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西漢中葉《墨子》文獻與墨家舊聞存闕顯晦之蠡測

并列篇名

Discusses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Intermediate Stage "MoZi" and the Mohist Historical Anecdotes Existence or Vanishing

作者

白崢勇(Jeng-Yung Bai)

关键词

墨子 ; 墨學 ; 墨家學派 ; 西漢中葉 ;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 MoZi ; Mohism ; Mohist ; Western Han Dynasty Intermediate Stage ; "Shihchi.Mencius Xun Zi biography"

期刊名称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7期(2013 / 12 / 01)

页次

1 - 2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戰國時期與儒家並稱「顯學」的墨家學派,至秦季漢初遽衰。由於今日所見《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僅有二十四個字敘墨子,記述極簡略且語焉不詳,因此或有謂此乃肇因於西漢中葉墨家史文闕略之故。本文嘗試說明西漢中葉墨家學派固然已無顯學盛勢,但是非意味《墨子》相關文獻於斯時必闕略;再者,西漢中葉之際應當尚有墨者之跡;乃至於彼時孔(儒)、墨聯名並舉之現象,以及時人口耳論辯之際仍有說「墨」之情事,亦堪證明關於墨家舊聞事蹟應非隱晦無聞。

英文摘要

In the Warring States time, the Confucianist and Mohist were called ”the reputation commends theory” that decline suddenly in Qin dynasty last stage and Han Dynasty initial period, Ssu-ma Chien ”Shihchi.Mencius Xun Zi biography” only composes MoZi by 24 characters, descendant's person knows in full even more with difficulty regarding MoZi life story, the average people thought that this is because ”the generation is remote, the historical anecdotes are scattered and lost”. This text trial explains a western man the middle period Mohist in the house surely hasn't shown to learn of prosperous power, but don't mean ”MoZi” collection at that time necessarily not it is thus clear that; Furthermore, western man middle period moment should still the one who have Mo; Is as for at that time hole (scholar) and Mo jointly and raise of phenomenon, and the contemporaries ear theory argued to still have the condition that said ”Mo”, can also prove the concerning Mo house is old to smell deeds should don't have no can know.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人類學及族群研究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白崢勇(2012)。《莊子》論墨述評。國文學誌,25,277-313。
    連結:
  2. (1979)。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 (1977)。無求備齋墨子集成。臺北:成文出版社。
  4. (1977)。無求備齋墨子集成。臺北:成文出版社。
  5. 何炳棣,(2008 年6 月17 日),〈國史上的「大事因緣」解謎:從重建秦墨史實入手〉。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八十週年所慶講座。全文可自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3320212.html 下載
  6. 周尸佼(1976)。尸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7. 唐魏徵(1979)。隋書。臺北:鼎文書局。
  8. 清王先慎(1983)。韓非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
  9. 清王先謙(1993)。荀子集解。臺北:華正書局。
  10. 清皮錫瑞(1996)。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
  11. 清汪中(1970)。述學。臺北:廣文書局。
  12. 清阮元(2007)。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13. 清紀昀(1997)。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
  14. 清孫詒讓(1987)。墨子閒詁。臺北:華正書局。
  15. 清康有為(1968)。孔子改制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6. 清郭慶藩(1989)。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
  17. 漢班固(1987)。漢書。北京:北京中華書局。
  18. 漢班固(1987)。漢書。北京:北京中華書局。
  19. 漢班固(1987)。漢書。北京:北京中華書局。
  20. 漢班固(1987)。漢書。北京:北京中華書局。
  21. 漢班固(1987)。漢書。北京:北京中華書局。
  22. 漢賈誼(1985)。新書。北京:北京中華書局。
  23. 漢劉向(1990)。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
  24. 于大成(1987)。劉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5. 方授楚(1989)。墨學源流。上海:中華書局。
  26. 王利器(1986)。新語校注。北京:北京中華書局。
  27. 王利器(1996)。鹽鐵論校注。北京:北京中華書局。
  28. 王利器(1996)。鹽鐵論校注。北京:北京中華書局。
  29. 王國維(1991)。司馬遷:其人及其書。臺北:長安出版社。
  30. 王葆玹(1994)。西漢經學源流。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31. 牟鍾鑒(1987)。《呂氏春秋》與《淮南子》思想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32. 何琳儀(2001)。信陽竹書與《墨子》佚文。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5(21),27-29。
  33. 何寧(2010)。淮南子集釋。北京:北京中華書局。
  34. 何寧(2010)。淮南子集釋。北京:北京中華書局。
  35. 何寧(2010)。淮南子集釋。北京:北京中華書局。
  36. 呂思勉(1992)。先秦學術概論。上海:上海書店。
  37. 李紹崑(1990)。墨學十講。臺北:水牛出版社。
  38. 李紹崑(1974)。墨子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9. 李學勤(1989)。李學勤集:追溯.考據.古文明。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40. 李學勤(2004)。簡帛佚籍與學術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41. 周富美(2008)。墨子、韓非子論集。臺北:國家出版社。
  42. 侯外廬(1958)。中國思想通史(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43. 胡適(1994)。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44. 韋政通(1993)。先秦七大哲學家。臺北:水牛出版社。
  45. 唐鉞(1980)。國故新探。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6. 夏增民(2001)。秦漢墨學發微。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89-93。
  47. 秦彥士(2008)。古代防禦軍事與墨家和平主義─《墨子.備城門》綜合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48. 馬慶洲(2009)。淮南子考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9. 高葆光(1956)。墨學概論。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50. 張炳林(2005)。略說《墨子》重要版本的傳承關係。山東圖書館季刊,2005(5),119-122。
  51. 曹錦炎(2006)。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墨子》佚文。文物,2006(7),49-57。
  52. 梁啟超(1985)。子墨子學說。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53. 梁啟超(1985)。墨子學案。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54. 梁啟超(1984)。先秦政治思想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55. 許倬雲(2006)。中國古代社會史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56. 許維遹(2010)。呂氏春秋集釋。北京:北京中華書局。
  57. 許維遹(2010)。呂氏春秋集釋。北京:北京中華書局。
  58. 陳弘治(2001)。新編鹽鐵論。臺北:臺灣古籍出版公司。
  59. 陳直(1980)。《墨子.備城門》等篇與居延漢簡。中國史研究,1980(1),63-75。
  60. 陳柱(2010)。墨學十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61. 勞思光(1995)。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
  62. 楊伯峻(1985)。列子集釋。北京:北京中華書局。
  63. 楊寬(2004)。戰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64. 熊禮匯(1994)。《淮南子》寫作時間新考。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5),104-107。
  65. 臧知非。《墨子》、墨家與秦國政治。人文雜誌,2,126-132。
  66. 蒙文通(2007)。儒學五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67.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1985)。銀雀山漢墓竹簡(壹)。北京:文物出版社。
  68. 蔣伯潛(1978)。諸子通考。臺北:正中書局。
  69. 鄭杰文(2006)。中國墨學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70. 翦伯贊(2003)。秦漢史。臺北:雲龍出版社。
  71. 錢穆(2001)。先秦諸子繫年。北京:商務印書館。
  72. 錢穆(1993)。中國學術通義。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73. 羅根澤編(1982)。古史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4. 羅福頤(1974)。臨沂漢簡概述。文物,1974(2),32-35。
  75. 瀧川資言(1993)。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76. 黨晴梵(1959)。先秦思想史論略。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