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台灣高等教育及學費政策之研究:市場機制與公民權利

并列篇名

A Study on Higher Education and Tuition Fee Policy in Taiwan: Market Mechanisms and Citizenship

DOI

10.7070/PR.200806.0117

作者

許雅斐(Ya-Fei Hsu);陳俊言(Chun-Yen Chen)

关键词

高等教育 ; 學費政策 ; 市場機制 ; 公民權利 ; 就學貸款制度 ; 傅柯 ; Higher Education ; Tuition Fee Policy ; Market Mechanisms ; Citizenship ; Student Loan System ; Michel Foucault

期刊名称

政策研究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8期(2008 / 06 / 01)

页次

117 - 14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解嚴後的台灣高等教育,隨著工商業發展對技術性勞動力需求的增加,開始進行大規模地擴張與轉型,並且朝向大眾化與普及化的目標發展,亦同時滿足高學歷社會所建構的高等教育需求。但是在追求教育機會均等的現代社會中,高等教育似乎不再是社會大眾的學習場域,在市場機制的導入下,它已被轉化爲具有排斥機制與再製社會階級功能的政治場域。而世界各地如火如荼展開的反高學費運動,亦反映出學費不再是單一地區的教育問題,而是在學習上威脅著全球經濟弱勢學子的政治議題。本文在結構上是以傅柯(Michel Foucault)式的權力分析,來探討在台灣高等教育及學費政策中所隱含的權力關係,並透過市場機制與公民權利的論證結果,闡述反高學費運動不僅是被政治權力所生產,在公民權利的建構過程中,它亦是在創造一種新的文化公民,以提出不同於其他學科領域的另一種新見解。

英文摘要

The higher education of Taiwan in the post-martial law era, as the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development made the technical labor demand increased, began to expand and change dramatically. Moreover, the higher education got more and more popular, and met the higher education demand of a society as such. But the higher education doesn't appear to be a study field for the mass population in modern society, which pursues an equal opportunity of receiving education. It has become a political field which has exclusion mechanisms and functions of remaking the ideology of social class. And the movements against a higher tuition fee have been going on continually in all parts of the world. It also reflects that the tuition fee issue is not an educational problem of a certain area, but a political issue that threatens those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students all over the globe, In order to propose a new perspective different from other discipline fields, this paper uses power analysis to follow Michel Foucault's lead to discuss the power relation which conceals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tuition fee policy in Taiwan. And by means of the argument of market mechanisms and citizenship, it also demonstrates that the movements against a higher tuition fee are not simply a result of political power. They also create a new mode of cultural citizen in building the process of citizenship.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姚人多(2003)。傳柯、殖民主義、與復殖民文化研究。台灣社會學,6,11。
    連結:
  2. 教育部統計處-歷年來校數、教師、職員、班級、學生及畢業生數(39~95學年度)
  3. 教育部統計處-各級學校概況簡表(80~95學年度)
  4. 教育部教育統計資訊應用介紹簡報
  5. 教育公共化連線:我們的三反五要具體內容「反對95學年度調漲學雜費聲明」
  6. Adrienne S. Chambon、Allan Irving、Laura Epstein著、王增勇譯(2005)。傳柯與社會工作。台北:心理。
  7. Frederic Gros著、何乏筆、楊凱麟、龔卓軍譯(2006)。傳柯考。台北:麥田。
  8. Gilles Deleuze著、楊凱麟譯(2000)。德勒茲論傳柯。台北:麥田。
  9. Jurgen Habermas著、曹衛東譯(2002)。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台北:聯經。
  10. Michel Foucault著、尚橫譯(1998)。性意識史-第一卷:導論。台北市:桂冠。
  11. 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1992)。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桂冠。
  12. Michel Foucault著、鄭義愷譯(2005)。傳柯說真話。台北:群學。
  13. 聯合新聞網
  14. 李培元(1997)。政治商品化理論。台北:揚智文化。
  15. 《大學學費問題》專輯二,國策期刊
  16. 「大學學費問題」專輯五,《國策期刊》
  17. 環球時事
  18. 邱維誠(199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
  19. 柯懿雯(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學系。
  20. 洪珮民(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21. 高宣揚(2004)。傳柯的生存美學:西方思想的起點與終結。台北:五南。
  22. 許宏儒(2004)。Bourdieu的「文化資本」概念及對教育機會均等的解釋。教育研究資訊,12(3),79。
  23. 許雅斐(2002)。文化研究學會2002年會「重訪東亞:全球·區域·國家·公民」。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系。
  24. 郭馨元(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財政學系。
  25. 阿扁總統電子報
  26. 陳玟伶(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
  27. 陳舜芬(1993)。高等教育研究論文集。台北:師大書苑。
  28. 湯堯(2000)。學校經營管理策略:大學經費分配、募款與行銷。台北:五南。
  29. 黃世鑫(1998)。財政學概論。台北:空大。
  30. 塗一脩(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財政學系。
  31. 葉至誠(2002)。高等教育發展的策略與願景。台北:揚智文化。
  32. 蔡曜先(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
  33. 鄭欣宜(2005)。動物政治:生命政治的永劫回歸-從生命政治的動物性到動物的生命政治。文化研究月報,46,1。
  34. 蕭鈺(2003)。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35. 戴曉霞(2000)。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市場化。台北:揚智文化。
  36. 去年7129大專生家貧休學
  37. 教育權商品化危機
被引用次数
  1. 梁金都(2009)。以Freire對話行動理論觀點對教育改革之批判與省思。教育科學期刊,8(2),21-35。
  2. (2017)。以動態模型預測美國學貸人數。中華管理評論,20(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