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中國現代文學進程中的民族主義─「民族主義文藝運動」與「延安文藝」的比較考察

并列篇名

Discussion of the Nationalism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Comparing Researching of the Nationalism Art Movement and the Yan-an Literature

作者

韓晗(Han Han)

关键词

精英民族主義 ; 民粹民族主義 ; 民族主義文藝 ; 延安文藝 ; 中國現代文學 ; elitism nationalism ; Populism nationalism ; Nationalism Art ; Yan-an Literature ; Chinese Modem Literature

期刊名称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6期(2013 / 06 / 01)

页次

37 - 4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晚清以來的「民粹民族主義」與「精英民族主義」的博奕,催生了「新文學革命」,並帶動了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在抗戰時期,國共雙方又分別推行了代表上述兩種民族主義的「民族主義文藝」與「延安文藝」在當時各自起到了積極的社會意義。但由於歷史與階級局限性,在平衡「民粹/精英」的關係與參與「世界文學」變革等方面,這兩種代表不同民族主義的文藝實踐又共同存在著可資借鑒的經驗與教訓。

英文摘要

The matching of Populism nationalism and elitism nationalism led to the literature revolution an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m Literature since late-Qing dynasty.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 Nan king national government and Yan-an Community party government separately announced the Nationalism Art Movement and the Yan-an Literature. But because of historic and class limitations, These 2 kinds of art practices that represented different nationalism, also had the leaning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for counterbalanced the relation between Populism nationalism and elitism nationalism and participated the world literatur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人類學及族群研究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周玉山(2000)。中共文藝政策演展。中國大陸研究,43(5),91-95。
    連結:
  2. 〈民族主義文藝運動宣言〉,《前鋒週報》,第2 、3 期(1930 年6 月29 日、7 月6 日) ,頁10 、29 。
  3. 柯仲平,〈介紹《查路條》並論創造新的民族歌劇〉,《文藝突擊》,第1 卷· 2 期(1939 年6 月25 日) ,頁49 。
  4. 王哲甫,《中國新文學運動史》 (上海:桀成印書局, 1933 年)。
  5. 陳伯達, 〈我們目前關於文化運動的意見〉,《解放》,第39 期(1938 年5 月21日) ,頁18。
  6.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講話的簡介〉,《新華日報》,第6 版(1944 年1 月1 日) 。
  7. Cox, Robert W.(1987).Production, Power and World Order: Social Forces in the Making of Histor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8. Friedman, Jonathan(1994).Cultural Identity and Global Process.London:Sage Publication Ltd.
  9. 海登.懷特(2005)。形式的內容:敘事話語與歷史再現。臺北:文津出版社。
  10. 黃淑芳(2005)。毛澤東的文藝思想與中共文藝政策—《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的影響》。通識研究集刊,8,171-196。
被引用次数
  1. 余能城(2020)。吸煙者的秘密:論徐訏《鬼戀》中「香煙」的敘事功能及政治象徵。東海中文學報,40,6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