊,115,26-27。
  36. 蔡錦堂(2002)。日本治臺時期所謂「 同化政策 」的實像與虛像初探。淡江史學,13,181-192。
  37. 鄭麗玲(2009)。近代化、平等化與差別化之間:臺北工業學校學生之就學與就業(1923-1945)。臺灣史研究,16(4),81-114。
  38. 蘇惟梁(1926),〈 植民政策的智識 〉。《臺灣民報》:12 月5 日,第13-14 版。
被引用次数
  1. 黃俊儒(2022)。回應與挑戰:重新檢視臺灣科學傳播之路。科技醫療與社會,34,257-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