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台灣博物館展示中原住民主體性之探討

并列篇名

The Subjectivity of Indigenous People in Museum Exhibitions in Taiwan

DOI

10.6432/TMR.200306.0011

作者

許功明(Koun-Min Hsu)

关键词

博物館 ; 展示 ; 原住民 ; 主體性 ; Museum ; Exhibition ; Indigenous people ; Subjectivity

期刊名称

科技博物

卷期/出版年月

7卷2期(2003 / 06 / 01)

页次

11 - 2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擬就台灣博物館如何展示原住民文化的現象與脈絡作一評介,藉對現有博物館等展示機構與原住民合作關係的檢討,希望爾後能開啓更多「互為主體性」展示之平等發聲機會。 文中先概介現代化與全球化影響下,台灣博物館原住民文化展示的形成背景與發展概況,再剖析台灣博物館向所存在對原住民文化展示之再現手法、詮釋溝通及意識形態的問題;進而引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台灣南島民族展示」原住民觀衆反應研究的實證案例,說明相對於主流社會一般觀衆群,原住民觀衆對此展示之特殊認同心理及批判觀點。最後,並舉近期台灣的幾項特展活動及策展概念為例,俾使大家注意,當人類學與博物館界皆展開自省的同時,被展示的對象-原住民本身,是否充份意識到爭取其展示發聲的重要性,而有更積極的行動?

英文摘要

This essay assesses the approach and context of museum exhibitions on indigenous culture in Taiwan. Through a critical review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hibition institutions, such as museums, and the indigenous people, this essay aims to open up equal opportunities in the inter-subjectivity in museum exhibitions. This essay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of museum exhibitions on indigenous culture in Taiwa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oder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It then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indigenous culture exhibitions in Taiwan, in terms of representation, interpretation, communication, and ideology. Furthermore, it introduces the empirical case study on the responses of indigenous visitors towards the exhibition of The Taiwanese Aborigines-The Austronesian People' in the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 The case study explores the special psychology and critical viewpoint of indigenous visitors, in contrast to that of the mainstream museum visitors. Finally, it uses some recent special exhibitions and curatorial approaches as examples, to explore whether the exhibited culture-the indigenous people-has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their autonomy in museum exhibitions and become more active, while anthropologists and museums have started reviewing their approach themselv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社會科學 > 管理學
参考文献
  1. Beck, U.(1997).The Reinvention at Politics: Rethinking Modernity in the Global Social Order.Cambridge:Polity Press.
  2. Davies, Charlotte A.(1999).Reflexive Ethnography.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3. Montserrat Guibernau(1999).Nationals without States: Political Communities in a Global Age.Weber.
  4. O`Neill. Mark,Gaynor Kavanagh (ed.)(1991).The Museum Profession: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lations.Leicester, London and New York: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5. 王岳川主編(1999)。後殖民主義與新歷史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6. 任海(1993)。博物館及其對台灣原住民文化的製造。山海文化,1,29-31。
  7. 江韶瑩(1994)。博物館與原住民文化保存詮釋的省思(上)。博物館學季刊,8(2),9-17。
  8. 呂理政(2002)。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整體發展計畫。
  9. 周志杰譯(2002)。無國家的民族:全球時代的政治從群。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10. 胡家瑜(1996)。從民族學研究到異文化展示:由台大人類學系「原住民物質文化」特展談起。考古人類學刊,51,148-171。
  11. 秦裕傑(1998)。現代博物館。台北:世界宗教博物館發展基金會出版社。
  12. 許功明(1998)。博物館與原住民。台北:稻鄉。
  13. 許功明(1999)。台灣原住民的「工藝與藝術」及其論述觀點初探。傳統、創意與商機:原住民的工藝世界研討會論文集
  14. 許功明(1997)。原住民觀衆對科博館台灣南島民族展示看法之研究。考古人類學刊,52,99-128。
  15. 許功明(2001)。物質文化、原始藝術與博物館:由陳奇祿先生的著作談起。台灣風物,50(4),69-112。
  16. 許功明主編(2001)。「馬偕博士收藏台灣原住民文物-沉寂百年的海外遺珍」特展圖錄。台北: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17. 陳國寧(1991)。博物館巡禮:台閔地區公私立博物館專輯。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8. 陳錦豐(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
  19. 喬宗忞(2002)。人類學的再脈絡化:「照片會說話」特展的一個嘗試。文化驛站,12,29-31。
  20. 黃瑞祺(2000)。現代與後現代。台北:巨流。
  21. 慕思勉(199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22. 鄭棨元、陳慧慈譯、John Tomlinson(1999)。全球化與文化。台北:韋伯文化事業。
  23. 謝世忠(1999)。傳統與新傳統的現身:當代原住民的工藝體現。傳統、創意與商機:原住民的工藝世界研討會論文集
被引用次数
  1. 盧梅芬(2012)。從殖民同化到多元尊重的新國族論述探討國家級博物館、國家敘述與原住民的關係。博物館學季刊,26(3),111-131。
  2. 盧梅芬(2015)。從展示文本邁向我群與他者的溝通—原住民文化再現的策展脈絡與反思。博物館學季刊,29(3),5-35。
  3. 盧梅芬(2018)。從國立臺灣博物館改制到南島文化園區-國立原住民族博物館設與不設的治理術。博物館學季刊,32(1),5-33。
  4. 盧梅芬(2018)。殖民接觸史公共化的限制-國立原住民族博物館與南島文化園區的倡設轉折與論述。博物館學季刊,32(2),5-35。
  5. 王嵩山(2007)。揭露的與隱藏的:臺灣博物館展示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博物館學季刊,21(3),5-37。
  6. 周柔含(2023)。臺東卡大地布部落反遷葬歷程:協商與主體性的形構。國家與社會,24,11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