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公視文學劇“畫魂”:影像美學、文化符碼與性別建構

并列篇名

TV Literature Drama "Painting Soul": Visual Aesthetics, Cultural Codes and Gender Construction

DOI

10.6430/CMR.200707.0003

作者

陳佩君(Pei-Chun Chen);趙庭輝(Daniel T. H. Chao)

关键词

文本 ; 哈利波特 ; 故事 ; 敘事分析 ; 電腦遊戲 ; Construction and Representation ; Gender ; Literature Drama ; Painting Soul ; Visual Aesthetics

期刊名称

傳播與管理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7卷1期(2007 / 07 / 01)

页次

3 - 4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論文以文本分析為研究方法,以公視文學劇《畫魂》為研究對象,分別從影像美學、人物造型及劇情對白三方面,對劇中男女角色之形象、權力關係及社會性別建構進行分析。本論文以影像美學、敘事理論、精神分析、女性主義等理論觀點與文本分析方法,解構這齣文學劇的性別意涵。 研究結果可歸納為三部分,第一部份為人物造型所再現之男女角色形象。第二部分為影像美學所再現之男女角色形象與權力關係。第三部分為劇情內容分析。從研究結果中發現,被塑造為強者形象的傳統男性,表面上是父權體制的受益者,實際上卻也是僵化父權體制下的受害者,在享受受益者特權的同時,卻為特權表面的假象而付出更高的代價。而傳統女性表面上看來堅守婦德、麻木不仁,事實上她們卻透過不同的反抗策略,保有自身最終勝利者的位置。女性反抗的對象並非是男性而是社會文化背後的父權意識形態,只不過這種反抗策略並不能為女性帶來真正解脫,只是在無形之中更加強大與鞏固父權意識形態罷了。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adopts textual analysis, taking 《Painting Soul》–a literature drama of Public Broadcasting System–as research case. It analyzes gender images, power relationships and social constructions of gender with three dimensions including visual aesthetics, characters, and dialogues.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f visual aesthetics, narration theory, psychoanalysis, and feminism, this research demonstrates sexuality in the literature drama. The research results could be concluded to three parts: gender images the characters represented, gender images and power relationships aesthetically represented, and plots analysis. It shows that, males in traditional society were often portrayed dominant, nevertheless, he could be a victim in the patriarchal system and pays the higher price to maintain his privilege. On the contrary, the female in traditional society keeps her role expectation, and seems to manage to have developed several resistant strategies. Yet resistant strategies proposed by the female might not set her free, but strengthen the control of patriarchal ideology.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傳播學
参考文献
  1. 陳佑任(2003)。父權意識形態下的男性經驗探究:以三位國小教育人員爲例。應用心理研究,17,121-156。
    連結:
  2. 趙庭輝(2005)。電視偶像劇《吐司男之吻》:寫實主義的建構與再現。傳播與管理研究,5(1),27-58。
    連結:
  3. 趙庭輝(2005)。大陸歷史劇《三國演義》:陽剛特質的建構與再現。藝術學報:綜合類,1(2),31-52。
    連結:
  4. Basow, S. L.(1992).Gender stereotypes and roles.California:B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5. Berger, Arthur Asa、黃新生譯(1992)。媒介分析方法。台北:遠流。
  6. Clatterbaugh, Kenneth、劉建台、林宗德合譯(2003)。男性氣概的當代觀點。台北:女書文化。
  7. Fiske, J.(1987).Television Culture.London and New York:Methuen.
  8. Harding, J.(1998).Sex Acts: Practices of Femininity and Masculinity.London and Thousand Oaks:
  9. Katz, Steven D.、井迎兆譯(2002)。電影分鏡概論:從意念到影像。台北:五南。
  10. Kozloff, S.R.,R.C. Allen (Ed.)(1992).Channels of discourse, reassembled, television and contemporary criticism.London:Routledge.
  11. Lapsley, R.,Westlake, M.(1988).Psychoanalysis, Film Theory: An Introduction.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2. Lapsley, R.,Westlake, M.(1988).Semiotics, Film Theory: An Introduction.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3. Mulvey, L.(1975).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Sceen,16(3),6-18.
  14. Nixon, S.,Hall S.(Ed.)(1997).Re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London:Sage.
  15. Pease, B.(2000).Recreating Men: Postmodern Masculinity Politics.London and Thousand Oaks:sage.
  16. Sarup, M.(1993).Lacan and Psychoanalysis. An Introductory Guide to Post-Structuralism and Postmodernism.London:Harvester/Wheatsheaf.
  17. Simmons, Rachel、曾如瑩譯(2003)。怪女孩出列:揭開女孩間的隱性攻擊文化。台北:商周。
  18. Tong, Rosemarie Putnam、刁筱華譯(1996)。女性主義思潮。台北:時報文化。
  19. Ward, Peter、廖億蒼譯(2005)。影視攝影與構圖。台北:五南。
  20. Zettl, Herbert、葉春華譯(1999)。錄影製作:觀念、原理與科技。台北:亞太。
  21. Zettl, Herbert、廖祥雄譯(1991)。映像藝術。台北:志文。
  22. 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2000)。公共電視年度報告1999-2000。台北: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23. 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2001)。公共電視年度報告2001。台北: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24. 牛慶福(198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25. 王敏如(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
  26. 王雅各主編(1999)。性屬關係(下)。台北:心理。
  27. 王雅各主編(1999)。性屬關係(上)。台北:心理。
  28. 王韻儀(198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29. 田易蓮(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大眾傳研究所。
  30. 聯合報(2000/01/25)
  31. 吳知賢(2003)。國內八點檔連續劇的價值意涵分析。視聽教育,45(3),15-24。
  32. 吳娟寧(2004)。畫出生命的靈魂:關錦鵬鏡頭下的才女潘玉良。公視之友,71,7-9。
  33. 宋詩盈(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南藝術學院音像藝術管理研究所。
  34. 星報(2004/04/08)
  35. 李慧馨(2002)。電視劇製播與收視率-一個情境和結構取向的探討。藝術學報,71,115-123。
  36. 阮梨碧(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
  37. 周君蘭(2002)。南華大學傳播管理碩士班。
  38. 林奇伯(2002)。擦亮八點檔招牌-台灣電視再逢春。光華,27(12),80-87。
  39. 林欣平(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
  40. 林芳玫(1996)。「阿信」連續劇觀眾研究:由觀眾詮釋模式看女性與社會規範的互動關係。台灣社會研究,22,153-193。
  41. 林惠珊(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
  42. 金一虹、劉伯紅(1998)。世紀之交的中國婦女與發展:理論、經濟、文化與健康。南京:南京大學。
  43. 金元浦編(1999)。影視藝術鑑賞。北京:首都師範大學。
  44. 夏士芬(199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
  45. 秦嘉菁(199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
  46. 袁櫻珊(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
  47. 高世威(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
  48. 高鑫主編(2001)。影視藝術欣賞。北京:北京廣播學院。
  49. 張健主編(2002)。影視藝術欣賞。台北:五南。
  50. 張鳳鑄(2000)。影視藝術新論。北京:北京廣播學院。
  51. 曹琬凌(2001)。文學活了 橘子紅了—公視文學劇場精緻策略之個案探討。廣電人,80,43-47。
  52. 郭江東(197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
  53. 陳文泉(1987)。影視戲劇導演技術基礎。台北:合記。
  54. 陳莉青(2003)。畫魂-關錦鵬大導演首度跨足小螢幕的精心之作。公視之友,65,4-6。
  55. 陳慧婷(199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
  56. 聯合報(2001/07/02)
  57. 星報(2000/02/02)
  58. 公視文學大戲細膩刻畫台灣歷史
  59. 星報(2004/12/13)
  60. 粱濃剛(1989)。回歸佛洛依德-拉康的精神分析學。台北:遠流。
  61. 雷庚玲(1996)。國內八點檔連續劇所顯示的親子互動模式。台北:文化總會電研會。
  62. 民生報(2004/08/10)
  63. 民生報(2004/12/14)
  64. 趙庭輝(2005)。〈電視偶像劇【薰衣草】:愛情神話的建構與再現。朝陽人文社會學刊,3(2),131-172。
  65. 趙喬(1997)。單元連續劇與女性意識-從中日連續劇比較談起。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26,39-259。
  66. 劉菁菁(1987)。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67. 蔡秀玲(2000)。政治大學廣告學系。
  68. 蔡雅敏(2003)。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
  69. 謝章富(1996)。電視映像美學析論。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學院廣播電視學會。
被引用次数
  1. 陳月英(2017)。文化商品設計之消費價值研究-以桐花為例。中原大學設計學博士學位學程學位論文。2017。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