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國語‧吳語》韋昭、真德秀注比較

并列篇名

Search the Difference of Wuyu's Notes between WeiZhao and Zhen-Dexiu

DOI

10.29695/FCJHSS.201112.0001

作者

郭萬青(Wan-Qing Guo)

关键词

《國語》 ; 〈吳語〉 ; 韋昭 ; 真德秀 ; 註釋 ; "GuoYu" ; "WuYu" ; WeiZhao ; Zhen-Dexiu ; notes

期刊名称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3期(2011 / 12 / 01)

页次

1 - 2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真德秀《對越乙藁》有〈進故事〉一篇,引〈吳語〉首段故事,且施有註釋。由於真德秀和韋昭生活時代的不同,在具體語詞的註釋上不盡相同,施注點也有差別,對某些詞的註釋也不同,另外,真德秀還增加了幾處音注。由於時代不同,語詞語義的變化,人們對具體語詞的認識不同,真德秀〈進故事〉和韋昭《國語解》目的不同,故二者註釋點以及註釋側重也會有差別。

英文摘要

Zhen-Dexiu's ”Jingushi” quoted ”Wuyu”,a chapter of Guoyu and Zhen-Dexiu made new notes.These notes made by Zhen-Dexiu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made by WeiZhao.The article try to point out the difference and explore the caus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人類學及族群研究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吳)韋 昭注,《國語》(上海: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影嘉靖七年金李澤遠堂本)。
  2. (1986)。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 (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
  4. (1986)。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 (2000)。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出版社。
  6. (清)汪遠孫,《國語發正》(廣西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清道光丙午(1846)振綺堂刊本)。
  7. (1985)。攡藻堂四庫薈要。臺北:世界書局。
  8. (吳)韋 昭注,《國語》(南京師範大學藏,湖北崇文書局,同治己巳(1869)重刊士禮居本)。
  9. (清)邢 澍,《金石文字辨異》,《聚學軒叢書》本。
  10. 沈 鎔輯注、王 懋校訂,《國語詳注》(上海:文明書局,1925 年5 月)。
  11. (吳)韋 昭注,《國語》(上海:博古齋,1913 年石印《士禮居叢書》本)。
  12. (1997)。四庫存目叢書。濟南:齊魯書社。
  13. (日)秦鼎,《春秋外傳國語定本》(東京:浪華書肆文化六年刻本)。
  14. (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
  15. (南唐)徐 鍇,《說文解字繋傳通解》(上海: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經部》影配補宋本)。
  16. (1986)。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7. (吳)韋 昭注,《國語》(上海: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
  18. (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
  19. (清)王 鐸,《王覺斯校批國語讀本》(瀋陽:遼海書社,1934 年影印本)。
  20. 吳曾祺撰、朱元善校訂,《國語韋解補正》(上海:商務印書館,1915 年12 月)。
  21. 郭萬青,〈宋刻宋元遞修本補音、國語校字〉,待刊。
  22. (1960)。史籍叢刊。北京:中華書局。
  23. (宋)真德秀,《西山真文忠公文集》(《四部叢刊》初編集部影明正德刊本)。
  24. (吳)韋 昭注,《國語》(上海:蜚英館,光緒三年(1877)石印《士禮居叢書》本)。
  25. (1998)。二十五史:百衲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6. (1986)。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7. 吳韋昭注(2006)。國語。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28. 宋丁度(1985)。集韻。上海古籍出版社。
  29. 宋宋庠(2006)。國語補音。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30. 宋陳彭年(1983)。宋本玉篇。北京:中國書店。
  31. 宋陳彭年(1982)。宋本廣韻。北京:中國書店。
  32. 唐慧琳(1983)。正續一切經音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3. 唐歐陽詢、汪紹楹校(1985)。藝文類聚。上海古籍出版社。
  34.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1987)。六臣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
  35.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1977)。文選。北京:中華書局,。
  36. 清朱駿聲(1983)。說文通訓定聲。武漢:武漢市古籍書店。
  37. 清汪遠孫(1958)。國語。北京:商務印書館。
  38. 清阮元校刻(1980)。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
  39. 清段玉裁(1981)。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40. 清孫星衍、陳 抗點校、盛冬鈴點校(1986)。尚書今古文疏證。北京:中華書局。
  41. 清郝懿行(1983)。爾雅義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42. 清陳瑑。國語翼解。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43. 清董增齡(1985)。國與正義。成都:巴蜀書社。
  44. 清盧文弨、楊曉春點校(2010)。鍾山札記。北京:中華書局。
  45. 漢司馬遷、宋裴骃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1959)。史記。北京:中華書局。
  46. 漢許慎(1963)。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
  47.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1989)。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
  48. 任繼昉(2006)。釋名匯校。濟南:齊魯書社。
  49. 何樂士(2006)。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北京:語文出版社。
  50. 周祖謨(1984)。爾雅校箋。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51. 宗福邦編(2003)。故訓匯纂。北京:商務印書館。
  52. 林尹編、高明編(1990)。中文大辭典。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53. 俞志慧(2009)。國語韋昭注辨正。北京:中華書局。
  54. 施安昌編(1990)。顏真卿書干祿字書。北京:紫金城出版社。
  55. 施培毅校點、徐壽凱校點(2002)。吳汝綸全集。合肥:黃山書社。
  56. 徐中舒(1989)。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
  57. 徐元誥、王樹民點校、沈長雲點校(2006)。國語集解(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
  58. 張以仁(2010)。張以仁先秦史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59. 許少峰(2008)。近代漢語大詞典。北京:中華書局。
  60. 郭萬青(2011)。六書故引國語例辨正。東亞文獻研究
  61. 郭萬青(2010)。俞著國語韋昭注辨正獻疑。古籍整理研究學刊,5,76-83。
  62. 郭萬青(2010)。國語補音三種版本(校)異(鄭語、楚語)。東亞文獻研究
  63. 郭錫良(2010)。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
  64. 黃永堂(1995)。國語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65. 楊寶忠(2001)。“勾”字出現的時間及相關問題。中國語文,3,276-277。
  66. 董立章(1993)。國語譯注辨析。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67. 漢語大詞典編纂委員會(1997)。漢語大詞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68. 臺灣國語推行委員會編。異體字字典
  69. 趙誠(1988)。甲骨文簡明詞典—卜辭分類讀本。北京:中華書局。
  70. 諸祖耿(2008)。戰國策集注匯考(增補版)。南京:鳳凰出版社。
  71. 諸橋轍次(1984)。大漢和辭典(修訂版)。東京:大修館書店。
  72. 鄭良樹(1969)。國語校證(下)。幼獅學志,8(2),1-33。
  73. 蕭旭(2007)。古書虛詞旁釋。揚州:廣陵書社。
  74. 蕭旭(2011)。羣書校補。揚州:廣陵書社。
  75. 遲鐸(2008)。小爾雅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郭萬青、郭萬青(2013)。蕭旭《國語校補》(吳語、越語部分)補箋。書目季刊,46(4),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