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網路援交現象省思主體消失與主體建構提論

并列篇名

Rethinking Disappearance and Construction of Subject from the Phenomena of"financial aid by sex"on Internet

DOI

10.29843/JCCIS.200307.0014

作者

胡敏琪(Min-Chi Hwu)

关键词

網路援交 ; 性觀念 ; 主體消失 ; 主體建構 ; Financial aids by sex ; The concept of sex ; Subject disappearance ; Subject construction

期刊名称

資訊社會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5期(2003 / 07 / 01)

页次

359 - 38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企圖透過對網路援交的瞭解,發現網際網路促成援交興盛的原因:包括電腦的方便、隱匿、與逃避等特性,和網路社會的人際關係為一種弱紐結、具有去個人化的現象,形成越常使用電腦者因為工具的接近性越容易產生援交行為;此外,電腦網路帶來公、私領域混淆,造成自我與他者的難辨,主體理性批判能力下降也是原因之一;同時加上外在環境性觀念的開放,資本家對語言符號和媒體的操弄,使得援交非但沒有因為是外來的流行現象而退燒,反而成了具有台灣特色的性文化一環。 基於對重建台灣性文化與性觀念的關懷,認為時下常被提出的「主體消失」概念,若無妥善的理解將造成主體意義的喪失,進一步也無法形成集體的共識。至於本研究主張的「主體建構」是一種基於社會實踐的提論,強調主體理性,也認同主體間具形上的同一性,因為只有承認主體具有同一性,如此方能具有建構一個新的社會性價值或性觀念的可能。

英文摘要

The intention of this paper is to find the reasons why the internet the hotbed for the phenomenon of “financial aids by sex” (student prostitution). Is the internet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venience of computer network,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anonymity and avoidance.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of the network society is so a kind of and depersonalized weak tie. Therefore, it is easy to have the behavior of financial aids by sex because the computer user is in a highly depersonalized environment. Besides, the indifference of self and otherness, ambiguity of private and public sphere, the declination of ability of subject’s rationality are all produced by the computer network. At the same time, the openness of the concept of sex, the language and symbol controlled by capitalist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this sex culture.

主题分类 基礎與應用科學 > 資訊科學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社會科學 > 傳播學
参考文献
  1. (2001)。零點時分的飯島愛。柯夢波丹,122,106-108。
  2. 舊約。創世紀,26-27
  3. (1999)。援助交際24小時。
  4. Barker, C.(2000)。Cultural studies theory and practice。London:Sage。
  5. Woodward, K.、K. WoodwardEd.(1997)。Idenitity and Difference。London:Sage。
  6. 中時蕃薯藤電子報(2001)。社會綜合。中時蕃薯藤電子報(2001/09/08)。
  7. 中國時報(2003)。網羅援交女,16歲掛紅牌。中國時報(2003/06/14)。
  8. 中國時報(2002)。網路促銷色情,援交肉慾橫流。中國時報(2000/11/29)。
  9. 中國時報(2003)。賺錢自己花,賣身無所謂。中國時報(2003/06/14)。
  10. 中國時報(2001)。援交妹的青春告白……。中國時報(2001/11/08)。
  11. 中國時報、紀惠容(2001)。背後宰制的真相。中國時報(2001/11/08)。
  12. 中國時報、殷惠敏(2001)。網路開拓空前的虛擬世界。中國時報(2001/01/03)。
  13. 中國時報、陳俊雄、張文(2001)。中國時報(2001/06/14)。
  14. 中國時報、陸蓉之(2001)。從言情小說看情慾解放的G世代。中國時報(2001/03/21)。
  15. 王治河(1996)。傅柯的系譜學。哲學雜誌,15(1),44-69。
  16. 王雅各主編(1999)。性屬關係/性別與社會、建構。台北:心理。
  17. 米歇爾·傅柯(1990)。性意識史。台北:桂冠。
  18. 吳潛誠(1997)。文化與社會。台北:立緒。
  19. 吳叡人譯(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
  20. 李銀河(1996)。中國女性的性與愛。香港:牛津大學。
  21. 周國偉、陳柏因採訪、陳柏因整理(2000)。「援助交際」女郎現身說法—做愛賺錢,我沒虛度青春。財訊。
  22. 尚·布希亞(1991)。消費社會與消費慾望。當代,65,48-71。
  23. 林秀麗譯(2000)。性與身體的解構。台北:韋伯。
  24. 邱文彬(2001)。e世代心理學。台北:桂冠。
  25. 俞智敏、陳光達、王淑燕譯(1998)。文化。台北:巨流。
  26. 姜義華(2000)。理性缺位的啟蒙。上海:三聯。
  27. 胡敏琪(2002)。網際網路公共領域中的理性迷思。2002年網路與社會研討會
  28. 夏鑄九、王志弘合譯(2000)。網路社會之崛起。台北:唐山。
  29. 高毓婷(2000)。從「援助交際-中學女生放學後的危險遊戲」一書看台灣青少年價值觀。中等教育,51(4),137-142。
  30. 張華葆(1988)。少年犯罪心理學。台北:三民。
  31. 戚堅衛譯(2000)。性態度-神話與真實。台北:桂冠。
  32. 陳學明(1997)。性革命。台北:揚智。
  33. 章英華、林季平(2001)。都市化、階層化和資訊化之關聯。第四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會議論文
  34. 馮建三、程宗明譯(1998)。傳播政治經濟學。台北:五南。
  35. 黃厚銘(2001)。資訊社會研究(1)。南華大學。
  36. 齊力、蔡錦昌、黃瑞祺譯(1986)。近代西方社會思想家:涂爾幹、巴烈圖、韋伯。台北:聯經。
  37. 劉達臨(1995)。中國古代性文化(上)。台北:新雨。
  38. 劉滌昭譯(1998)。援助交際/中學女生放學後的危險遊戲。台北:商周。
  39. 蔡淑玲(1996)。界外的主體。哲學雜誌,15(1),96-111。
  40. 勵馨基金會(2001)。少女商品化網路問卷調查報告。ezPeer。
  41. 勵馨網站(2001)。「少女商品化」問卷發表記者會文稿。台北:
  42. 鍾瑞芳(2000)。大成影劇報(2000/04/20)。
  43. 魏慧美(1995)。國中學生性態度之現況調查研究。高雄師大學報,6,111-129。
  44. 譚國根(2000)。主體建構政治與現代中國文學。香港:牛津大學。
  45. 龔充文(2001)。e世代心理學。台北:桂冠。
被引用次数
  1. (2010)。究竟誰被消費了?—九位援交少女自我商品化之建構。樹德科技大學學報,1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