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產業文化資產活化中的體驗活動:布袋洲南文化鹽田表演者的行動與演出

并列篇名

Industrial Heritage Revitalization and Experiential Activities: An Analysis of Performers at Budai-Jounan Cultural Salt Field

DOI

10.6432/TMR.201103.0089

作者

楊凱成(Kai-Cheng Yang);廖怡雯(Yi-Wen Liao)

关键词

產業文化資產 ; 生態博物館 ; 體驗活動 ; 導覽解說 ; 環境劇場 ; 表演者 ; industrial heritage ; eco-museum ; experience ; interpretation ; environmental theater ; performer

期刊名称

科技博物

卷期/出版年月

15卷1期(2011 / 03 / 01)

页次

89 - 11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台灣產業文化資產保存與再利用大多傾向於文化觀光,藉由活動辦理、展演、文化藝術節慶等方式,匯聚人氣並提升知名度,其中,尤以體驗活動最能吸引參與者的目光。文化體驗活動如同一齣戲劇,其成功與否除了原本活動內容(劇本)的設計外,脫離不了表演者對於產業知識精髓的掌握與訊息傳遞。本研究試圖運用環境劇場理論,以布袋洲南鹽田的工作假期體驗活動為主要研究對象,分析布袋洲南文化鹽田裡四類不同身份的表演者,因為什麼樣的原因,造成不同劇碼的演出。研究發現,地方知識與積蓄在身體裡的勞動經驗是表演者在帶領活動時的主要關鍵;空有文化活動操作的技術,而缺乏相關前備知識與身體實做經驗時,將無法把技術與活動背後所傳遞的訊息相結合。

英文摘要

The cultural tourism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odes of heritage reuse. It gains popularity through cultural activities, exhibitions and cultural festivals. Among them, the experiential activities attract more attention of visitors. A cultural experiential activity is similar to a piece of theater performance. Its success often depends on its performers. By using the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theater, we investigate the experiential activities of working holiday at Budai-Jounan Salt Field. We discover four types of performers which created by previous salt workers and new recruits. These creations result from their local knowledge as well as their body movement when working in the salt-field. This finding helps us to rethink the importance of integrating the body ”preparation” of working at the salt field to the creation of experiential activiti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社會科學 > 管理學
参考文献
  1. 王燦明、李朝陽(2008)。體驗學習對小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實驗研究。體驗教育學報,2,59-76。
    連結:
  2. 游孝國、林國平(2006)。博物館觀眾對新科技應用於博物館解說媒體之滿意度探索。博物館學季刊,20(1),35-53。
    連結:
  3. 台灣省林業試驗所(1999)。台北植物園自然教育解說手冊。台北:台灣省林業試驗所。
  4. 施懿琳等(2002)。八卦山文學步道導覽手冊。彰化:彰化縣文化局。
  5. 王建平等人(1996)。壽山地區動物資源解說教育手冊。台南:國立成功大學生物系。
  6. 交通部觀光局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2001)。馬祖國家風景區景觀資源解說手冊。台北:交通部觀光局。
  7. Goffman, E.、徐江敏譯(1992)。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台北:桂冠。
  8. Kirshenblatt-Gimblett, Barbara(1998).Destination Culture: Tourism, museums, and heritag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9. Pine II, B. J.、Gilmore, J. H.、夏業良譯(2003)。體驗經濟時代。台北:經濟新潮社。
  10. Schechner, R .(1985).Between theater & anthropology.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11. Schechner, R .(2002).Performance Studies: An introduction.New York:Routledge.
  12. Schechner, R.(1994).Environmental Theater.New York:Routledge.
  13. Ted, C.、Larry, B.、吳忠宏譯(2000)。21世紀的解說趨勢
  14. Tilden, F.、許世璋譯、高思明譯(2006)。解說我們的襲產。台北:五南。
  15. Walsh, Kevin(1992).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Past: Museums and heritage in the postmodern world.London:Routledge.
  16. Wasko, J.(2001).Understanding Disney: The Manufacture of Fantasy.UK:Polity.
  17. 王玉豐(2004)。揭開昨日工業的面紗。高雄:科工館。
  18. 王玉豐(2004)。現代考工記。高雄:科工館。
  19. 王全興(2006)。台灣教育
  20. 台灣省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1996)。台灣省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台灣省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南投:台灣省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21. 台灣省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1995)。台灣省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台灣省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南投:台灣省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22.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2002)。卡那卡那富鄉土誌。高雄:高雄縣三民鄉公所。
  23. 余少卿(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桃園,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
  24. 吳嘉苓編、傅大為編、雷祥麟編(2004)。科技渴望社會。台北:群學。
  25. 辛若男(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研究所。
  26. 周玉秀(2005)。從體驗活動到體驗教育的理論基礎。國民教育,45,2-6。
  27. 馬瑞璿(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
  28. 張明洵、林玥秀(2005)。解說概論。台北:鼎易。
  29. 張軒瑄、陳淑靈(2008)。遊客對金門國家公園展示館解說服務重視度與滿意度之研究。國家公園學報,18(2),69-88。
  30. 張譽騰(2004)。生態博物館。台北:五觀藝術。
  31. 陳世行(2009)。墾丁國家公園解說教育叢書。屏東:墾丁國家公園。
  32. 陳健宏(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中,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研究所。
  33. 陳慧如、張靜雯、卓姿盈(2009)。臺灣賞鯨生態旅遊之遊客特性與解說服務滿意度關係研究。休閒事業研究,7(1),102-104。
  34. 楊明賢(2008)。解說教育。台北:鼎易。
  35. 蔡明勳(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
  36. 鄭政宗(2006)。導覽解說服務技巧與導覽線規劃。農業合作雙月刊,3,15-18。
  37. 謝智謀(2003)。另類學習方式─體驗教育。教師天地,127,6-13。
  38. 顏伯誡(1971)。台灣鹽工教育今昔。鹽務,17,24。
  39. 譚兆平、郭柏村(2009)。探討生態旅遊導覽解說活動之遊憩效益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8(3),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