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婆媳與母女:不同世代女性家庭經驗的觀點差異

并列篇名

Mother/Daughter and Mother/Daughter-in-law: Women's Perception Differences in Two Generations

DOI

10.6255/JWGS.2002.13.179

作者

利翠珊(Tsui-Shan Li)

关键词

女性 ; 代間關係 ; 觀點對照 ; 質化研究 ; women ; intergeneration relationship ; perception difference ; qualitative research

期刊名称

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13期(2002 / 05 / 01)

页次

179 - 21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婆媳與母女之間,存在著許多互動上的矛盾,其中有婆婆對媳婦的權力關係,媳婦對婆婆的角色義務,也有成年子女與母親之間的反哺及依附之情的延續。兩代之間在情感與角色責任的拉扯下,往往會因各自不同觀點間的衝突而產生許多負面的情緒。本研究目的在指出婆媳/母女之間常見的觀點差異,並探討影響這些觀點差異的可能原因,本研究訪問了12個家庭中具有女兒、媳婦、婆婆和/或母親等角色的女性35名。從她們的訪談資料中擷取對相同家庭經驗的不同觀點。研究結果顯示,婆媳與母女之間的差異主要表現在關係的界定、照顧的職責及子女的教養等三方面;而世代之間若出現「讀到對方所處的情境」、「自我隔離與超越」、「有關鍵的第三者介入」,或是「生活中的危機與轉機」等情況,則會為這些觀點的差異帶來覺察與改變。

英文摘要

There are many paradoxes existed between adult women’s intergeneration relationships. The power structure between mother-in- laws/daughter-in-laws and the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her/daughter are the sources of the paradox. Different perceptions of women in two generations would possibly bring in negative consequences. This study attempts to identify perception differences commonly found in adult women’s intergeneration relationships. Factors related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ose differences are also explored. In this study, 35 women in 12 families were interviewed individually. They were from different generations and varied in demographic background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erception discrepancies of women in different generations existed in three areas: boundary setting, responsibility of care, and parenting practice. Those differences would be managed under four circumstances: understanding the situation the other experienced, isolation or transcendence of self, the involvement of significant others, or experiencing crisis or transition in life.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参考文献
  1. 劉惠琴(1999)。女性主義觀點看夫妻衝突與影響歷程。婦女與兩性學刊,10,41-77。
    連結:
  2. 蔡采秀(1992)。工業化對臺灣親屬關係的影響。婦女與兩性學刊,3,58-86。
    連結:
  3. Horowitz, A.(1985).Son and daughters as caregivers to the older parents: Differences in role performance and consequences.The Gerontologist,25,612-617.
  4. Hsiung, P. C.(1994).Constructed emotions: The bond between mothers and sons in late imperial china.Late Imperial China,15(1),87-117.
  5. Klein, D.,Aldous, J.,Klaus, E.(1985).The understanding heart: Aging parents and their favorite children.Children Development,56,303-316.
  6. Magezis, Joy(2000)。女性研究自學讀本
  7. Pyke, K.(1999).The micro politics of care in relationship between aging parent and adult children: Individualism, collectivism, and power.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61,661-672.
  8. 孔祥明(1999)。婆媳過招為哪樁?。應用心理研究,4,57-96。
  9. 江文瑜(1995)。消失中的臺灣阿媽
  10. 江文瑜(1995)。阿媽的故事
  11. 利翠珊(1998)。三代同堂家庭中的代間關係與婚姻關係。家庭教育雙月刊,2,1-9。
  12. 利翠珊(2000)。已婚女性間情感糾結的經驗與內涵。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3(4),77-107。
  13. 利翠珊(1995)。夫妻互動歷程之探討----以臺北地區年輕新婚夫妻為例的一項初探性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4,260-321。
  14. 利翠珊(1999)。家庭心理學的系統觀點與研究。應用心理研究,2,21-40。
  15. 利翠珊(1999)。已婚女性與上一代的互動關係與情感連結。中華家政學刊,28,31-46。
  16. 利翠珊(1997)。已婚女性的代間關係----家庭系統的分化與整合初探
  17. 利翠珊(1999)。已婚女性家庭系統的交會: 親情與角色的兩難。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2,31-21。
  18. 李玉珍(2000)。情感、情緒與文化研討會
  19. 周雅容(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20. 林如萍(1998)。農家代間情感之研究----老年父母與其最親密的成年子女。中華家政學刊,27,68-83。
  21. 邱清榮(1997)。我國老年婦女自主性之初探----以臺北市居住於社區中的老年婦女為例
  22. 邱瑞穗(1994)。異情歲月----黃順興與前妻回憶錄
  23.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24. 胡幼慧(1996)。婆婆媽媽經
  25. 范麗卿(1995)。天送埤之春
  26. 孫世維、趙淑珠、葉光輝、利翠珊(1997)。家庭心理學的開展與研究特點。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0(2),19-43。
  27. 高淑貴(1997)。農村老人與成人子女代間關係----代間交換的型式、 內涵與影響因素分析之研究
  28. 張介貞(1988)。已婚婦女就業與否,家庭型態,生命週期三者與壓力的關係
  29. 麻國慶(2000)。漢族的家觀念與實際。應用心理研究,5,16-24。
  30. 曾秋美(1998)。臺灣媳婦仔的生活世界
  31. 劉惠琴(1999)。臺灣母女: 母女關係的社會建構。應用心理研究,6,97-130。
被引用次数
  1. 胡郁盈(2017)。從「現身」到「關係」:台灣性別社會變遷與女同志親子協商。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40,107-151。
  2. 黃玉賢、游淑華、林梅鳳(2009)。從一位女性憂鬱患者的視角看罹病經驗與婆媳關係。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2(1),27-50。
  3. 金瑞芝、吳欣璇(2011)。華人家庭文化脈絡下新住民母親的親子關係─以一越南出生與柬埔寨長的新住民母親為例。應用心理研究,51,111-148。
  4. 李文玫、丁興祥(2008)。剪斷肚臍帶,要做大人樣:一位客家女性生命處境中的「困」與「尋」。應用心理研究,39,121-164。
  5. 林津如(2007)。父系家庭與女性差異認同:中産階級職業婦女家務分工經驗的跨世代比較。臺灣社會研究季刊,68,1-73。
  6. 林耀盛,王雅婷(2022)。面容倫理:鄉村型居家安寧照顧者的置身所在。本土心理學研究,57,167-218。
  7. 齊雪芬、何慧敏(2015)。兩代母親建設性教養行為之代間傳遞。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9,33-60。
  8. 蘇育令(2013)。在家庭中經歷情緒調節後的經驗與幼兒情緒教化:五位越南新住民母親的覺察。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6(4),605-640。
  9. 唐先梅、李青芬(2013)。編織翁婿的生命花布:翁婿關係發展之初探。應用心理研究,57,219-250。
  10. 蕭英玲、利翠珊(2016)。夫妻內隱情感經驗:感恩、忍與婚姻滿意度。本土心理學研究,45,93-128。
  11. 葉光輝,吳志文(2020)。成為老年父母的照顧者:成年子女的孝道信念、代間多重時空框架經驗整合能力及代間照顧者角色認同。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59,1-33。
  12. 葉郁菁,黃文聰(2022)。癌末病患的依附關係探討。生命教育研究,14(2),141-169。
  13. 袁詠蓁,孔祥明(2022)。結婚不結婚:臺灣適婚年齡者進入婚姻與否的考量因素。人口學刊,64,1-49。
  14. 張思嘉(2006)。家庭與婚姻:台灣心理學研究的現況與趨勢。本土心理學研究,26,3-34。
  15. 張妤玥、利翠珊(2010)。代間照顧關係:台灣都會地區成年子女的質性訪談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3(1),99-124。
  16. 趙淑珠、吳嘉瑜(2004)。以多重觀點建構代間矛盾經驗之新嘗試。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7(1),75-111。
  17. 鍾金原、鍾秉融、謝宏仁(2017)。我還不想結婚:七位女性對於婚姻的共同想像。人文社會學報,13(3),191-217。
  18. (2011)。學齡前幼童之母親對母職的自我認同。社區發展季刊,135,354-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