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性別與社會建構:初探社會工作系學生性別意識形塑

并列篇名

Gender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Exploring the Shaping of Gender Consciousness among Social Work Students in Taiwan

DOI

10.6171/ntuswr2012.25.01

作者

廖美蓮(Miriam Mei-Lin Liu)

关键词

女性主義 ; 性別意識 ; 社會工作教育 ; 社會建構 ; feminism ; gender-consciousness ; social work education ; social construction

期刊名称

臺大社會工作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25期(2012 / 06 / 01)

页次

1 - 5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台灣北部5所大學社工系學生為對象,瞭解她/他們對性別議題的認知與覺察能力,以及在性別意識形塑過程,受哪些生命經驗、知識及性別觀察的啟迪,核心議題在於檢視社工教育在學生性別意識養成過程的位置,藉此反思台灣社會工作性別教育訓練,分析課程編排,以期未來能提升社工系學生性別意識知覺能力與性別敏感度。研究結果發現,社工系學生性別社會化過程中,家庭、學校和社會期待都是重要的強化機制,不僅受原生家庭父母的形塑,還有耳濡目染的性別化家務分工、缺乏性別意識的教育課程,以及不同生活經驗與社會處境等,在在衝擊個體發展;研究亦發現,受訪者對性別議題的認識和性別敏感度相當匱乏,其性別論述呈現破碎、混淆與斷裂,受訪者的立場往往只是認知上該做或該說的,內化又是另外一回事;研究結論指出,教師性別意識會影響性別意識的傳遞且與其教學實踐關係密切。最後研究者對社工教育提出兩點建議:一、關切社工教師的性別意識;二、社工課程設計應重視性別教育。

英文摘要

Previous research demonstrated that social work education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increasing studen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self-understanding in the process of gender socialization. Based on my doctoral findings, Issues in Father-daughter Incest Intervention,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understanding of social-work students of gender equity and gendered consciousnesses. This study also analyses the transformational process of social work students' involvement in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programmes an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nt, effects, and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ender consciousness. This study will help social-work students enhance their gender sensitivity, and increase the application of gender perspectives during work.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参考文献
  1. 李雪菱(2011)。教師性別意識與教學困境:反思中小學教師的性別教育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8,133-174。
    連結:
  2. 畢恆達(2003)。男性性別意識之形成。應用心理研究,17,51-84。
    連結:
  3. 陳育淳(2006)。性別議題融入藝術教育之統整課程:行動研究實例。師大學報,51(2),91-119。
    連結:
  4. 陳芬苓、張盈堃(2005)。宰制與抗拒—所科技主導之大學校園所做的性別觀察。婦女與兩性學刊,19,1-46。
    連結:
  5. 曾嬿芬、吳嘉苓、楊芳枝、張晉芬、范雲、黃淑玲、唐文慧(2004)。檢視社會學教科書:女性主義的觀點。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7,85-157。
    連結:
  6. Mead, M. (1935). Sex and temperament in three primitive societies. NewYork, NY: New American Library.
  7. Abbott, P.,Wallace, C.(1997).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Feminist perspectives.London, England:Routledge.
  8. Andersen, M. L.,Taylor, H. F.(2009).Sociology: Understanding a diverse society.Belmont, CA:Wadsworth.
  9. Berk, S. F.(1985).The gender factory: The appointment of work in American households.New York, NY:Plenum.
  10. Cornbleth, C.(1990).Curriculum in context.London, England:Falmer.
  11. Davis, K.,Evans, M.,Lorber, J.(2006).Handbook of gender and women's studies.London, England:Sage.
  12. Dominelli, L.(2002).Feminist social work theory and practice.London, England:Palgrave.
  13. Donaldson, M.(1993).What is hegemonic masculinity?.Theory and Society,22(5),643.
  14. Foucault, M.(1980).Power/Knowledge: 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1972-1977.Brighton, England:Harvester Press.
  15. Gutiérrez, L.(1990).Working with women of color: An empowerment perspective.Social Work,35(2),149-153.
  16. Hammersley, M.(1995).The politics of social research.London, England:Sage.
  17. Hooks, B.(1989).Talking back: Thinking feminist, thinking black Black.Boston, MA:South End Press.
  18. Humm, M.(1992).Modern feminisms: Political, literary, cultural.New York, NY: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 Johnson, A.(2005).The gender knot: Unraveling our patriarchal legacy.Philadelphia, PA:Temple University Press.
  20. Leach, F.(2003).Practising gender analysis in education.Oxford, England:Oxfam.
  21. Liu, M. L.(2007).East Yorkshire, England,University of Hull.
  22. Lundeberg, M. A.(1997).You guys are overreacting: Teaching prospective teachers about subtle gender bias.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48(1),55-61.
  23. MacKinnon, C.(1987).Feminism unmodified: Discourses on life and law.Cambridge, Englan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4. MacKinnon, C.(1982).Feminism, Marxism, method and the state: An agenda for theory.Signs,7(3),515-544.
  25. Maynard, M.,Purvis, J.(1994).Researching women's live from a feminist perspective.London, England:Taylor and Francis.
  26. Noel, J. R.(1995).Multicultural teacher education: From awareness through emotions to action.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46(4),267-274.
  27. Okin, S. M.(1989).Justice, gender and the family.New York, NY:Basic Books.
  28. Pajares, M. F.(1992).Teachers'beliefs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Cleaning up a messy construct.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62(3),307-332.
  29. Reinharz, S.(1992).Feminist Methods in Social Research.New York, 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0. Roberts, H.(Ed.)(1981).Doing feminist research.London, England: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31. Skevington, S.(Ed.),Baker, D.(Ed.)(1989).The social identity of women.London, England:Sage.
  32. Solomon, B.(1976).Black empowerment: Social work in oppressed communities.New York, NY: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33. Stacey, J.(1988).Can there be a feminist ethnography?.Women's Studies International Forum,11,21-27.
  34. 卯靜儒(2002)。從女性主義位置性的概念談女性教師的教學世界。性別、知識與全力研討會論文集,高雄:
  35. 甘永濤(2007)。傳統、現代、後現代:當代女性主義教育的三種視野。教育科學,3(2),22-26。
  36. 成令方譯、林鶴玲譯、吳嘉苓譯、Johnson, A.(2006)。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台北:群學。
  37. 於慰慈(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大社會工作研究所。
  38. 林佳(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
  39. 洪淑敏(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
  40. 胡幼慧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41. 范力仁(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亞洲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42. 倪炎元(2005)。再現的政治:臺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台北:韋伯。
  43. 晏涵文編、黃審源編(2002)。性別平等教育:性別平等、家庭暴力、性騷擾防治。台北:家親文化。
  44. 梁麗清編、陳錦華編(2006)。性別與社會工作。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45. 郭彩榕(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46. 陳向明(2000)。社會科學質研究。台北:五南。
  47. 陳佩英(2003)。意識與行動-臺灣婦女/性別研究建制化歷程之探討。通識教育季刊,11(1&2),37-70。
  48. 陳凱筑(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49. 陳碧珠(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美勞教學研究所。
  50. 曾于倫(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51. 游美惠(2005)。性別教育最前線:多元文化的觀點。台北:女書文化。
  52. 游美惠(1999)。性/別平權教育與女性主義的社會學分析。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32-51。
  53. 游美惠(2004)。從性別盲到性別敏感的教育研究:以婦女成人教育與性教育研究的文獻回顧為例。通識教育季刊,11(1-2),1-38。
  54. 黃瑞祺譯、張維安譯、Coser, L. A.(1986)。古典社會學理論:馬克思、韋伯、涂爾幹。台北:桂冠。
  55. 楊佳羚(2002)。性別教育大補帖(上):教師基礎觀念大挑戰。台北:女書文化。
  56. 楊幸真(2010)。校園生活與性別:性別學習與教學實踐。台北:巨流。
  57. 廖美蓮(2010)。找尋女性主義論述在社會工作教育地圖的位置。社工人: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系學會年刊,17,12-15。
  58. 廖美蓮(2009)。看學生,看課堂現場-再思社會工作教育之性別意識建構。社區發展季刊,126,339-349。
  59. 廖美蓮、王紹樺、李靜怡(2009)。多元文化與性別:社會工作教育的反思。社區發展季刊,127,157-171。
  60. 趙淑珠(1997)。思考諮商員訓練課程中的性別教育、性別意識中立與性別意識敏感。輔導季刊,33(1),1-3。
  61. 劉玉鈴(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62. 劉亞蘭(2008)。平等與差異:漫遊女性主義。台北:三民。
  63. 劉泗翰譯、Connell, R. W.(2004)。性/別:多元時代的性別角力。台北:書林。
  64. 劉珠俐(2006)。女性性別角色與社會工作。台北:雙葉。
  65. 歐陽子譯、de Beauvoir, S.(1996)。第二性。台北:志文。
  66. 潘慧玲、林昱貞(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
  67. 鄭郁筠(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多元文化研究所。
  68. 蕭昭君編、林昱瑄編(2007)。解放校園行動筆記。台北:女書文化。
  69. 蕭惠心(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
  70. 賴友梅(199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
  71. 賴韻如(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
  72. 謝臥龍(1998)。兩性平等教育的意涵與省思。高市文教,64,38-43。
  73. 謝臥龍(1997)。促進兩性平等,教育應扮演的角色。學生輔導月刊,48,56-57。
  74. 謝臥龍編(1996)。兩性文化與社會。台北:心理。
  75. 瞿海源編、王振寰編(2009)。社會學與臺灣社會。台北:巨流。
  76. 蘇芊玲(2001)。教什麼?怎麼教?—通識課程「性別文化研究」的內涵與教學。性別心理及文化—本土女性主義的開展科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
  77. 蘇芊玲(1999)。兩性平等教育的本土發展與實踐。台北:女書文化。
被引用次数
  1. 曾煥裕,張國慶,林大森(2022)。社工系學生的志願排序、學業表現與未來意願-學校類型與入學管道的比較。社會與區域發展學報,7(1),45-89。
  2. 潘才學(2015)。大學生參與性別教育經驗和性別意識關係研究:以逢甲大學修習性別教育相關課程為例。學生事務與輔導,54(3),18-34。
  3. 吳慧卿(2017)。性別教育課程選課行為與學習成效影響因素探討:以中部某醫學大學為例。教育科學期刊,16(1),19-55。
  4. 鍾道詮,蔡承宏,王舒芸(2022)。性別圖像失衡的社會工作專業教育。東吳社會工作學報,42,1-54。
  5. (2012)。性別主流化:反思家庭暴力與社會工作教育。靜宜人文社會學報,6(1),177-226。
  6. (2015)。社會工作裡的性別思考─教學中的看見與反思。社區發展季刊,149,242-249。
  7. (2018)。入學管道、個人背景特質、課程設計對性別教育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以某醫學大學為例。臺東大學教育學報,29(2),35-68。
  8. (2020)。解構理想母職圖像──從社會安全網反思「指責母親」論述的文化意涵。社區發展季刊,171,324-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