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連結與跨越:台大女研社的成立、運作與轉型

并列篇名

Linking and crossing: Establishment, ope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Women's Studies Societ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DOI

10.6255/JWGS.202306_(52).03

作者

畢恆達(Herng-Dar Bih);洪文龍(Wen-Lung Hung);陳志軒(Chih-Hsiuan Chen)

关键词

女研社 ; 女性主義 ; 婦女運動 ; 學生運動 ; 性別意識 ; women's studies society ; feminism ; women's movement ; student movement ; gender consciousness

期刊名称

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52期(2023 / 06 / 01)

页次

103 - 14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英文

中文摘要

台大女性研究社是臺灣第一個大學中的女性主義學生社團,對於形塑大學校園之女性與性別意識扮演重要之啟蒙角色。本研究主要訪談16位不同時期積極參與女研社的社員,並輔以正式出版品、媒體新聞,以及社團內部資料等既有文本,從女性主義的視角來建立與分析台大女研社在不同歷史階段的運作。台大女研社結合了理論與實踐,從工運、婦運與學院課程、讀書會中學習不同的能力並相互增益。她們在校園中組織女學生、與傳統學運社團對話,對外也串連她校女研社及婦運等運動團體。除了面對前述那些不同的對象之外,再加上後期出現的建制化性別組織,女研社就在這些群體構成的網絡中建構自己的運動路線,不只對抗了校園的父權結構,同時帶入從性別角度出發的學生視野,在引導眾多性別議題之際也培育了未來新一代婦運的新血。台灣性別運動近年來逐漸主流化與分眾化,台大女研社也順著這個軌跡發展,從體制外運動者的角色退下成為學術性社團。

英文摘要

The Women's Studies Society (WSS) of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was the first feminist student club in a university in Taiwan, and it played an important and enlightening role in shaping the female/gender consciousness on campus at Taiwan's foremost university. This study mainly interviewed 16 active members, and further collected the official publications and media news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 of the Women's Studies Society from a feminist perspective. Although the WSS was aware of "gender as an oppressive category,"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WSS at its founding in 1988 stood at the intersection of gender and class. However, after the failure of the strike movement, the WSS decided to return to the campus out of concern for the personal issues of college female students, including personal safety, bodily autonomy, dormitory, and romantic or parental relationships. After gender issues became mainstream in the 1990s and women activists moved on to more advanced issues, the WSS renewed a position that focused on academic exchange. From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f social movement development in Taiwan, the emergence of the WSS not only confronted the patriarchal structures embedded on the campus, but also brought in a vision of campus democracy from a gender perspective, along with the process of dialogue among dissident student socie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ender movement, the WSS not only guided the promotion of many gender issues to present, but also cultivated new blood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of the future women's movement.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参考文献
  1. 王秀雲(2004)。評介王雅各:《臺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8,197-208。
    連結:
  2. 范雲(2003)。政治轉型過程中的婦女運動:以運動者及其生命傳記背景為核心的分析取向。台灣社會學,5,133-193。
    連結:
  3. 范雲(2004)。評介王雅各:《臺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8,209-214。
    連結:
  4. 鄭鴻生(2001).青春之歌:追憶 1970 年代台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臺北:聯經.
    連結:
  5. (難字,請見原文)姐妹(口述),陶欣(整理)(1991)。一個女人組織的成長:回顧(難字,請見原文)角度。婦女新知,106,9-12。
  6. 不著撰人(無日期 a),〈青春無敵,新女生向前走─全國大專女生行動聯盟(1991 -)〉,《臺灣女人》。取自 https://women.nmth.gov.tw/?p=2109
  7. 不著撰人(無日期 b),〈校園中的女性主義社團─女研社〉,《臺灣女人》。取自 https://women.nmth.gov.tw/?p=2132
  8. 王雅各(1999).臺灣婦女解放運動史.臺北:巨流.
  9. 台大女研(無日期),〈關於台大女研〉,《Facebook》。取自 https://www.facebook.com/ntufeminismclub/about_details
  10. 台大女研社(1995)。選舉紀念專刊。新女聲,13,1。
  11. 台大女研社(1990)。小紅帽大事紀。新女聲,7,3。
  12. 台大女研社(1990)。廣場上的野百合:大學女生行動聯盟的誕生。新女聲,6,1。
  13. 台大女研社(1991)。當女研社碰到制憲聯盟:兩種學運的第一次接觸。新女聲,8,1。
  14. 台大女研社(1988)。女大學生的自覺、批判與實踐。新女聲,1,1。
  15. 台大女研社(1993)。性騷擾特寫專題。新女聲,11
  16. 民生報(1995 年 5 月 10 日),〈A 片事件的弔詭情境〉(社評),《民生報》,第 2 版。
  17. 伍維婷(2019)。大學女研社與婦女運動之一九八八至二○○○年。女人屐痕 3:百年女史在臺灣:臺灣女性文化地標,臺北:
  18. 何榮幸(2014).學運世代:從野百合到太陽花.臺北:時報文化.
  19. 李元貞(2014).眾女成城:台灣婦運回憶錄.臺北:女書文化.
  20. 李玲茹(1995 年 5 月 9 日),〈女生們,請為同胞「保留」點〉,《聯合報》,第 11 版。
  21. 李維菁、張鐵志(2017年1月2日),〈李維菁VS張鐵志四之一:90年代〉,《聯合報》,第 D4 版。
  22. 念淮(1995 年 5 月 9 日),〈女生們,不妨一起去看 A 片〉,《聯合報》,第 11版。
  23. 林人芳、程紹淳(1995 年 5 月 7 日),〈台大女舍 A 片登堂入室〉,《自立晚報》,第 4 版。
  24. 林仁傑(2004)。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25. 洪三雄(1993).烽火杜鵑城:七○年代臺大學生運動.臺北:自立晚報.
  26. 范晴嵐(1999)。台大女研啟示錄。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51,1-3。
  27. 孫瑞穗(2016).指尖上的敲打樂:性/別文化評論集.臺北:唐山.
  28. 高穎超(2006)。誰伴著「青衿同志」小學畢業?─校園同志運動的處境、策略及盟友。性別平等教育季刊,34,85-92。
  29. 婦女新知雜誌社(1987)。關心婦運的新生代。婦女新知,67,1-4。
  30. 張娟芬(1998).姊妹「戲」牆:女同志運動學.臺北:聯合文學.
  31. 張娟芬(編)(1991).誤解小辭典以及正解小辭典.臺北:台大女研社.
  32. 張景森,張聖琳(1988).婦女與都市環境:國外文獻回顧與台北市的經驗研究.臺北:祐生文教基金會.
  33. 張華蓀(2005)。蝸行 20 年:女性主義地理學在臺灣的發展。地理學報,42,25-46。
  34. 張聖琳(1989)。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
  35. 畢恆達(2004)。女性性別意識形成歷程。通識教育季刊,11(1/2),117-146。
  36. 畢恆達(1999).台大校園性別空間總體檢.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性別歧視與性侵犯防治委員會.
  37. 畢恆達(編)(2000).白絲帶運動:男人參與終止性(別)暴力.臺北:臺灣大學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
  38. 陳正維(2012 年 11 月 12 日),〈這些年,我在婦運走闖的日子〉,《網氏/罔市女性電子報》。取自 https://bongchhi.frontier.org.tw/archives/19347
  39. 陳怡靜(2009 年 12 月 31 日),〈同層不同房!台大生露營爭男女混宿〉,《自由時報》。取自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362601
  40. 陳明秀(1990)。台大女研社:要講女生的話、做女生愛做的事。婦女新知,101,19。
  41. 陳東升(2020)。專業組織的持續組裝與知識創新:台灣大學社會學系 60年的變遷。台灣社會學,39,167-192。
  42. 陳鈺馥(2021 年 5 月 6 日),〈學生會長也是線民!促轉會揭「校園安定系統」佈建情形〉,《自由時報》。取自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3523229
  43. 彭渰雯(2006)。從女廁運動到無性別廁所─一個參與者的反省。性別平等教育季刊,34,76-84。
  44. 黃麗玲(編)(2017).國立臺灣大學性別友善廁所設置準則及參考手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校園規劃小組.
  45. 楊蕙菁(1995 年 5 月 12 日 b),〈看 A 片百餘人有些鏡頭快轉〉,《聯合報》,第 5 版。
  46. 楊蕙菁(1995 年 5 月 11 日 a),〈台大女舍「A 片批判大會」今播出〉,《聯合報》,第 5 版。
  47. 廖和敏(1990 年 1 月 6 日),〈校園中的新女性〉,《聯合報》,第 25 版。
  48. 劉欣蓉(1992)。大學女生宿舍的性別論述。中國論壇,32(6),81-83。
  49. 劉慧君(1991)。女研社是什麼?。新女聲,8,4。
  50. 鄭育婷(2015)。Ladies first:女性優先籃球場。性別平等教育季刊,73,30-34。
  51. 鄭美里(2006)。想起在角度的日子─記 1990-1992 台北跨校園女性主義讀書會。性別平等教育季刊,34,41-46。
  52. 鄭美里(2022 年 9 月 1 日),〈從婦女新知到社區大學,我的讀書會時光〉,《Openbook 閱讀誌》。取自 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66756
  53. 鄧丕雲(1993).八○年代台灣學生運動史.臺北:前衛.
  54. 聯合晚報(1995 年 5 月 9 日 a),〈台大女生壓力好大,A 片影展「重新選片」〉,《聯合晚報》,第 7 版。
  55. 聯合晚報(1995 年 5 月 9 日 b),〈校園 A 片震撼〉(社論),《聯合晚報》,第2 版。
  56. 聯合報(1995 年 5 月 16 日),〈從 A 片與黑色書刊論當前社會風氣〉(社論),《聯合報》,第 2 版。
  57. 顧燕翎(2020).台灣婦女運動:爭取性別平等的漫漫長路.臺北:貓頭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