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司馬光的家訓內涵及其對宋代家族教育的影響

并列篇名

Ssu-ma Kuang's Three Books on "Clan Education" and their Influence

DOI

10.29882/JTNUE.200510.0001

作者

周愚文(Yu-Wen Chou)

关键词

司馬光 ; 家族教育 ; 家範 ; Ssu-ma Kuang ; clan education ; family instruction ; Li-decorum ; Neo-Confucianism

期刊名称

師大學報:教育類

卷期/出版年月

50卷2期(2005 / 10 / 01)

页次

1 - 1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試圖探討宋代家族教育興起後,儒家的政治理念如何在官學及書院之外,透過家族的管道傳播給士庶子弟。本文以影響宋代家族教育內容的主要人物之一司馬光為例,分析他所編撰的《書儀》、《居家雜儀》及《家範》等三種家訓書的成書原因、內涵及影響。此三書不僅是提出種種行為倫理規範,以供當時臣民士庶遵行,其背後更含有司馬光「以禮治國、以禮治家」,家齊則國治的政治理念。雖然在北宋其書流通有限,且未能真正落實,但是對於南宋朱熹及後世影響甚巨,故不可忽視。

英文摘要

Beginning from the Sung Dynasty, a new clan system was gradually established in China. This provided another way of educating both the gentry and commoners, an educational system separate from the state schools and academies.Ssu-ma Kuang, an important statesman and historian in the Northern Sung,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tradition of clan education. He edited three books about clan education: Book of Etiquette and Ceremonies (Shu-I), Manners and Customs for Daily Life (Chu-Chia-Tsa-I) and Family Model (Chia-Fan). Those books not only taught the gentry and peasant families how to behave themselves politely, but also transmitted Kuang's idea of ”governing the state through propriety (Li)” and ”managing the clan(s) through decorum,” where Li-decorum (or Li-propriety) is of course a crucial principle from classical Confucianism. Although these books had no direct and immediate influence on the people's daily life at that time, they did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Master Chu-His's Neo-Confucianism and on people's thinking and behavior in later times.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不著撰人(1988)。居家必用事類全集(朝鮮刻本及明刻本)。北京:書目文獻。
  2. 孔潁達等(1982)。禮記正義(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3. 王雲五(1978)。宋范文正公(仲淹)年譜(附補遺及言行拾遺)。台北:台灣商務。
  4. 司馬光(1986)。書儀(欽定文淵閣本四庫全書本,經部)。台北:台灣商務。
  5. 司馬光(1986)。資治通鑑(欽定文淵閣本四庫全書本,史部)。台北:台灣商務。
  6. 司馬光(1929)。溫國文正司馬公集(四部叢刊本,初編集部)。上海:商務。
  7. 司馬光(1986)。家範(欽定文淵閣本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
  8. 司馬光(1986)。易說(欽定文淵閣本四庫全書本,經部)。台北:台灣商務。
  9. 司馬光(1986)。傳家集(欽定文淵閣本四庫全書本,集部)。台北:台灣商務。
  10. 任繼愈主編(1964)。中國哲學史(第三冊)。北京:人民。
  11. 朱瑞熙(1986)。宋代社會研究。台北:弘文館。
  12. 朱熹(1980)。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四部叢刊集部上海涵芬樓影印明嘉靖本)。台北:台灣商務。
  13. 朱熹(1986)。家禮(欽定文淵閣本四庫全書本,經部)。台北:台灣商務。
  14. 宋衍申(1995)。司馬光評傳—忠心為資治,鴻篇傳千古。南寧:廣西教育。
  15. 李文治、江太新(2000)。中國宗族宗法制和族田義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16. 李光地(1986)。朱子禮纂(欽定文淵閣本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
  17. 李昌憲(1998)。司馬光評傳。南京:南京大學。
  18. 周愚文(2001)。中國教育史綱。台北:正中。
  19. 周愚文(1996)。宋代的州縣學。台北:國立編譯館。
  20. 周愚文(1985)。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21. 夏家善主編(1995)。司馬光(宋),溫公家範(康熙刻本)。天津:天津古籍。
  22. 徐少錦、陳延斌(2003)。中國家訓史。西安:陝西人民。
  23. 徐建華(2002)。中國的家譜。天津:百花文藝。
  24. 徐梓(1998)。家範志。上海:上海人民。
  25. 徐揚傑(1995)。宋明家族制度史論。北京:中華。
  26. 張廷玉(1975)。明史(斷句本)。台北:新文豐。
  27. 脫脫(1975)。宋史(新校本)。台北:鼎文。
  28. 陳邦瞻(1981)。宋史紀事本末。台北:里仁。
  29. 陶晉生(2001)。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台北:樂學。
  30. 費成康主編(1998)。中國的家法族規。上海:上海社科院。
  31. 馮爾康(1996)。中國古代的宗族與祠堂。北京:商務。
  32. 馮爾康、常建華、朱鳳瀚、閻愛民、劉敏(1994)。中國宗族社會。杭州:浙江人民。
  33. 趙鼎(1986)。忠正德文集(欽定文淵閣本四庫全書本,集部)。台北:台灣商務。
  34. 劉寧譯、P.K.Bol著(2001)。唐宋思想的轉型('This culture of ours', Intellectual transition in Tang and Sung China.)。南京:江蘇人民。
  35. 鄭玄注、戴德(1981)。禮記(校相臺岳氏本)。台北:新興。
  36. 黎靖德(1980)。百衲本朱子語類(四部善本新刊)。台北:漢京。
  37. 蕭公權(1982)。中國政治思想史(上)。台北:聯經。
  38. 錢公輔(2002)。收於李勇先、王貴蓉(點校)(2002),范仲淹全集。成都:四川大學。
  39. 薩孟武(1987)。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三民。
被引用次数
  1. (2010)。科舉文明:被視爲臺灣教育改革阻力的文化。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0(1),227-276。
  2. (2023)。從《書儀》看司馬光的喪葬觀。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43,7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