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寺廟分合與風水─以臺灣彰化縣田尾鄉鎮化堂語聖德宮為例

并列篇名

The Development of a Templ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Feng-shui: With due Regard to the Zhen-Hua-Tang and Sheng-De-Gong in Tian-Wei Village of Zhang-Hua County Taiwan

作者

王志宇(Chih-Yu Wang)

关键词

風水 ; 彰化縣 ; 田尾鄉 ; 聖德宮 ; 鎮化堂 ; 地方公廟 ; Feng-shui ; Tian-Wei village of Zhang-Hua county ; Sheng-De-Gong ; Zhen- Hua-Tang ; local public temple

期刊名称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6期(2013 / 06 / 01)

页次

51 - 7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風水是漢人重要的文化概念,影響漢人的諸多行為。在臺灣的村落中,公廟因具有信仰中心以及公共事務處理中心的角色,地位非常重要。在漢人的文化觀念中,此種公廟的風水也足以影響村莊的發展,故對於公廟的風水非常注重。本文以彰化縣、田尾鄉從清代中期即已發展出來的聖德宮為研究對象,論述它在日治時期因為驚堂大興,田尾地區也出現鷥堂,而鷥堂系統如何進入公廟系統的過程。此一過程涉及地方菁英的角力與互動,更關係到風水對於村莊的影響。原先持有不同意見的兩派地方菁英,在風水觀念的影響下,為了讓村莊得以發展,最後在知名風水師李紫峰的主張下,終於妥協,讓鷥堂與聖德宮結合,形成了公廟之中亦包含鷥堂系統的崇奉現象。而風水與地方菁英的互動過程,也讓我們瞭解風水文化在地方社會的影響力,在整體村莊利益的壓力下,風水文化壓過派系的人際網絡關係,成為寺廟合併的重要原因。

英文摘要

Feng-shui is an important cultural concept of the Han people, whose behavior is influenced by it in many ways. In Taiwanese villages, the public temple has a significant role, and functions as a center of cult and communal matter management. The feng-shui of the public temple is given careful consideration, because it is supposed to have an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a village.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Sheng-De-Gong of Tian-Wei village, which was founded in the mid-Qing Dynasty. The following question will be discussed: How was the Luan-Tang, which was very popular in the period of Japanese colony in Taiwan, integrated into the system of the public temple? The process of the integration was involved by the competition and interaction of the local elite and was related with the influence of the feng-shui on the village. For the community progress, the two opposing groups of local elites came to a compromise under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well known geomancer Zi-Feng Lee to combine the Luan-Tang with the public temple Sheng-De-Gong. The interaction of feng-shui and the local elites presented the enormous effect of the feng-shui cultur on the local society. In order to advance the communal interest, feng-shui becam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Gong temple and the Tang temple, and overwhelmed the relationship of personal network.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人類學及族群研究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王志宇(2011)。彰南田中地區的媽祖信仰與地域社會—以乾德宮為中心。逢甲人文社會學報,22,139-159。
    連結:
  2. 田尾鄉聖德宮, 〈寺廟概況登記表〉,1954 年。
  3. 《台灣實業名鑑》,見「台灣人物誌資料庫」,漢珍發行。
  4. 黃秋榮編輯, 《回心寶鑑》(彰化永靖:謏懿宮, 1936 年)。
  5. 《聯合報》, 1953 年12 月22 日。
  6. 《向陽》,第353 號, 1940 年2 月7 日。
  7. 清周鍾瑄(1993)。諸羅縣志。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8. 清高拱乾(1993)。臺灣府志。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9. 清陳文達(1993)。鳳山縣志。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0. 清劉良璧(1993)。重修福建台灣府志。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1. 天津大學建築系編(1992)。景觀.建築.風水。台北:地景出版社。
  12. 王世慶(1986)。日據初期臺灣之降筆會與戒煙運動。台灣文獻,37(4),111-152。
  13. 王世慶(1991)。皇民化運動前的台灣社會生活改善運動—以海山地區為例(1914-1937)。思與言,29(4),7-64。
  14. 王志宇(2008)。寺廟與村落—臺灣漢人社會的歷史文化觀察。台北:文津出版社。
  15. 王志宇(2007)。清代臺灣彰南地區的媽祖信仰—以東螺街及悅興街的發展為中心。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5,143-162。
  16. 王志宇(1997)。台灣的恩主公信仰。台北:文津。
  17. 王志宇(2004)。台灣民間信仰的祀神觀—以苑裡慈和宮的格局與神明配置為例。苗栗文獻,30,7-16。
  18. 王爾敏(2000)。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 台灣省政府民政廳編(1960)。臺灣選政(二)。南投市:編者。
  20. 艾定增(1998)。風水鉤沈—中國建築人類學發源。臺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1. 何培夫編(1995)。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高雄市、高雄縣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22. 李獻璋、鄭彭年譯(1995)。媽祖信仰研究。澳門:澳門海事博物館。
  23. 林美容(1991)。台灣民間信仰研究書目。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4. 林美容(2000)。鄉土史與村庄史—人類學者看地方。台北:台原出版社。
  25. 邱正略(2012)。古文書當中的墳墓地。第六屆臺灣古文書與歷史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
  26. 施添福(2001)。日治時代臺灣地域社會的空間結構及其發展機制一以民雄地方為例。臺灣史研究,8(1),1-39。
  27. 段承璞編(1994)。臺灣戰後經濟。臺北:人間出版社。
  28. 洪秋芬(1991)。台灣保甲和「生活改善」運動, 1937-1945。思與言,29(4),115-153。
  29. 洪健榮(2006)。風水習俗與清代臺灣區域開發的互動。臺灣文獻,57(1),225-254。
  30. 洪健榮(2007)。當「風水」成為「禍水」—清代臺灣社會的風水糾紛(上)。臺南文化,61,27-54。
  31. 洪健榮(2012)。清代臺灣士紳與風水文化的互動:以「開臺進士」鄭用錫為例。臺灣史研究,19(4),49-79。
  32. 洪健榮(2008)。當「風水」成為「禍水」—清代臺灣社會的風水糾紛(下)。臺南文化,62,1-46。
  33. 洪敏麟編(1997)。臺灣舊地名之治革(第二冊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34. 洪寶昆編(1985)。北斗郡大觀(昭和12年版)。台北市: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35. 若林正丈、洪金珠譯、許佩賢譯(1996)。台灣一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36. 康妙報編(1980)。塵海梯航。彰化埔心:三興堂。
  37. 康豹、邱正略(2008)。鸞務再興—戰後初期埔里地區鸞堂練乩 、著書活動。2008年水沙連區域研究學術研討會
  38. 張哲郎編纂(1997)。北斗鎮志。彰化北斗:北斗鎮公所。
  39. 張素玢(2005)。洪患、聚落變遷與傳說信仰—以戊戌水災為中心。彰化研究學術研討會:濁水溪流於自然與人文研究論文集,彰化市:
  40. 陳世榮(2000)。近代大嵙崁的菁英家族與地方公廟:以李家與福人宮為中心。民俗曲藝,138,245-256。
  41. 陳玲蓉(1992)。日據時期神道統治下的臺灣宗教政策。臺北:自立晚報社。
  42. 陳捷先(1996)。清代臺灣方志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43. 陳進國(2002)。民間通書的流行與風水術的民俗化。台灣宗教研究通訊,4,195-230。
  44. 陳鴻禧正鸞、洪能傳校正(1964)。勸世新編。彰化田尾:鎮化堂。
  45. 黃一農(1996)。通書—中國傳統天文與社會的交融。漢學研究,14(2),159-186。
  46. 會舜成編輯、曾有本編輯(1984)。奉宣導化。彰化埔心:奉天宮三化堂。
  47. 廖正宏、黃俊傑、蕭新煌(1986)。光復後台灣農業政策的演變。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48. 漢寶德、呂芳上(2011)。中華民國史—教育與文化(上)。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49. 臺灣省政府民政廳編(1970)。臺灣選政(一)。南投市:編者。
  50. 褚良才(2003)。易經.風水.建築。上海:學林出版社。
  51. 劉沛林(1995)。風水—中國人的環境觀。上海:三聯書店。
  52. 劉敏盛(1998)。澎湖的風水。馬公:澎湖縣立文化中心。
  53. 劉進慶、陳豔紅譯(1988)。中日會診台灣—轉型期的經濟。台北:故鄉出版有限公司。
  54. 蔡慧玉(1996)。日治台灣街庄行政(1920-1945)的編制與運作。台灣史研究,3(2),93-141。
  55. 蔡錦堂(1992)。日據時期台灣之宗教政策。台灣風物,42(2),105-136。
  56. 蔡錦堂(1994)。日本帝國主義下台灣の宗教政策。東京:同成社。
  57. 鄭志明(1984)。台灣民間宗教論集,台北:
  58. 鄭寶珍(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59. 戴炎輝(1984)。清代台灣之鄉治。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60. 瞿海源編、張英華編(1986)。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61. 羅雋、何曉昕(2004)。風水史。台北:華成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被引用次数
  1. 劉仲矩、陳秀育(2016)。以 Q 方法探討廟宇美學認知類型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11(1),42-57。
  2. (2019)。臺灣彰化縣地方學研究的發展——以彰化縣文化局的角色為中心。止善,27,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