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嘉慶道光年間兩淮鹽商消乏倒閉原因初探(1796-1850)

并列篇名

Research on the Reasons for the Decline and Collapse of Salt Merchants in Lianghuai Area during the Chiaching and Daoguang Periods (1796-1850)

DOI

10.29695/FCJHSS.201206.0005

作者

劉常山(Chang-Shan Liu)

关键词

鹽務 ; 陶澍 ; 私鹽 ; 道光蕭條 ; Salt Affairs ; Tao Shu ; Private Salt ; Daoguang Depression

期刊名称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4期(2012 / 06 / 01)

页次

135 - 16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這篇論文旨在探究,嘉慶(1796-1820)至道光年間(1821-1850),兩淮鹽商資本消乏,紛紛倒閉的原因。陶澍在兩江地區進行的鹽務改革,是否導致兩淮地區鹽商的消乏倒閉?如果陶澍的改革與兩淮鹽商消乏倒閉並無直接的關聯性,那麼兩淮鹽商消乏倒閉的真實原因為何?由於清代鹽業是特許行業,不是一般人能經營的,鹽商受到政府特別的保障,也受到政府過多的干涉,鹽商用心於結交官府,冀得官方庇佑,其因應環境變遷的能力也特別薄弱。本文從外在環境、制度缺陷、鹽商自身三方面探究此一複雜的問題。

英文摘要

The Paper researches on the reasons for the capital decline and successional collapse of salt merchants in Lianghuai area during the periods of Chiaching (1796-1820) and Daoguang (1821-1850). Was the downfall of salt merchants resulted by the reform of salt affairs by Tao Shu, the viceroy of Lianjiang area? Or if the reform by Tao Shu had no immediate bearing on the decay, then what led to it actually? In the Ching Dynasty the salt trade was the licensing industry, which could not be managed by the general public. The salt merchants were especially protected, but also considerably interfered by the government. In order to be taken under the government's wing, they engaged themselves particularly in making good relationship with officials. Their ability to adjust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were therefore especially weak.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into the complicated question from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institutional defects and salt merchant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人類學及族群研究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 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書目文獻出版社。
  3. 史志宏,《清代戶部銀庫收支和庫存統計》(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9年1月1版1刷)
  4. 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1991)。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江蘇古籍出版社。
  7. 王守基(1991)。鹽法議略。北京:中華書局。
  8. 王業鍵(2003)。中國近代貨幣與銀行的演進。清代經濟史論文集,臺北:
  9. 王業鍵(2003)。清代經濟史論文集,臺北:
  10. 王瑜、朱正海(2001)。鹽商與揚州。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1. 包世臣。安吳四種。臺北:文海出版社。
  12. 托津奉敕。欽定大清會典。臺北:文海出版社。
  13. 朱宗宙(1998)。明清時期揚州鹽商與封建政府關係。鹽業史研究,4
  14. 何炳棣、巫仁恕譯(1999)。揚州鹽商:十八世紀中國商業資本的研究。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
  15. 何鵠志編(1992)。論陶澍。長沙:岳麓書社。
  16. 佐伯富(1962)。清代鹽政之研究。京都:東洋史研究會。
  17. 余英時(2004)。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18. 吳承明(2002)。吳承明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 吳海波(2006)。清代兩准鹽商的生活形態與社會變質。淮陰師範學院學報,2006(3月)
  20. 宋良曦(1998)。清代中國鹽商的社會定位。鹽業史研究,4
  21. 李伯重(2007)。道光蕭條與癸未大水。社會科學,6
  22. 李明明、吳慧(1997)。中國鹽法史。臺北:文津出版社。
  23. 李芳(2011)。道光蕭條與19世紀上半葉的中國經濟。學術論壇,3
  24. 李寅生(1995)。略論晚清鹽政改革家─陶澍。揚州職業大學學報,試刊號
  25. 李寅生(1996)。略論晚清鹽政及陶澍的鹽政改革措施。學海,1
  26. 沈剛伯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1976)。沈剛伯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
  27. 汪崇篔(2006)。再評陶澍理鹽。鹽業史研究,2,35-50。
  28. 汪崇篔(2008)。明清徽商經營淮鹽考略。成都:巴蜀書社。
  29. 汪崇篔(2002)。清嘉道時期淮鹽經營成本的估算和討論。鹽業史研究,1
  30. 孟森(1982)。明清史講義。臺北:里仁書局。
  31. 林振翰編(1988)。鹽政辭典。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
  32. 金安清(1997)。水窗春囈。北京:中華書局。
  33. 芮和林(2000)。勤政清廉的長蘆巡鹽御史─莽鵠立。鹽業史研究,4
  34. 段超(2001)。陶澍與嘉道經世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5. 韋明鏵(1999)。兩淮鹽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36. 徐泓。明代的鹽務行政機構。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15
  37. 徐泓。明代後期的鹽政改革與商專賣制度的建立。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4,299-311。
  38. 徐泓(1972)。清代兩淮鹽場的研究。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
  39. 張小也(2001)。清代私鹽問題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40. 張長虹(2010)。品鑑與經營─明末清初徽商藝術贊助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1. 張海鵬編、王廷元編(2005)。徽商研究。合肥市:安徽人民出版社。
  42. 紳學鋒(2006)。晚清財政支出政策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3. 郭廷以(1994)。近代中國史綱。臺北:曉園出版社。
  44. 陳其泰、劉蘭肖(2005)。魏源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45. 陳捷先(2004)。明清史。臺北:三民書局。
  46. 陳然編、謝奇籌編、邱明達編(1987)。中國鹽業史論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7. 陳鋒(1988)。清代鹽政與鹽稅。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
  48. 陳鋒(2010)。清代財政史論稿。北京:商務印書館。
  49. 陳鋒(2008)。清代財政政策與與貨幣政策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50. 陳鋒(1998)。清代戶部的鹽政職權─清代鹽業管理研究之二。鹽業史研究,2
  51. 陶用舒(1998)。陶澍鹽課商辦述評。鹽業史研究,3
  52. 章尚正(1997)。徽商的生活情態與價值觀念─從明清小說看徽商存在。安徽大學學報,3
  53. 曾仰豐(1998)。中國鹽政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54. 曾國藩(1969)。曾文正公批牘。臺北:華文書局。
  55. 賀長齡編。皇朝經世文編。臺北:文海出版社。
  56. 楊端六(2007)。清代貨幣金融史稿。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
  57. 劉洪石(1995)。略論清代的票鹽改革。鹽業史研究,4
  58. 劉常山(2006)。清代後期至民國初年鹽務的變革1830-1918。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59. 劉常山(2005)。陶澍與兩淮鹽務的改革。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1,223-250。
  60. 蕭一山(1980)。清代通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1. 瞿同祖、范忠信譯、晏鋒譯(2003)。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
  62. 魏秀梅(1985)。陶澍在江南。臺北:中央?究院近代史?究所。
  63. 魏源(1978)。魏源集。臺北:鼎文書局。
  64. 龔自珍(1975)。龔自珍全集─定盦文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