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網路的禮物文化

并列篇名

Internet as a Gift Culture

DOI

10.29843/JCCIS.200401.0007

作者

賴曉黎(Shao-Lee Lai)

关键词

黑客 ; 禮物文化 ; hacker ; gift culture

期刊名称

資訊社會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6期(2004 / 01 / 01)

页次

149 - 17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網路讓許多人著迷甚至耽溺的原因有許多,但最重要的不過就是:幾乎所有上網者的需求都能得到滿足,問題也都可以得到解答。而在網路股泡沫化的過程中,最不可解的是,免費的東西依舊那麼多,依舊任你自由取用。我們隨時可以上網下載(download)我們需要的軟體、文件。通過解析free, gift這兩個字各自的雙重含意:自由與免費、天賦與禮物,我們發現:網路的禮物文化是資訊自由與共享理念的原型。然而,在資訊逐漸成為重要資源,甚至造就資訊產業的蓬勃發展時,資訊成為產業利潤的來源。於是,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在自由至上與擁抱商業之間,黑客運動走到一個抉擇點。這個現象值得我們留意與關切。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discusses one important behavior of Internet: downloading. Why do people share their informations, softwares, movies and music etc. with others on Internet? We find hackers’ “gift culture” is the archetype of all sharing on Internet. Also, the author tries to indicate the ambiguity of two words: free and gift. “Free speech” is different from “free beer”, and “gift form God” is not the same with “a gift of a friend”. So the term “free gift” can mean either a talented man who is free from any limitation, or a present without payment. Gift culture then stands at the crossroads: freedom or profits.

主题分类 基礎與應用科學 > 資訊科學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社會科學 > 傳播學
参考文献
  1. The Hi-Tech Gift Economy
  2. A Declaration of the Independence of Cyberspace
  3. We Owe it all to the Hippies
  4. Freedom of Information
  5. Gregory, C(1982).Gifts and commodities.New York:Academic Press.
  6. Gift Cultures, Librarianship, and Open Source Software Development
  7. Naughton, John(2000).A Brief History of the Future.NY:The Overlook Press, Peter Mayer Publishers, Inc.
  8. How to Become a Hacker
  9. Raymond, Eric S.(1999).The Cathedral and the Bazaar.O`Reilly & Associates, Inc:
  10. Raymond, Eric S.(1996).The New hacker`s dictionary.Cambridge:The MIT Press.
  11. Webster, Frank、馮建三譯(1999)。資訊社會理論。台北:遠流。
  12. 丹尼爾·貝爾、趙一凡、蒲隆、任曉晉譯(1989)。資本主義文化矛盾。北京:三聯書店。
  13. 牟斯著、汪珍宜、何翠萍譯(2001)。禮物:舊社會中的交換形式與功能。台北:遠流。
  14. 海莫能、Pekka Himanen、劉瓊云譯(2002)。駭客倫理與資訊時代精神。臺北市:大塊文化。
  15. 勞倫斯·雷席格、劉靜怡譯(2002)。網路自由與法律。台北:商周。
  16. 賀元、賴明宗、劉燈(1996)。世紀末軟體革命2。台北:資訊人文化。
  17. 賴曉黎(2000)。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被引用次数
  1. 毛榮富(2017)。社交媒體時代社會性的未來:按Sherry Turkle的自我概念進行的考察。資訊社會研究,32,51-82。
  2. 蕭季樺(2017)。「盜版者就是盜火者」:字幕組網路社群之禮物文化。考古人類學刊,86,111-138。
  3. (2020)。本土的理論研究/理論的本土研究:社會理論在台大社會系。台灣社會學,40,202-213。
  4. (2020)。專業組織的持續組裝與知識創新:台灣大學社會學系 60 年的變遷。台灣社會學,39,167-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