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新博物館空間中遊客文化觀覽行為之初探:以淡水馬偕街區為例

并列篇名

An Exploratory Research of Audiences' Cultural Spectatorship of a New Museum: A Case of the Tamsui Mackay Street

DOI

10.6146/univj.17-1.04

作者

許傳陽(Chuan-Yang Hsu);許惠晴(Hwei-Ching Hsu)

关键词

文化旅行 ; 目的地意象 ; 文化資本 ; 淡水 ; cultural tourism ; destination image ; cultural capital ; Tamsui

期刊名称

大學圖書館

卷期/出版年月

17卷1期(2013 / 03 / 01)

页次

70 - 8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研究淡水馬偕街區的觀覽行為,本文將博物館視為一種文化實踐的過程即-透過集體記憶展現與文化物件的詮釋,將文化觀覽者帶入的歷史性(historicity)之社會行動。以博物館街區的觀覽研究為個案,本文認為博物館必須與觀眾主動建構的意義相互溝通,博物館的真正意涵才能顯現,且這種建構機制主要來自於社區居民對歷史的懷念,以及對文化的嚮往。具體而言,博物館結合地方資源已是此時期的重點發展趨勢,也是目前博物館產學界的共識,尤其地方、生態、社區博物館的全面崛起,其博物館所孕育的資源及組成元素,皆源自於地方過去的歷史脈絡,換句話說,地方是博物館的主要內容,而文化觀覽者則是博物館的推手。本研究發現淡水偕醫博物館街區就是街區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份,平時引導觀覽者參觀,透過日常生活展示的互動,喚醒觀覽者對歷史的注意,使地方歷史外顯為一種地方知識的展示。本研究也建議在文化旅遊的背景下,博物館的定位可延伸地方知識的社會生產機制,準此本文認為將Bourdieu文化資本理論可應用於博物館街區旅遊之研究,研究者建議可著重於博物館符號元素與觀覽者之互動,及其對地方經濟之影響。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process of tourism authenticity using a case study of the rise of tourism in Tamsui. Tourism authenticity is a process by which tourist modes of staging, visualization, and experience shape and frame meanings and displays of local culture and heritage. Empirically, we surveyed the responses of destination image and patterns of information seeking among 388 visitors on the MacKay Museum area. We show that the study of interplay of places, image, and cultural practices are a useful strategy for deepening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 intersections of local museums and perception of cultural landscape in the emergence of cultural tourism in Taiwa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圖書資訊學
参考文献
  1. 耿鳳英(2003)。身體、行為與博物館展示。博物館學季刊,17(4),35-45。
    連結:
  2.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6 年10 月12 日)。10 月17 日國民文化日中部文化圈啟動,文建會新聞稿。
  3. 李謁政(2004 年5 月14 日)。非臺北觀點-風景特色區與遊憩美學。臺灣日報第17 版,5 月14 日。
  4. Ankomah, P.,Crompton, J. L.,Baker, D.(1996).Influence of cognitive distance in vacation choice.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3(1),138-150.
  5. Baloglu, G.,McCleary, H.(1999).A model of destination image formation..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6(4),868-89.
  6. Boulding, K. E.(1956).The image: Knowledge in life and society.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7. Bourdieu, P.,Wacquant, L.(1992).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8. Crane, D.(ed.),Kawashima, N.(ed.),Kawasaki, K.(ed.)(2002).Global culture: Media, arts, policy and globalization.New York:Routledge.
  9. Hall, J. R.,Neitz, M.(1993).Culture: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Englewood Cliffs, N. J.:Prentice Hall.
  10. Hunt, J. D.(1975).Image as a factor in tourism development.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3(3),1-7.
  11. Moutinho, L.(1987).Consumer behaviors in tourism.E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23,21-45.
  12. Phelps, A.(1986).Holiday destination image-the problem of assessment: An example develops in Menorca.Tourism Management,9,168-180.
  13. Sillignakis, K.(2012).,未出版
  14. Urry, J.(2002).The tourist gaze.London:Sage.
  15. Waller, J.,Lea, S.(1998).Seeking the real Spain? Authenticity in motivation.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5(4),110-130.
  16. Walmsley, D.,Young, M.(1998).Evaluative images and tourism: The use of personal constructs to describe the structure of destination images..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36,65-69.
  17. Woodside, A. G.,Lysonski, S.(1989).A general model of traveler destination choice.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7(4),8-14.
  18. Zukin, S.(1955).The cultures of cities.London:Blackwell.
  19. 王啟祥(2004)。國內博物館遊客研究之多少。博物館學季刊,18(2),95-104。
  20. 弗瑞蘭、劉依綺譯(2002)。別鬧了, 這是藝術嗎?。臺北縣:左岸文化。
  21. 吳春秀(199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研究所。
  22. 吳慧薏(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學研究所。
  23. 李逸文(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中市,中興大學企業管理學研究所。
  24. 李銘輝(1991)。遊憩需求與遊客行為特性之探討。戶外遊憩研究,4(1),17-33。
  25. 周珈伶(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輔仁大學餐旅管理學研究所。
  26. 周顏孝慈(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中縣,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研究所。
  27. 林宗賢、王維靖(2008)。遊客對文化襲產旅遊區的動機與知覺之研究─以臺南億載金城為例。旅遊管理研究,8(1),41-58。
  28. 孫武彥(1995)。文化觀光─文化與觀光之研究。臺北:三民書局。
  29. 翁志維(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南市,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
  30. 翁秀琪(1992)。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臺北市:三民書局。
  31. 高宗仁(2005)。關於我國文化資本形成情況的綜合考察。中國文化產業評論,上海市:
  32. 張湘怡(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
  33. 張綱玲(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學研究所。
  34. 許美雲(2002)。公立博物館現行委外衝突經營模式探兼談其衝突與和諧。2002年博物館公辦民營政策之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臺東縣:
  35. 郭義復(2001)。新博物館學的展示觀。博物館學季刊,15(3),3-24。
  36. 黃光男(2007)。博物館企業。臺北市:藝術家。
  37. 劉玉玫(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縣,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研究所。
  38. 劉怡伶(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39. 劉煥雲(2009)。臺灣客家文化產業與文化觀光之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永續經營研討會,苗栗市:
  40. 劉慶宗(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學研究所。
  41. 蕭靜萍(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中市,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研究所。
  42. 賴寶棗(199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縣,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研究所。
  43. 羅美蘭(199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研究所。
被引用次数
  1. 蔡昀儒、黃鐘慶、馮士珉、張淑雲、袁詠儀(2015)。博物館難忘體驗的來源—以國立故宮博物院為例。休閒產業管理學刊,8(2),4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