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彰南田中地區的媽祖信仰與地域社會-以乾德宮為中心

并列篇名

Mazu Cult and Territorial Society of Tian-Zhong Area of Southern Zhang-Hua: Central on Qian-De-Gong

DOI

10.29695/FCJHSS.201106.0006

作者

王志宇(Chih-Yu Wang)

关键词

媽祖 ; 田中 ; 地方菁英 ; 地域社會 ; 乾德宮 ; Mazu ; Tian-Zhong ; local elite ; Territorial Society ; Qian-De-Gong

期刊名称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2期(2011 / 06 / 01)

页次

139 - 15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以彰化縣田中鎮乾德宮為中心討論彰南地區媽祖信仰與地域社會間之關連。由於彰化縣田中鎮的發展起源自該鎮之沙仔崙,而沙仔崙媽祖則源自悅興街媽祖,是以當地媽祖廟歷經多次遷移。為何如此?此與田中鎮位居濁水溪北,在清代濁水溪的氾濫下,鎮內聚落的發展受到相當大的影響,歷經多次遷移。聚落的變遷也影響到聚落村廟的發展。從沙仔崙到田中央的遷移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當地的地方菁英,對於村庄公廟相當注意,不僅捐獻土地,也參與村庄公廟的遷建。為何地方菁英對於村庄公廟如此注重,從過去王世慶村庄公廟是社團法人的觀點,可以發現村庄公廟是村庄的代表。以乾德宮而言,地方菁英透過村庄公廟的經營,得以凝聚歷經多次水火災的沙仔崙村庄住民的共識,在遷移至田中央時,透過保有正統媽祖廟的建立得以進而保全村庄,繁榮村落。乾德宮在地方菁英的投入與經營下,奠定其作為田中鎮信仰中心的基礎,更在戰後田中鎮長兼代該廟管理人,後來成為兼代該廟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的情況下,成為官方介入經營的民間壇廟,在戰後官方發動幾次建醮活動,該鎮鎮民熱烈參與,顯然官方的介入並沒有降低民間參與該廟活動的意願,更透過幾次建廟活動的整合,乾德宮確立了田中鎮信仰中心的地位。從此一案例而言,多災的環境,造成地方菁英在主導地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必須依賴村庄公廟的經營,藉著信仰中心的建立以凝聚地方共識,繁榮地方。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Mazu cult and territorial society of southern Zhang-Hua area, focusing on Qian-De-Gong. The development of Tian-Zhong Township, Zhanghua county originated in Sha-Zai-Lun. Sha-Zai-Kun Mazu was derived from Yue-Zing Street Mazu. It indicated that Mazu temples experienced several migrations. Why? The reason was the fact that Tian-Zhong was located to the north of Loh Tsui Kwe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wn community was influenced by inundating Loh Tsui Kweh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after migrations, which also e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al temples of village. We discovered the local elite's devotion to the communal temples of village during the migrating from Sha-Zai-Lun to Tian-Zhong,. They donated lands and participated in constructions and relocation of the communal temples. From the fact that Shi-Qing Wang's study of communal temple was an association, we ascertained that communal temples can be considered to represent the village, and it also explained why the local elite highly viewed those temples.Regarding to Qian-De-Gong, the local elite cohered the consensus of Sha-Zai-Lun villagers, who had suffered from floods and fires, and the village itself by assuring the orthodox Mazu temple while moving into Tian-Zhong area.Qian-De-Gong was established as the heart of belief in Tian-Zhong township under the efforts and management of local elite. The mayor of Tian-Zhong was elected to be the manager in the post war period, and later served as the commissioner of Qian-De-Gong management committee. It became a communal temple with government involved. The residents participated proactively in offering ceremonies held by government during the post war period. Apparently, the public involvement did not reduce the villagers' attendance in activities. Qian-De-Gong assured its role of belief center after several re-constructions.As this case states that local elite' leadership of regional society development must depend on the communal villages in the hazard environment. And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religious center, local elite can cohere the consensus to build a prosperous societ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人類學及族群研究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遠藤寫真館編印,《人文薈萃》(台北:編者,1921)。
  2. 《員林郡寺廟台帳》(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圖書館藏,昭和16 年)
  3. 《臺灣日日新報》(1898-1899)
  4. 〈田中鎮乾德宮祈安圓醮大典組長、召集人、里幹事名單〉。
  5. 謝紘介先生,民國 33 年生,田中鎮北路里人。
  6. 《聯合報》(1983 年12 月24 日),第六版(彰化版)
  7. 〈乾德宮祈安大典委員會會議記錄〉(民國76年10月19日)。
  8. 〈乾德宮管理委員會函(初稿)〉(民國72年12月8日)。
  9. 〈田中鎮乾德宮往鹿港天后宮進香檢討會(會議記錄)〉(民國70年8月15日)。
  10. 「 台 灣 人 物 誌 」 資 料 庫 , 漢 珍數位圖書公司, 2004年9月,http://news8080.ncl.edu.tw/whos2app/start.htm。http://news8080.ncl.edu.tw/whos2app/start.htm
  11. 伊能嘉矩編,《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編—第三台灣》(東京:富山房,1909)。
  12. 《財產取回訴訟證件書類》(田中鎮公所藏)。
  13. 〈田中鎮乾德宮「敬告」單〉(民國48年農曆11月17日)。
  14. 張銀鏘先生,民國 25 年生,田中鎮沙崙里人。
  15. 〈田中鎮乾德宮天上聖母民國 48年農曆9月15日夜亥時降筆筆錄〉。
  16. 彰化縣政府,〈參玖亥真彰鋙民社字第2704 號函〉(民國39 年12 月13 日)。
  17. 〈田中鎮乾德宮祈安圓醮籌備會通知〉(不著日期)。
  18. 山田賢、太城佑子譯(1999)。中國明清時代「地域社會論」研究的現狀與課題。暨南史學,2,39-57。
  19. 王志宇(2007)。清代臺灣彰南地區的媽祖信仰─以東螺街及悅興街的發展為中心。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5,143-162。
  20. 王志宇(2008)。寺廟與村落─臺灣漢人社會的歷史文化觀察。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21. 王志宇(2004)。從田中央到田中庄─彰化平原「田中央」的形成與發展。逢甲人文社會學報,9,91-110。
  22. 王建新、劉昭瑞(2007)。地域社會與信仰習俗。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23. 王貞富主持(2009)。彰化縣田中鎮文化資產資源手冊。彰化市:彰化縣文化局。
  24. 周鍾瑄(1993)。諸羅縣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5. 岸本美緒、何淑宜譯(2000)。明清地域社會論的反思─「明清交替と江南社會」新書序言。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30,164-176。
  26. 林文龍(2008)。沙連興學的田中廩生陳貞元。彰化文獻,11,7-24。
  27. 林美容(2006)。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台北蘆洲: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8. 林進發(1999)。臺灣官紳年鑑(1934)。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29. 施添福(2005)。區域地理與地域社會:以研究概念的實踐為中心。2005年彰化研究學術研討會─「濁水溪流域自然與人文研究」論文集,彰化市:
  30. 施添福(2001)。日治時代臺灣地域社會的空間結構及其發展機制─以民雄地方為例。臺灣史研究,8(1),1-39。
  31. 施添福(2004)。清代臺灣北部內山地域社會(1)─以罩蘭埔為例。臺灣文獻,55(4),143-209。
  32. 施添福(2009)。清代臺灣北部內山的地域社會及其區域化─以苗栗內山的基隆溪流域為例。臺灣文獻,56(3),181-142。
  33. 洪敏麟(1997)。臺灣舊地名之沿革。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34. 洪敏麟(1997)。臺灣舊地名之沿革。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35. 唐美君(1983)。臺灣公廟與宗族的文化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2(1),11-18。
  36. 常建華(1988)。日本八十年代以來的明清地域社會研究述評。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72-83。
  37. 張素玢(2005)。洪患、聚落變遷與傳說信仰─以戊戌水災為中心。2005年彰化研究學術研討會─「濁水溪流域自然與人文研究」論文集,彰化市:
  38. 張素玢(2004)。歷史視野中的地方發展與變遷:濁水溪畔的二水,北斗,二林。台北:學生書局。
  39. 陳正祥(1993)。臺灣地誌。臺北:南天書局。
  40. 陳哲三(1998)。「水沙連」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台灣文獻,49(2),35-69。
  41. 陳哲三(2003)。竹山媽祖宮歷史的研究─以僧人住持與地方官對地方公廟的貢獻為中心。逢甲人文社會學報,6,155-181。
  42. 陳清香(2008)。從清代僧官制度看臺灣媽祖宮的僧侶住持。臺灣文獻,59(1),49-80。
  43. 陳慶芳總編輯(2005)。2005年彰化研究學術研討會─「濁水溪流域自然與人文研究」論文集,彰化市:
  44. 黃朝進(1995)。清代竹塹地區的家族與地域社會。台北新店:國史館。
  45. 葉軍(2002)。日本「中國明清史研究」新特點:地域社會論與年鑑學派。社會科學,1,73-77。
  46. 葉爾建(2004)。日治時代彰化平原的土地開發特色。臺灣人文(師大),9,83-102。
  47. 彰化縣立文化中心編印(1996)。彰化縣口述歷史(二)。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48. 劉良璧(1993)。重修福建台灣府志。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49. 劉枝萬(1994)。臺灣中部碑文集成。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50. 劉金志(2001)。故鄉田中。彰化田中:財團法人彰化縣賴許柔文教基金會。
  51. 劉祐成(2010)。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
  52. 戴炎輝(1992)。清代臺灣之鄉治。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53. 謝瑞隆(2007)。,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54. 謝瑞隆(2007)。彰南地區媽祖廟信仰文化初探。彰化藝文,35,54-61。
  55. 鍾秀雋(2010)。信仰戰轉─從彰化市搶轎習俗論彰化市公所接管南瑤宮之效應。2010媽祖信仰學術研討會
  56. 鍾秀雋(2010)。「公所媽」—彰化南瑤宮管理制度之更迭與效應初探。「傳統宗教與新星宗教」學術會議論文集(下),桃園觀音:
被引用次数
  1. 王志宇(2013)。寺廟分合與風水—以臺灣彰化縣田尾鄉鎮化堂與聖德宮為例。逢甲人文社會學報,26,5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