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楊起元《孝經》與孝道之詮釋與實踐

并列篇名

Interpretation and Practice of Xiao Jing by Yang Qi-Yuan and Filial Piety

作者

葉守桓(Shou-Huan Yei)

关键词

仁孝關係 ; 孝治天下 ; 孝經 ; 愛身 ; 楊起元 ; Relationships of Ren and Xiao ; World Governed by Filial Piety ; Xiao Jing ; Self-Respect ; Yang Qi-Yuan

期刊名称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4期(2017 / 06 / 01)

页次

1 - 3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主要探討晚明思想家楊起元(1547-1599)對《孝經》與孝道之詮釋與實踐。其思想主要在承繼師見下,進一步予以推衍與轉化,而呈現一泛孝化、政教化、實踐化、本體化、三教化等發展,代表了心學良知說,轉向了仁孝之論。其理論在於將孝内植於本心良知,對外則拓展於社會群體,使孝不侷限於家庭人倫,擴大了孝行之範圍;彼又重視孝道教化與政治改革,亦以此融通三教, 使三教有所對話與交流,建構了孝治天下之「内在修養」與「社會實踐」之途徑,反映了晚明《孝經》與孝道多元化之發展。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is mainly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pretation and practice of Xiao Jing {Book of Filial Piety) and Filial Piety which was made by the thinker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Yang Qi-Yuan (1547-1599). His thought was mainly inherited from the views of his teacher, and then made a further derivation and conversion to present the developments of extensive conversion of filial piety, politicization and religionization, as well as three-religious conversions. It represented that the Mind's Philosophical Consciousness was converted into the theory of Ren Xiao (Mercy and Filial piety). The theory was to make internal implantation of Filial Piety into original consciousness and external development in the social groups, in order to allow Filial Piety not to be limited within family ethics and therefore to expand the behavior scope of Filial Piety. Also, he emphasized the educational conversion of Filial Piety and political reform. Furthermore, it was based on this theory to make the Fusion and Accommodation of Three Religions, which enabled them to have dialogues and interflows. It constructed the route of Internal Self-Culti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under the world governed by Filial Piety, which reflected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Filial Piety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人類學及族群研究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呂妙芬(2008)。〈西銘〉為《孝經》之正傳?─論晚明仁孝關係的新意涵。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3,139-172。
    連結:
  2. (2000)。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3. (1995)。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4.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 (1995)。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6.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 (1965)。百部叢書集成。板橋巿:藝文印書館。
  8. (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9. (1956)。大藏經。臺北:中華佛教文化館大藏經委員會。
  10. 吳定球,〈明朝名儒楊起元年譜〉,原載於《惠城文史資料》第十三輯,摘自:〈心學聯合論壇〉http://news.hzcom.cn/shownews-56603-1.shtml,2015 年8 月8日)。
  11.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2. (1997)。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13. (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4. (1965)。百部叢書集成。板橋巿:藝文印書館。
  15. 宋朱熹(1983)。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
  16.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1999)。朱子語類六。北京:中華書局。
  17. 明王艮(1987)。王心齋全集。臺北:廣文書局。
  18. 明李贄(1986)。續藏書。臺北:學生書局。
  19. 明張鹵校刊(1969)。皇明制書。臺北:成文出版社。
  20. 明楊起元、明趙厚編(1990)。楊復所全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21. 明蓮池大師(1990)。竹窗隨筆。臺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
  22. 清皮錫瑞(1987)。增註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
  23. 清屈大均(1974)。廣東新語。香港:中華書局。
  24. 清張廷玉(2003)。明史。北京:中華書局。
  25. 清陳夢雷編(1974)。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
  26. 清黃宗羲(1987)。明儒學案。臺北:里仁書局。
  27. 清劉溎年修、鄧掄斌纂(1966)。惠州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28.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1962)。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9. 方祖猶編校整理(2007)。羅汝芳集。南京:鳳凰出版社。
  30. 包筠雅、杜正貞譯、張林譯、趙世瑜校(1999)。功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31. 安居香山編、中村璋八編(1994)。緯書集成。石家莊市:河北人民出版社。
  32. 吳秀玉(2013)。被遺忘的晚明思想家:楊起元思想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33. 吳震(2005)。羅汝芳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34. 呂妙芬(2011)。孝治天下:《孝經》與近世中國的政治與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
  35. 肖群忠(2007)。孝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
  36. 明太祖、楊起元編(1990)。訓行錄。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37. 邱仲麟(1995)。不孝之孝─唐以來割股療親現象的社會史初探。新史學,6(1),49-94。
  38. 唐君毅(1997)。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書局。
  39. 徐復觀(1979)。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學生書局。
  40. 荒木見悟(1972)。明代思想研究。東京:創文社。
  41. 酒井忠夫、劉岳兵譯(2010)。中國善書研究(增補版)。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42. 張寶三編、楊儒賓編(2005)。日本漢學研究續探:思想文化篇。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43. 許華峰(2006)。明成祖《孝順事實》中的「孝感」思想。輔仁國文學報,增刊,189-204。
  44. 陳時龍(2012)。師道的終結─論羅汝芳對明太祖《六諭》的推崇。明史研究論叢,10,245-253。
  45. 陳榮捷(1992)。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學生書局。
  46. 陸冠州(2004)。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47. 劉夢溪編(1996)。中國現代學術經典:馬一浮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48. 劉增光(2015)。晚明《孝經》學研究。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49. 劉增光(2015)。晚明陽明學士人的「明太祖情結」及其思想意涵─以楊復所、管東溟為中心。雲南大學學報,2015(6),44-51。
  50. 潘信羽(2009)。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宗教所。
  51. 鄭志明(1993)。中國善書與宗教。臺北:學生書局。
  52. 黎大偉(2012)。上海,復旦大學。
  53. 龍樹菩薩造、東晉鳩摩羅什譯(1971)。大智度論。臺北:真善美出版社。
  54. 魏月萍(2016)。君師道合:晚明儒者的三教合一論述。臺北:聯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