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教育新媒體運用在中華藝術詮釋之探討

并列篇名

Investigate the Use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Art

作者

丁維欣(Wei-Hsin Din);王薏婷(Yi-Ting Wang);蕭榆恩(Yu-En Hsiao);韓欣喬(Hsin-Chiao Han);許采聿(Cai-Yu Hsu);吳紹君(Shao-Chun Wu);李昀晴(Yun-Ching Lee)

关键词

新媒體藝術 ; 新媒體詮釋 ; 博物館展示 ; 藝術教育 ; new media art ; new media interpretation ; museum exhibitions ; art education

期刊名称

科技博物

卷期/出版年月

17卷4期(2013 / 12 / 01)

页次

57 - 7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在數位時代的今日,科技的日新月異不但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同時也對博物館展覽展示設計上產生巨大的影響,形成多元創新的面貌。隨著新媒體的發展與應用,博物館逐漸嘗試以各種數位科技作為展示媒介。本文從數位詮釋內容的傳達是否不失原作品物件的意義,又能利用媒體科技增添教育新意與啟發為討論範疇,透過案例分析與探討,強調新媒體科技有助於中華藝術的詮釋與賞析,並提供美感內涵與思考性的審美經驗。如能有效的結合與應用,將能突破目前一般傳統中華藝術以文物為主的策展現況。

英文摘要

In the digital era, a rapid evolution of technology not only changes the way we live, but also brings great influence on museum display design, which now shows a more diverse and innovative fash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new media, museums are experimenting on all kinds of digital technology as the medium for their new display.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issue whether the use of digital interpretation can convey the themes of the original work and to create new ways of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everal case studies, we've learned that new media technology is useful for the interpretation and appreciation. If new media technology is effectively utilized and implemented, it would improve the interpret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art, and contribute to an engaging and inspiring museum experienc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社會科學 > 管理學
参考文献
  1. 耿鳳英(2006)。虛與實:新世紀的博物館展示趨勢。博物館學季刊,20(1),81-96。
    連結:
  2. 黃心健(2012)。蜃樓。檢自:http://www.storynest.com/pix/_4proj/per_mirageTheater/p0.php?lang=ch&news=yes
  3. 新華網(2010)。中國藝術家用新媒體語言詮釋傳統文化。檢自: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shuhua/2010-07/26/c_12374216.htm
  4. 青鳥新媒體藝術(2013)。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新媒體藝術展。檢自:http://www.bluephoenix-art.com/#/home
  5. 國立故宮博物院(2010)。悠遊古今.品味生活。檢自:http://www.youtube.com/watch?v=Yg45QwF87Jw
  6. 國立故宮博物院(2009)。明人畫出警入蹕圖。檢自:http://www.youtube.com/watch?v=-X9odEfxmVw
  7. 國立故宮博物院(2008)。未來博物館。檢自:http://www.npm.gov.tw/exh97/future_museum/html/index31_ch.html
  8. 香港城市大學(2011)。人間淨土。檢自:http://cmc.scm.cityu.edu.hk/tc/events/pure_land.html
  9. 國立故宮博物院(2011)。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新媒體藝術展。檢自:http://www.npm.gov.tw/exh100/fuchun_media/html/tw_pg1.html
  10. 張瑋容(2013)。當文化遇見科技:新媒體藝術專利授權。檢自:http://www.naipo.com/Portals/1/web_tw/Knowledge_Center/Industry_Economy/publish-65.htm
  11. 林芳吟(2011)。數位典藏工作坊「未來博物館 New face 四季故宮新媒體藝術展」。檢自: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v=218209561588534&set=vb.10950350913342&type=3&theater&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v=218646308211526&set=vb.109503509133442&type=3&theater
  12. 國立故宮博物院(2011)。故宮未來博物館:四季故宮。檢自:http://www.npm.gov.tw/exh101/four_seasons/about.html
  13. 教育部(2001)。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第一學習階段)暫行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14. Atkins, R.(1990).Art speak: A guide to contemporary ideas, movements, and buzzwords.New York:Abbeville Press Publishers.
  15. 丁維欣、戴采如、黃琬淳、翁菁邑、林均霈、莊冠群(2012)。博物館教育科技媒體:五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博物館與文化,4,169-196。
  16. 北京水晶石數位科技有限公司(2010)。誰動了清明上河圖。香港:明報出版社。
  17. 李希凡(2010)。中華藝術導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8. 林珮淳、葉綠屏(2009)。新媒體藝術的探討以「“Boom!”快速與凝結新媒體的交互作用」台澳交流展為例。美育,169,4-11。
  19. 長北(2010)。傳神寫意與中華藝術文化。東南大學學報,2010(1),75-82。
  20. 時勝勛(2007)。中國藝術精神:歷史與當下。臨沂師範學院學報,29(5),72-76。
  21. 曾鈺涓(2009)。缺席的一段歷史從「藝術與科技」到「數位藝術」。美育,169,12-20。
  22. 黃毓任(2005)。禪境:中國藝術的直覺理性。安徽大學學報,2005(4),45-49。
  23. 駱麗真(2011)。博士論文(博士論文)。新竹,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
被引用次数
  1. 鄧欣潔(2016)。觀眾參觀行為與中華藝術文物展示策略評量-以國立故宮博物院《履踪-臺灣原住民文獻圖畫》特展為例。國立臺灣博物館學刊,69(2),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