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南區五專護理科學生體適能參與態度、認知與規律運動自我信心之研究

并列篇名

A Study of Physical Fitness Attitude, Cognition and Regular Exercise Self-Confidence of Nursing Students of Junior Colleges in Southern District Taiwan

作者

黃瑞榮(Ruey-Rong Huang);李崑璋(Kun-Chang Lee)

关键词

體適能 ; 選專學生 ; 態度 ; Physical Fitness ; Nursing Students ; Attitude

期刊名称

輔仁大學體育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13期(2014 / 07 / 31)

页次

80 - 10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南區7所護理專科學校護理科學生體過能參與態度、認知及規律運動自我信心之情形。以護理科學生為研究範園,自每校抽出100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共發出700份,有效問卷531份,回收率為75.6%。經問卷調查獲得以下結果:(一)護專生每週運動時間約為1-2.5小時,仍嫌不足;(二)體育課程為學生參與運動的主要方式;(三)學生對於體適能認知答對率約為82%,其仍有加強空間;(四)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在體適能態度、認知測驗及規律運動自我信心上存在差異情形。以上結果將提供給相關護理學校及未來研究參考。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nursing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attitude, cognition and regular exercise self-confidence in seven junior colleges in southern district of Taiwan. The participants of this study were including 100 students from each school. A total of 700 surveys were distributed and 531 were returned, resulting in a response rate of 76.5%. The main results indicated as followings: 1. The exercise time was insufficient for nursing students spent 1-2.5 hours to exercise every week. 2.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 was the main way that students exercised. 3. The rate of physical fitness cognition for nursing students is 80%. It should be still emphasized that the cognition of physical fitness. 4. There was significant among the effect of personal factors on physical fitness attitude, cognition and regular exercise self-confidence. These results will be provided to the relevant nursing schools and future studies.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體育學
参考文献
  1. 沈連魁(2004)。嘉義市國小學童壓力因應能力與不體育課參與程度及健康體適能關係之研究。體育學報,36,95-106。
    連結:
  2. 侯堂盛、邱思慈、張家銘(2012)。國立嘉義大學學生健康體適能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1(1),146-157。
    連結:
  3. 施致平、李俞麟、羅晨溦、謝靜瑜(2012)。世代分析:教育部體適能政策推展績效之追蹤評估。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7(3),59-89。
    連結:
  4. 徐永億、許弘毅、李政道(2006)。學生參與規律運動狀況與阻礙因素研究─以南開技術學院為例。南開技術學院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2(1),31-39。
    連結:
  5. 曹德弘、吳惠瑩、許秀桃、蕭凱、陳昭彥、徐錦興(2010)。護理人員體適能與代謝症候群之相關。體育學報,43(2),15-28。
    連結:
  6. 莊瑞平、曾明郎(2004)。大學生生活型態與運動參與情形之研究。大專體育,71,141-146。
    連結:
  7. 許振明(2006)。臺灣地區地方政府推動學生體適能實施績效之研究。體育學報,39(4),103-118。
    連結:
  8. 許富淑、黃美雪(2013)。輔仁大學學生運動參與現況調查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2,111-126。
    連結:
  9. 陳全壽、劉宗翰、張振崗(2004)。我國體適能政策指標之建議。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1,1-11。
    連結:
  10. 陳逸政、李俞麟、王傑賢(2013)。大專學生體育課參與情形與體適能現況調查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2,86-110。
    連結:
  11. 黃素珍、施國森、高文揚、陳弘順、張世沛(2011)。中部地區大學生運動參與行為之調查。運動與遊憩研究,6(1),37-45。
    連結:
  12. 教育部( 2007 ) 。快活計畫。臺北市: 作者。
  13. 教育部(2010)。99年度各級學校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報告。臺北市:作者。
  14. 李義輝(2012 年11 月27 日) 。緩解護士荒媒合平臺讓白衣天使回流。健康醫療網。取自: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856
  15. Anderson, J. C.,Gerbing, D. W.(1988).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in Practice: A Review and Recommended Two-Step Approach.Psychological Bulletin,103(3),411-423.
  16. Bagozzi, R.P.,Yi, Y.(1988).On the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dels.Academy of Marking Science,16,76-94.
  17. Bollen, K. A.(1989).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with latent variables.New York:John Wiley.
  18. Fornell, C. R.,Larcker, F. F.(1981).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8,39-51.
  19. Kline, R. B.(1998).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New York:Guilford Press.
  20. Loughead, T. M.,Patterson, M. M.,Carron, A. V.(2008).The impact of fitness leader behavior and cohesion on an exercises affective stat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6(1),53-68.
  21. Rice, P. L.(1988).Attitudes of high school student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activities, teacher and personal health.The Physical Educator,45(2),94-99.
  22. Sallis, J. F.,Hovell, M.(1990).Determinants of exercise behavior.Exercise & Sports Sciences Reviews,18,307-330.
  23. Shiroma, E. J.,Lee, I. M.(2010).Physical activity and cardiovascular health: Lessons learned from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across age, gender, and race/ethnicity.Circulation,122(7),743-752.
  24. 王國鑫、陳嘉弘、王儀旭、周建智(2006)。體適能教育模式融入高中體育課之實驗研究。中華民國大專院校95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
  25. 吳明隆(2008)。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市:知城。
  26. 吳明隆、涂金堂(2006)。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27. 李思昭(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8. 林耀豐、丁文琴(2003)。規律運動行為對健康促進效果之影響─以臺灣地區論文為析論主體。成大體育,36(3),32-47。
  29. 洪嘉文(2000)。大專運動性社團推展現況與未來展望。大專體育,48,100-103。
  30. 孫美蓮(2010)。臺灣大專院校體育課程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9(3),136-148。
  31. 張世沛、施國森、高文揚、黃素珍(2012)。蘭陽技術學院學生對運動性社團及運動參與行為之探討。彰師大體育學報,11,31-41。
  32. 張世沛、施國森、黃若飴、陳秀珠(2010)。中部地區某科技大學新生體適能評估研究。屏東教大運動科學學報,6,15-30。
  33. 張世沛、黃素珍、張志銘、陳弘順、施國森(2011)。大學生運動參與行為調查研究:以中臺科技大學體育分項教學為例。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0(3),99-109。
  34. 張春興(2003)。心理學原理。臺北市:東華。
  35. 張慧蘭(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
  36. 張樹立(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37. 陳建彰(2009)。大專院校新生對運動認知、運動參與現況之研究。淡江體育,12,169-180。
  38. 陳國鑫(2007)。中部地區大專院校運動社團學生生活型態與參與動機之相關性研究。大專體育學術專刊,240-246。
  39. 曾振峰(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40. 曾鴻如、林忠程(2013)。文藻外語學院學生休閒運動參與現況之分析。屏東教大體育,16,275-284。
  41. 黃明雪(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臺灣體育大學。
  42. 黃淑貞、洪文綺(2003)。大專生身體意象與運動行為之長期追蹤研究。衛生教育學報,19,115-135。
  43. 黃逸村(2004)。健康促進與運動。彰化師大體育學報,4,107-115。
  44. 黃璉華(2004)。從護生到護士─談新進護理人員的適應。護理雜誌,51,33-36。
  45. 楊瑞珍、王凌節、潘愷、諶世芳、王泠、洪雅琦(2000)。國立臺北護理學院新生體適能狀況及相關因素探討。醫護科技學刊,2(3),209-225。
  46. 蔡俊賢(2000)。青少年體育育樂樂營的規劃與實施。國民體育季刊,29(3),15-22。
  47. 鄭賀珍(2011)。大學生參與運動性社團之探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0(1),167-174。
  48. 鄭賀珍、陳文良(2005)。體育課不同興趣選項、自覺體適能狀況對健康體適能表現及教學滿意度影響之調查研究。中華民國大專院校94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