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美貌的詛咒:男性凝視在網路相簿的權力探索

并列篇名

The Curse of Beauty: Power of Man Gaze on Web-Photo-Album

DOI

10.29843/JCCIS.200807.0008

作者

張玉佩(Yu-Pei Chang);葉孟儒(Meng-Ju Yeh)

关键词

凝視 ; 觀展 ; 網路相簿 ; 性別文化 ; 美貌神話 ; Gaze ; Spectacle ; Web-photo-album ; Gender Culture ; Beauty Myth

期刊名称

資訊社會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15期(2008 / 07 / 01)

页次

249 - 27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探討網路相簿展現「觀看」與「被觀看」的凝視關係,探索網路相簿裡男性凝視所呈現出的性別文化與權力關係。研究採取深度訪談方法,以網路相簿觀看者為主要的研究對象,訪談十位常駐網路相簿的觀看者,男女各半,聚焦於性別差異對觀看行為的影響,並藉此解構隱藏在網路相簿與網路美女之下的男性凝視權力關係。 研究結果發現,在網路相簿與網路美女的文化氛圍裡,凸顯著當代美貌神話的建構。在網路相簿展現的網路美女照片裡,男性凝視流竄在眾多挑逗性感、訓化後的女性身體,此種凝視目光讓男性觀看者順利滑入賞玩女性身體的既得權力者位置,也享受著賞玩權力的樂趣。相對地,此種凝視目光同樣讓女性觀看者迅速滑入「被凝視的」被看者角色位置,因感受到緊張、不安的情緒而規訓自己、邁向精雕細琢的美貌之路。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explores how the power of man gaze influences on web-photo-album which bases on observation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viewer/gazing and woman/performer/gazed. We interviewed ten heavy users of web-photo-album and tried to understand why they like to watch sharing photos on the web, what they like, and how they think about the mastery of web-photo-album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yth of beauty and gaze power dominate the communication culture on the web-photo-albums. On the one hand, male viewers occupy the subjective gaze-positions and enjoy the pleasures of power following the gaze of girls’ bodies. On the other hand, female viewers identify themselves as the objective gazed-positions and are anxious about threatening of gaze power.

主题分类 基礎與應用科學 > 資訊科學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社會科學 > 傳播學
参考文献
  1. 張玉佩、呂育瑋(2006)。網路促進女性解放的可能?從線上遊戲談起。中華傳播學刊,9,113-150。
    連結:
  2. 黃冠華(2006)。觀看不見:凝視的概念。新聞學研究,87,131-167。
    連結:
  3. Boler, M.(2007).Hypes, hopes and actualities: New digital Cartesianism and bodies in cyberspace.New Media & Society,9(1),139-168.
  4. Notes on `the gaze.`
  5. Griffin, E.(2003).A first look at communication theory.Boston:Mc Graw Hill.
  6. Jones, S.(1999).Doing internet research: Critical issues and methods for examining the net.London:Sage.
  7. Jordan, T.(1999).Cyberpower: the Culture and Politics of Cyberspace and the Internet.London:Routledge.
  8. Kaplan, E. A.,Allen, R. C. (ed.)(1992).Channels of discourse, reassembled.Chapel Hill: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9. Kendall, L.,Jones, S. (ed.)(1999).Doing internet research: Critical issues and methods for examining the net.London:Sage.
  10. O`Brien, J.,M. A. Smith(Eds.),P. Kollock(Eds.)(2000).Communities in Cyberspace.New York:Routledge.
  11. Plant, S.,D. Bell(Eds.),B. M. Kennedy(Eds.)(2000).The cybercultures reader.London:Routledge.
  12. Ramazanoglu, C.(1993).Up against Foucault, explorations of some tensions between Foucault and feminism.New York:Routledge.
  13. Wackwitz, L. A.,Rakow, L. F.(Eds.),L. F. Rakow(Eds.)(2004).Feminist communication theory: Selections in context.Thousand Oaks:Sage.
  14. Wolf, N.(1999).The beauty myth: How images of beauty are used against women.New York:William Morrow and Company.
  15. Zoonen, L. V.(1994).Feminist media studies.Thousand Oaks, CA:Sage.
  16. 王國芳、郭本禹(1997)。拉岡。台北:生智。
  17. 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
  18. 東方早報(2005/07/31)
  19. 吳莉君譯(2005)。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
  20.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
  21. 愛智論壇
  22. 周立軒(2004)。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研究所。
  23. 林宇玲(1999)。解讀台灣的女性網站:由女性網站的論述表現來看性別與科技之間的關係。傳播與科技研討會論文彙編,新竹:
  24. 林宇玲(2002)。網路與性別。台北:華之鳳科技。
  25. 張玉佩(2006)。從媒體影像觀照自己:觀展/表演典範之初探。新聞學研究,82,41-85。
  26. 張錦華(2002)。女爲悅己者「瘦」?:媒介效果與主體研究。台北:正中。
  27. 許若書(2005)。南華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
  28. 許景泰(2004)。解構家庭情境中性別化的電腦網路-以從事電腦網路業之已婚女性工作者爲例。「中華傳播學會2004年會暨論文研討會」論文,澳門:
  29. 許舜英(2000)。大量流出。台北:城邦。
  30.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31. 傅家清(2004)。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32. 創市際IX新聞室
  33. 創市際IX新聞室
  34. 黃翰荻譯(1997)。論攝影。台北:唐山。
  35. 劉建台、林宗德譯(2003)。男性氣概的當代觀點。台北:女書文化。
  36. 規訓與懲罰-再探傅柯權力系譜學研讀會
  37. 謝錦芳譯(1990)。消費影像:美國文化與文化研究中的影像和修辭。當代,51,42-52。
  38. 羅燦煐(2000)。線上性別VS線下性別:網路互動中的性別形構。新聞學研究,76,43-90。
  39. 權自強(2004)。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
  40. 龎惠潔(2005)。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被引用次数
  1. 單蔓婷,林怡潔(2021)。中國大陸女性社交直播主的數位勞動與性別政治。新聞學研究,146,53-95。
  2. 何梅俐(2018)。「恢復自信美體」:美學經營主義下的母性主體與懷孕生產。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43,37-88。
  3. 康庭瑜(2019)。「只是性感,不是放蕩」:社群媒體女性自拍文化的象徵性劃界實踐。中華傳播學刊,35,125-158。
  4. 康庭瑜(2019)。賦權及其極限?後女性主義、社群媒體與自拍。新聞學研究,141,1-38。
  5. (2018)。追求美貌與變成母親:台灣女性的一個兩難-以高文憑的都會女性為例。臺灣人類學刊,16(1),5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