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姑獲鳥文化意涵之探討

并列篇名

Exploring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the Ubume

作者

陳世昀(Shih-Yun Chen)

关键词

姑獲鳥 ; 《荊楚歲時記》 ; 人日為祟 ; 非常為厲 ; the Ubume ; Annual ritual chronicle of southern China ; January 7 out of mischief ; The fierce dead bear malice to people

期刊名称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4期(2017 / 06 / 01)

页次

67 - 9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姑獲鳥,據傳是不祥之鳥,其具有「衣取小兒」、「血、羽致病」、「稟性畏犬」、「人日為崇」、「畏光聲吵」等特性。本文先討論姑獲鳥的相關特性,繼而從「非 常為厲」的角度切入,認為其因無巫覡的介入,且對人無利益,因此遭到「醜化」,被視作不祥。而荊楚地區向來被視作「信巫鬼,重淫祀」之地,姑獲鳥的傳說,可能只是人對小兒莫名生病或死亡的解釋。換言之,人們為禳除姑獲鳥所作的種種儀式活動,一方面反映了當時養育人口的不易,另一方面,或和對人日的生殖崇拜有關。因此,帶有不祥意義的姑獲鳥,藉由驅逐之而使小兒獲平安,其實也只是反映了人類祈求平安順利的願望罷了!

英文摘要

The Ubume, rumored to be an ominous bird, hides by day and comes out by night, To catch people's kids, also known as ghost bird, ghost car. Having M Make the mark to then catch the kid of walking in the clothes ", "Blood, feathers cause illness M, "fear of dogs", "January 7 out of mischief", "intolerance of light and noise" and other features. This article first discuss the Ubume relevan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n from M The fierce dead bear malice to people "is the angle that it is because of having no wizard and witch to get involved and no interest for people, and therefore was "demonize", be regarded as ominous. Chu area cases to be considered, M Place of Believing in Witches and Ghosts, Practicing Sacrifice", The Ubume legends, people may simply inexplicable illness or death in children interpretation. In other words, people in addition to asserting The Ubume made various ritual activities, on the one hand reflects the difficult time raising the population, on the other hand, or man-days and related reproductive worship. Therefore, The Ubume with ominous meaning, by leaving the children eligible for the expulsion of peace, in fact, only reflects the aspirations of humanity to pray for peace goes nothing!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人類學及族群研究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翁玲玲(1999)。漢人社會婦女血餘論述初探:從不潔與禁忌談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7,107-147。
    連結:
  2. 陳器文(2008)。神鳥/禍鳥:試論神族家變與人化為鳥的原型意義。興大中文學報,23(增刊),95-122。
    連結:
  3. 楊龢之(2010)。鬼車鳥考。中華科技史學會學刊,15,46-53。
    連結:
  4. (1988)。設計藝術學研究。北京:北京工藝美術。
  5. 玄珠,《中國神話研究ABC》,(上海:世界書局,1929 年)。
  6. 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栞宋本爾雅注疏附挍勘記》,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南昌府學刊本。
  7. (1992)。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
  8. (1985)。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9. 北魏酈道元、陳橋驛校證(2007)。水經注。北京:中華書局。
  10. 西漢司馬遷(1983)。史記。臺北:鼎文書局。
  11. 西漢劉向(1990)。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
  12. 宋周密(2012)。齊東野語。新北市:廣文書局。
  13. 宋洪邁(2006)。夷堅志。北京:中華書局。
  14. 宋唐慎微、曹孝忠校勘(1957)。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北京:人民衛生。
  15. 宋歐陽修、洪本健校箋(2009)。歐陽修詩文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
  16. 宋羅願、元洪焱祖(2005)。爾雅翼。吉林:吉林出版社。
  17. 明王肯堂(2014)。證治準繩。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8. 明李時珍編纂、劉衡如校注、劉山水校注(2013)。新校注本本草綱目。北京:華夏。
  19. 明張自烈(1996)。正字通。北京:國際文化。
  20. 東漢班固(1964)。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21. 東漢應劭、王利器校注(1988)。風俗通義校注。臺北:明文書局。
  22. 南朝宋宗懍、王毓榮校注(1992)。荊楚歲時記校注。臺北:文津。
  23. 南朝宋劉敬叔、范寧點校(1996)。異苑。北京:中華書局。
  24. 唐段成式(1981)。酉陽雜俎。北京:中華書局。
  25. 唐孫思邈、北宋林億校正、北宋高保衡校正、北宋錢象先校正(1975)。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臺北:台灣商務。
  26. 唐劉恂、商璧校、潘博校(1988)。嶺表錄異校補。廣西:廣西民族出版社。
  27. 晉干寶、李劍國輯校(2007)。新輯搜神記。北京:中華書局。
  28. 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1990)。新校本三國志。臺北:鼎文。
  29. 晉陶潛、李劍國輯校(2007)。新輯搜神後記。北京:中華書局。
  30. 晉陶潛、郭維森、包景誠(2008)。陶淵明集全譯。貴州:貴州出版社。
  31. 清郭慶藩(1991)。莊子集釋。臺北:貫雅文化。
  32. 清陳元龍(1972)。格致鏡原。臺北:臺灣商務。
  33. 隋巢方元、丁光迪編(1992)。諸病源候論。北京:人民衛生。
  34. 小南一郎、孫昌武譯(2006)。中國的神話傳說與古小說。北京:中華書局。
  35. 王文寶編、江小蕙編(1998)。江紹原民俗學論集。上海:上海文藝。
  36. 王玉彪、白振有(2002)。試論犬部字與犬文化產生的根源。延安教育學院學報,2002(3),23-25。
  37. 王根林校點(1999)。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
  38. 北大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編譯(1963)。十八世紀法國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39. 布朗尼斯勞.馬淩諾斯基、朱岑樓譯(1978)。巫術、科學與宗教。臺北:臺北協志工業叢書。
  40. 弗洛依德、楊庸一譯(1976)。圖騰與禁忌。臺北:志文。
  41. 弗雷澤、徐育新譯(1998)。金枝。北京:大眾文藝。
  42. 田兆元(2007)。神話文本研究方法探索:多元的要素擴展分析法─「精衛填海」的擴展研究。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0(5),5-8。
  43. 任騁(1990)。中國民間禁忌。北京:作家出版社。
  44. 多田克己、歐凱寧譯(2009)。日本神妖博物誌。臺北:商周。
  45. 何红一(2002)。人日節與「鼠嫁女」。民俗研究,2002(3),86-105。
  46. 吳曉東(1996)。盤瓠:王爺,盤古:老爺。民俗文學研究,1996(4),34-39。
  47. 李文瀾(2006)。古代社會風俗的悖異及其意義以荊楚「人日」的衍變為例。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6(3),146-150。
  48. 李肖寅(2012)。江西,江西師範大學。
  49. 李金蓮(2006)。女性、污穢與象徵:宗教人類學視野中的月經禁忌。宗教學研究,2006(3),152-159。
  50. 李道和(2004)。歲時民俗與古小說研究。天津:天津古籍。
  51. 李劍國(2011)。唐前志怪小說輯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2. 李豐楙(1994)。台灣民間禮俗中的生死關懷─一個中國式結構意義的考察。哲學雜誌,8,32-53。
  53. 李豐楙(2010)。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北京:中華書局。
  54. 阮豔萍(2003)。從精衛、莊子到屈原:楚文化中的悲劇母題。雲南師範大學學報,35(1),64-68。
  55. 官禹平(2012)。荊楚辨正。科教導刊(中旬刊),6,142-143。
  56. 林富士(2008)。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臺北:聯經出版社。
  57. 祁和暉(1994)。又到人日吟詠時─中華人日節風俗考述。杜甫研究學刊,1994(1),64-72。
  58. 段玉明(2005)。亡國之痛的記憶─「精衛填海」神話母題探析。中華文化論壇,2005(1),23-30。
  59. 段啟明編(1991)。中國古典小說藝術鑑賞辭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60. 段蘊恒(2012)。《說文解字》犬部字及其文化內涵。文學界(理論版),2012(8),229-232。
  61. 胡文輝(1994)。「人日」考辨。中國文化,1994(9),95-97。
  62. 恩斯特.凱西爾、黃龍保選譯、周振選譯(1992)。神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63. 祝秀麗(1991)。北斗七星信仰探微。遼寧大學學報,1991(1),15-18。
  64. 秦嶺(2007)。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65. 袁珂(1982)。古神話選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66. 馬振君(2008)。試析「人日」的起源與禮俗。韶關學院學報,29(4),42-44。
  67. 馬啟俊(2010)。「鬼車」及其別名小考。文史雜誌,2010(6),76-80。
  68. 崔備瑞(2015)。雲南,雲南大學。
  69. 常建華(1992)。中國古代人日、天穿、填倉諸節新說。民俗研究,1992(2),64-73。
  70. 張勝琳(1986)。古代的尚血觀念與尚血儀式。民族研究,1986(6),55-61。
  71. 張黎明(2009)。漢代的北斗信仰考。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5(2),122-126。
  72. 郭大烈編(1994)。瑤文化研究。雲南:雲南人民。
  73. 陳世昀(2015)。魏晉志怪小說中「血」之災異性探討。成大宗教與文化,22,177-196。
  74. 陳來生(1993)。無形的鎖鏈:神秘的中國禁忌文化。上海:三聯書店。
  75. 傅錫壬(1987)。新譯楚辭讀本。臺北:三民書局。
  76. 喬依絲.艾坡比、琳.亨特、瑪格麗特.傑考、薛絢譯(1996)。歷史的真相。臺北:正中書局。
  77. 程地宇(1994)。魂歸太陽:神樹、離鳥、靈舟-「巴蜀圖語」船形符號試析。三峽學刊(四川三峽學院社會科學學報),1994(4),15-22。
  78. 陽清(2009)。先唐文學人神遇合主題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79. 楊華(2003)。先秦血祭禮儀研究─中國古代用血制度研究之一。世界宗教研究,2003(3),22-33。
  80. 楊華(2003)。先秦釁禮研究─中國古代用血制度研究之二。江漢論壇,2003(1),69-74。
  81. 楊滿仁(2010)。「他者」視域中的中國古小說圖景─評小南一郎《中國的神話傳說與古小說》的三大特色。前沿論壇,2010(3),4-9。
  82. 楊錫彭譯注(2013)。新譯山海經。臺北:三民書局。
  83. 葉舒憲(1989)。人日之謎:中國上古創世神話發掘。中國文化,1,84-92。
  84. 道格拉斯、黃劍波譯(2008)。潔淨與危險。北京:民族。
  85. 雍宛苡(2012)。《說文解字.犬部》字之文化說解。學行堂文史集刊,2012(2),45-50。
  86. 鄔冬婭(2013)。「姑獲鳥」流變考論。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34(6),123-126。
  87. 蒲慕州編(2005)。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臺北:麥田。
  88. 裴小旗(2009)。民間剪纸:民俗文化的形象載體。美術研究
  89. 齊濤編、任騁(2005)。中國民俗通志(禁忌志)。濟南:山東教育。
  90. 劉占召(2003)。精衛原型新探。東方叢刊,4,168-176。
  91. 劉苑如(2002)。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92. 劉苑如(1997)。六朝志怪中的女性陰神崇拜之正當化策略初探。思與言,35(2),93-132。
  93. 劉硯群(2008)。《精衛填海》的神話學解讀。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1(4),12-14。
  94. 劉道超(2003)。神秘數字「七」再發微。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3(5),57-60。
  95. 劉緒義(2005)。盤瓠神話與民俗的傳承流變。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34(2),86-90。
  96. 鄧啓耀(2004)。中國神話的思維結構。成都:重慶出版社。
  97. 魯迅(1973)。魯迅全集。上海:人民文學。
  98. 蕭兵(1987)。楚辭與神話。江蘇:江蘇古籍。
  99. 蕭登福(1997)。《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探述。宗教學研究,1997(3),49-65。
  100. 錢鍾書(1979)。管錐編。北京:中華書局。
  101. 譚思健(1992)。招魂考─古代喪葬文化研究之三。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