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是「連續」還是「斷裂」?~台灣小學教師角色變遷知覺之研究

并列篇名

Continuity or Ruptur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wareness of the Changing Role of Teachers in Taiwan

DOI

10.29882/JTNUE.200604.0003

作者

郭丁熒(Ding-Ying Guo)

关键词

小學教師 ; 教師角色 ; 社會變遷 ; elementary teachers' awareness ; changing role of teachers ; social change

期刊名称

師大學報:教育類

卷期/出版年月

51卷1期(2006 / 04 / 01)

页次

41 - 6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小學教師對其角色變遷之知覺情形,並分析對教師角色變遷的知覺,究竟是具一貫的連續性或為不相容概念的斷裂。透過文獻探討、訪談及調查等方法進行資料蒐集。先以12位小學教師之訪談資料作為編製研究工具之依據,再使用研究者所編製之「國民小學教師角色變遷知覺量表」調查1287位小學教師,調查資料經以SPSS for Windows 10套裝軟體中次數分配、單因子多變項分析、薛費多重比較分析法及同質性檢定來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研究結果發現:1.小學教師已覺察到時代的脈動與教師角色之變遷。2.教師在地位與權威的低落、現代的教學更需結合資訊科技或媒體、及現代的教學活動較多變化等角色變遷的同意程度最高。3.教師對職業倫理式微變遷的同意程度較低。4.教師在教學、教師特質、地位與權威、溝通交流等角色變遷的知覺具連續性。5.教師在職業倫理角色變遷的知覺出現明顯斷裂。6.就讀小學年代不同的教師在專業自主與發展角色變遷的知覺雖有差異,但並未有斷裂現象。7.男女教師對教學與職業倫理角色變遷知覺不同。最後,根據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肯定小學教師已掌握時代脈動,各界宜多給予鼓勵與支持」、「正視教師職業倫理的斷裂現象,並建構與陶冶當代的職業倫理內涵」、「校務分工可提供不同性別教師擔任不同職務之機會」、「針對教師角色變遷之因果機制進行後續研究」等建議。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explore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perception of changing role of teachers in Taiwan. An ”Inventory of elementary teachers' perception of changes in teachers' role” was used to survey 1287 subjects,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ir level of awareness of series of factors. The data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by Frequencies, MANOVA, and Homogeneity tests.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1.There was a middle-to-high level of awareness of the changing role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2.The highest level of awareness was with regard to the reduced ”status and authority”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3.The lowest level of awareness was with regard to the reduced emphasis on the ”ethics” of elementary teachers' changing role;4.There was a consistent (continuous) pattern of awareness for the 4 dimensions of this role change: ”instruction,” ”teachers' features,” ”status and authority,” and ”communication and interflow.”;5.There was a discontinuous (ruptured) pattern of awareness for the ”ethics” dimension of the changing role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6.There was a significant (but not discontinuous)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egree of awareness of teachers' changing role and the degree of awareness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autonomy and development;7.Male and female teachers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egree of their awareness of teachers' changing role with regard to ”instruction” and ”ethics.”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Carr,D.(2000).Professionalism and Ethics in Teaching
  2. Connelly, F. M.,Clandinin, D. J.(1999).Shaping a Professional Identity.N. Y:Teachers College Press.
  3. Esteve, J. M.(2000).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eachers`role at the e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new challenges for the future.Educational Review,52(2),197-207.
  4. Foucault, M.(1972).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London:Tavistock.
  5. Foucault, M.,H. L. Dreyfus(Eds),P. Rabinow(Eds)(1983).Michel Foucault: Beyond Structuralism & Hermeneutic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6. Hargreaves, A.,A. H. Halsey et al.(Eds)(1997).Education: Culture, Econmy, and Societ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7. Hargreaves, D. H.(1994).The new professionalism:the synthesis of professopmal and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Teaching & Teacher Education,10(4),423-438.
  8. Popkewitz, T. S.(1991).A Political Sociology of Educational Reform: Power/Knowledge in Tacher Education, and Research.N. Y.:Teachers College Press.
  9. Tye, B. B.(2000).Hard Truths: Uncovering the Deep Structure of Schooling.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10. 毛連塭︱湯梅英(1993)。師範學院學生學習滿意及結業任教意願之調查研究。教育研究資訊,2(1),34-42。
  11. 伊藤和衛(1974)。現代公教育原論
  12. 朱雲漢|黃德福(1989)。建立臺灣的政治經濟新秩序
  13. 行政院主計處(2004)。國民所得統計。行政院主計處
  14. 行政院主計處(2003)。九十一年社會指標綜合分析。自行政院主計處
  15. 吳文星(1983)。日據時期台灣師範教育之研究
  16. 李亦園(1992)。文化興行爲
  17. 李園會(2001)。臺灣師範教育史
  18. 李園會(1997)。日據時期台灣師範教育制度
  19. 沈姍姍(1996)。事業主義、教師權力興教育行政體制關系:教師權力消長的的動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9,103-128。
  20. 林清江(1992)。我國教師職業聲望興事業形象之調查研究。兩岸教育發展之比較,1-73。
  21. 林淑芬(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2. 林瑞|渠東譯(2002)。社會分工論。台北:左岸。
  23. 林嘉誠(1992)。台灣變遷興社會運動。台北:黎明文化。
  24. 胡興梅(1996)。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25. 國立教育資料館(2004)。師資培育。國立教育資料館
  26. 張芬芬(1992)。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27. 張茂桂(1989)。社會運動興政治轉化。台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
  28. 張紹勳|林秀娟(1998)。SPSS For Windows統計分析
  29. 教育部(2004)。各級學校女性教師比率
  30. 教育部(2002)。教育統計
  31. 教師興教師圑體之定位興合理協商、協議權工作小組(2002)。教師組織工會問題之研析
  32. 莊聖主(2004)。投縣/93年國民中小學校長主任甄選錄取名單出爐
  33. 郭丁熒(2003)。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小學教師角色轉變量表之發展及角色變遷內涵之建構。臺南師範學院學報,37(2),99-127。
  34. 郭丁熒(2001)。教師角色轉化模式之建構。臺南師院國民教育研究集刊,7,183-252。
  35. 陳伯璋(1999)。從九年一貫譚程教師角色的再定位談師資培育因應之道。迎向千禧年~新世紀的教育的展望國際學術研計會論文集,235-245。
  36. 彭懷恩(1997)。台灣政治文化的剖析
  37. 湯瑞雪(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38. 黃以敬(2004)。從小學到大學,面臨新生荒。自由時報
  39. 董素芬(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40. 裴元領(2000)。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41. 蕭新煌(1988)。台灣向前看。台北:生活文化。
  42. 饒見維(1999)。九年一貫課程興教師專業發展之配套實施策略。九年一貫課程研計會論文集~脈身課程新紀元,305-323。
被引用次数
  1. 杜淑芬(2018)。諮商師透過諮詢與教師合作處理學生問題行為之行動研究。教育實踐與研究,31(1),39-70。
  2. 龔心怡、林易萱(2017)。教師信念、專業承諾與班級經營效能比較之研究—以國高中新手與資深教師為例。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10(2),111-138。
  3. 洪一賓(2012)。Thomas S. Popkewitz「社會知識論」及其對教育/課程研究之挑戰。嘉大教育研究學刊,29,99-120。
  4. 黃富揚(2010)。教師專業發展中之學校與教師角色。教育科學期刊,9(1),87-104。
  5. 黃富揚(2016)。從文化脈絡檢視九年一貫課程改革後國小教師角色變遷之實況。學校行政,101,55-69。
  6. 黃文三、沈碩彬(2012)。工作價值觀、工作投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國中教師為例。課程與教學,15(4),161-188。
  7. 藍依萍、吳淑鈴(2017)。教保服務人員主動性人格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情感性友誼的中介效果。學校行政,110,82-104。
  8. 邱婕歆、吳連賞(2017)。從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再定位教師角色。教育學誌,38,101-123。
  9. 蕭佳純(2022)。學校支持對教師創造力教學行為影響之研究:角色認定與專業學習社群的多層次中介分析。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46,1-29。
  10. 蕭佳純、王佩雯(2016)。創意角色認定、工作動機及創造力教學技巧與創意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1(2),185-211。
  11. 顏弘欽(2013)。教師個人─工作適配與工作角色行為之關聯性。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7(1),19-37。
  12. (2006)。臺灣小學教師面對不合理角色期望的轉化行動:藍波(NADPO)行動五要素。教育與心理研究,29(1),121-149。
  13. (2011)。「良師典範」理念之合理性析辨。教育資料與研究,102,19-44。
  14. (2011)。師資培育職前教育課程評鑑之研究—以特殊教育導論為例。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12,29-58。
  15. (2021)。工業4.0下的教師存在境遇之挑戰與因應之道-以Heidegger的在世存有理論分析之。樹德科技大學學報,23(2),121-134。
  16. (2022)。國小教師倫理決定量表之建構。教育研究學報,56(2),7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