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王充對於墨子及其學說的認識與評論

并列篇名

Wang Ch'ung Regarding Mozi, Theory Understanding and Commentary

DOI

10.29695/FCJHSS.201106.0002

作者

白崢勇(Jeng-Yung Bai)

关键词

王充 ; 論衡 ; 墨子 ; Wang Ch'ung ; Lun heng ; MoZi

期刊名称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2期(2011 / 06 / 01)

页次

25 - 5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戰國時期墨家學說固然位居「顯學」之列,然而卻於秦季漢初之際遽衰,至西漢中期司馬遷對於墨子之描述,文字既極簡略,且又語焉不詳。一般人認為此乃肇因於「世代緜邈,舊聞散佚」,故漢人對於墨子及其學派的認識已不甚清楚。然而,《後漢書》謂東漢王充其人「博通眾流百家之言」,是以筆者拙文之作,透過檢視《論衡》一書,分別論述王充以孔、墨聯名並舉之現象、援引《墨子》典故論事析理與反對「非命說」、批評「明鬼」「節葬」思想乖錯相違等,藉此角度觀察王充對於墨子及其學說的認識與評論為何。

英文摘要

In the Warring States time Mohism, although is called ”the famous doctrine”, but actually suddenly is on the decline in the Qin last stage to the Han Dynasty initial period, Western Han Dynasty intermediate stage Sima Qian (司馬遷) in ”Records of the Historian•Mencius and Xunzi biography” is very brief regarding MoZi description, moreover showing is not detailed. Therefore, the modern scholar generally speaking thought that this is because ”the time was very already remote, the old hearsay is unable to know”, therefore Han Dynasty's person has not been clear regarding MoZi and the Mohist of thought understanding. ”History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後漢書》) ” records Wang Ch'ung (王充) to be 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each kind of theory”, therefore the author composes this article, attempts by inspected that ”Lun heng (《論衡》)”, discusses Wang Ch'ung the phenomenon which and called Confucius and MoZi name, to quote ”MoZi” separately the literary reference elaboration affair with opposed that ”Non-Fate Viewpoint”, the criticism ”Ghost Viewpoint”, ”Saves the Funeral” the thought mutually contradiction and so on, observe from this angle to imitate regarding the MoZi image as well as the theory understanding and the commentar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人類學及族群研究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白崢勇(2010)。《墨子》兼愛說平議─兼談朱熹之評論。彰化師大國文學誌,21
    連結:
  2. (1984)。四部叢刊續編。上海:上海書店。
  3. (1962)。正統道藏。臺北:藝文印書館。
  4. (1976)。四部備要。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5. (1998)。四庫全書薈要。臺北:世界書局。
  6. 清紀昀(1997)。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
  7. 方授楚(1989)。墨學源流。上海:中華書局。
  8. 王充集解、劉盼遂集解(1990)。論衡集解。臺北:世界書局。
  9. 王充集解、劉盼遂集解(1990)。論衡集解。臺北:世界書局。
  10. 王先慎(1983)。韓非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
  11. 王先謙(1993)。荀子集解。臺北:華正書局。
  12. 王利器(1996)。鹽鐵論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13. 王明(1996)。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14. 王雪(2003)。王充道家思想探析。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7(4)
  15. 王慶光(1987)。荀子與戰國思想研究。臺中:大同資訊圖書出版社。
  16. 王讚源(1996)。墨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7. 史少博(2006)。王充論「命」。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23(4)
  18. 任繼愈(1989)。中國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19. 朱紹侯(1985)。王充對諸子的評價。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
  20. 何寧(2010)。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21. 何寧(2010)。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22. 余知古(1985)。渚宮舊事。北京:中華書局。
  23. 吳毓江(2006)。墨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24. 李偉泰(1985)。漢初學術及王充論衡述論稿。臺北:長安出版社。
  25. 李耀南(2003)。王充的性、命論。青海社會科學,3
  26. 邢兆良(2006)。墨子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7. 阮元校刊(2007)。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28. 阮籍(1979)。阮嗣宗集。臺北:華正書局。
  29. 周桂鈿(1994)。虛實之辨:王充哲學的宗旨。北京:人民出版社。
  30. 林麗雪(1991)。王充。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31. 金東敏(2004)。關於王充命定論的二重結構(制度)的考察。當代韓國,春季號
  32. 侯外廬、趙紀彬、杜國庠(1992)。中國思想通史。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33. 段玉裁(1992)。說文解字注。臺北:天工書局。
  34. 胡楚生(1979)。潛夫論集釋。臺北:鼎文書局。
  35. 韋政通(1993)。先秦七大哲學家。臺北:水牛出版社。
  36. 孫中原(2003)。墨子說粹。北京:三聯書店。
  37. 孫詒讓(1987)。墨子閒詁。臺北:華正書局。
  38. 徐復觀(2000)。兩漢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9. 徐道鄰(1978)。王充論。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兩漢魏晉隋唐篇,臺北:
  40. 祝瑞開(1989)。兩漢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1. 高明士(2004)。中國教育史。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42. 高明士(2005)。中國中古的教育與學禮。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43. 康有為(1968)。孔子改制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4. 張知寒主編(1998)。略論墨子學說對後世的影響。墨子研究論叢,濟南:
  45. 張柳雲(1980)。孔孟與諸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46. 張湛(1992)。列子注。臺北:世界書局。
  47. 梁啟超(1995)。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里仁書局。
  48. 梁啟超(1985)。墨子學案。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49. 許維遹(1988)。呂氏春秋集釋。臺北:世界書局。
  50. 郭預衡(2000)。中國散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1. 郭慶藩(1989)。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
  52. 陳子昂(1980)。新校陳子昂集。臺北:世界書局。
  53. 陳代波(2004)。儒家命運觀是消極宿命論嗎。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2(2)
  54. 陳正雄(1987)。王充學術思想述評。臺北:文津出版社。
  55. 陳問梅(1988)。墨學之省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56. 陳鐵凡(1986)。孝經學源流。臺北:國立編譯館。
  57. 章太炎(1982)。章氏叢書。臺北:世界書局。
  58. 勞思光(1996)。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
  59. 舒大剛(2008)。墨子的智慧。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60. 馮友蘭(1991)。中國哲學史新編。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61. 馮友蘭(1993)。中國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2. 黃暉(2009)。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63. 楊明照(1997)。抱朴子外篇校箋。北京:中華書局。
  64. 楊家駱主編(1978)。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臺北:鼎文書局。
  65. 楊家駱主編(1980)。新校本晉書并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
  66. 楊家駱主編(1979)。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
  67. 葛兆光(2001)。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
  68. 董誥(1979)。全唐文。臺北:臺灣大通書局。
  69. 趙曄音注、徐天祜音注(1986)。吳越春秋。江蘇:古籍出版社。
  70. 劉文典(1989)。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71. 蔡元培(1981)。中國倫理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2. 鄭杰文(2006)。中國墨學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73. 鄭樵(1987)。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4. 鄧紅(2003)。王充新八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75. 鄧紅(1997)。試析王充的鬼神妖論。中國哲學史
  76. 錢穆(1995)。國學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7. 錢穆(1993)。中國學術通義。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78. 瀧川資言(1993)。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79. 嚴靈峰(1995)。墨子簡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