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媒介時間之“內化”:電子媒介社會的時間紀律及其形成

并列篇名

The Internalizing of Media Time: The Forming of Time Discipline in Electronic Media Society

DOI

10.6430/CMR.200901.0079

作者

卞冬磊(Dong-Lei Biang)

关键词

內化 ; 即時 ; 時間紀律 ; 媒介時間 ; internalizing ; instant ; media time ; time discipline

期刊名称

傳播與管理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8卷2期(2009 / 01 / 01)

页次

79 - 11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探討人類時間觀念尤其是當下「媒介時間」的「內化」過程。作者認為,自然、鐘錶與媒介時間各觀念,在各自社會分被「內化」為「順時」、「準時」與「即時」三種紀律,成為普羅大眾必須順從的社會制度或文化約束。在電子媒介社會,媒介時間形成了「即時」時間紀律,即建立於時間表之上的即時行動、與對時間流程「瞬時」與「同步」之要求。 本研究一併探討了促進時間觀念「內化」背後的多種社會力量。總體而言,生存壓力、宗教信仰、大型社會組織之運轉、技術傳播,是促進時間「內化」之主要力量,而在電子媒介社會,推動「即時」時間擴散之力量主要為媒介技術之普遍運用、工作進程之權力因素、社會組織之利益競逐、人際交往之隱形約束。面對錯綜複雜的時間紀律,作者僅能呼籲人們提高對時間的認知與領悟,發展在不同時空裡適應與平衡不同時間紀律之能力,因為我們就生在時間之中,無法也無需全然抗拒時間的約束。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process of internalizing of the media time. In the electronic media society, ”instant” discipline has been formed and infiltrated widely because of the media time. The writer also believes that three time disciplines have been integrated into our society. These disciplines can be named respectively as ”Obedience”, ”Punctuality” and ”Instant”. The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religious influence, survival pressures and technical power are the main impetus behind the modern time, promoting and accelerating the pace of time internalization. For the media time, ”Instant” discipline is forced by survival pressures, interest competition between organizations and the wide use of media technology. Facing the complicated disciplines, we should develop the ability to balance in different places and different time.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傳播學
参考文献
  1. 卞冬磊(2008)。膚淺的縱深:媒介時間之社會影響。資訊社會研究,14,101-132。
    連結:
  2. 卞冬磊、張紅軍(2007)。媒介時間的來臨:電子傳播煤介的時間想像。新聞學研究,90,101-140。
    連結:
  3. 唐士哲(2005)。在速度的廢墟中挺進:電子媒介新聞的唯物批判觀點。新聞·學研究,84,79-118。
    連結:
  4. 趙剛(2001)。爲何反全球化?如何反?-關於全球化的一些問題的思考與對話。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4,49-146。
    連結:
  5. Andersen, A.、劉京偉譯(2000)。知識管理第一本書。臺北:商周。
  6. Bauman, Z.、郭國良譯、徐建華譯(2004)。全球化-人類的後果。北京:商務印書館。
  7. Bauman, Z.、歐陽景根譯(2002)。流動的現代性。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8. Bell, A.(1995).News Time.Time & Society,4(3),305-328.
  9. Bell, D.、張國清譯(2001)。意識形態的終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10. Boorsti, D.、嚴擷芸譯、呂佩英譯、李成儀譯、吳亦南譯(1992)。發現者-人類探索世界和自我的歷史。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11. Castells, M、夏鑄九譯、王志弘譯(2001)。綱路社會的崛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2. Durkheim, E.,J. W. Swain (translated)(1965).The Elementary Forms of Religious Life.New York:Free Press.
  13. Elias, N.、劉佳林譯(2005)。論文明、權力與知識。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4. Evans-Prichard, E.、褚建芳譯、閻書昌譯、趙旭東譯(2002)。努爾人-對尼羅河畔一個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術。北京:華夏出版社。
  15. Foucault, M.、劉北成譯、楊遠嬰譯(1999)。規訓與懲罰。北京:三聯書店。
  16. Googale, T.、Godbey, G.、成素梅譯、馬惠娣譯、季斌譯、馮世梅譯(2000)。人類思想史中的休閒。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17. Gurevich, A.J.、L. Gardet Eds.、鄭樂平譯、胡建平譯(1988)。文化與時間。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8. Harvey, D.、閻嘉譯(2003)。後現代的狀況-對文化變遷。北京:商務印書館。
  19. Horman, D.Ed.(2002)。新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 Husserl, E.、楊富斌譯(2000)。內在時間意識現象學。北京:華夏出版社。
  21. Johnston, R.、Gregory, D.、Smith, D.、王志弘譯(1995)。人文地理學詞典選譯。臺北:唐山。
  22. Kelman, M. C.(1958).Compliance, Identifica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Three Processes of Attitude Change.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2,51-60.
  23. Levine, R.、範東生譯、許俊農譯(2000)。時間地圖。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
  24. Levi-Strauss, C.、王志明譯(2000)。憂鬱的熱帶。北京:三聯書店。
  25. Lévy-Brühl, L.、丁由譯(1987)。原始思維。北京:商務印書館。
  26. Marx, K.、郭大力譯、王亞南譯(1963)。資本論。北京:人民出版社。
  27. McKenna. R.(1998).Real Time: Preparing for the Age of the Never Satisfied Customer.NY: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8. McLuhan, E.、Zingrone, F.、何道寬譯(2000)。麥克盧漢精粹。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9. McLuhan, M.、何道寬譯(2004)。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北京:商務印書館。
  30. Poster, M.、範靜嘩譯(2000)。資訊方式。北京:商務印書館。
  31. Schudson, M.(1986).What Time Means in a News Story.Gannett Center for Media Studies Occasional Paper.N.4.
  32. Thompson, E. P.(1967).Time, Work-discipline and Industrial Capitalism.Past & Present,38,56-97.
  33. Thompson, E.P.、沈漢譯、王加豐譯(2002)。共有的習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4. Urry, J.、B. Turner Ed.、Bryan S. Turner編、李康譯(2003)。Blackwell 社會理論指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5. Virilio. P.、陸元和譯(2004)。解放的速度。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36. Vygotsky(1978).Mind in Society.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7. Weber, M.(1930).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London:Allen & Unwin.
  38. Whitrow, G.、文荊江譯(1982)。時間的本質。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
  39. Zhang, Guo-Liang(2000)。奢侈與資本主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0. 吳國盛(1996)。時間的觀念。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1. 吳瓊、杜予(2005)。形象的修辭-廣告與當代社會理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2. 呂紹理(1998)。水螺響起:日治時期台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
  43. 周華公譯(1997)。時間角逐。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
  44. 周穀城(2003)。中國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5. 工作時間研究與E.P, Thompson
  46. 張春興(2000)。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書局。
  47. 黃厚銘(2001)。Heidegger的哲學思想與資訊科技。資訊社會研究,1,1-31。
  48. 葉啟政(2006)。社會理論的本土化建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9. 臧國仁、蔡琰(2003)。再論新聞報導與時間敘事-以老人新聞爲例。新聞學研究,8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