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社會教育到社群治理:探討高雄市博物館暨地方文化館

并列篇名

From Social Education to Social Network Governance: Discussion of Kaohsiung Museums and Local Culture Museums

作者

蘇明如(Ming-Ju Su)

关键词

博物館 ; 地方文化館 ; 社區營造 ; 社群治理 ; 文化政策 ; museums ; local culture museums ; community building ; social network ; governance ; culture policy

期刊名称

科技博物

卷期/出版年月

18卷3期(2014 / 09 / 01)

页次

103 - 12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探究高雄市博物館暨文化館,從早期1980、90年代以來,因應行政院第12項建設成立之文化中心附屬文物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等作為社會教育機構,而後接續社區營造、社群治理風潮,21世紀初期,高雄市文化施政積極,爭取中央「地方文化館計畫」經費,高雄市中小型博物館風起雲湧。本文經文獻彙整與田野實勘,分析歷年受補助之地方文化館輔導點,認為高雄市博物館發展環境仍未成熟,未來如何打造健全體質,呈現多樣面貌,如何結盟與共同行銷,讓高雄市的多元文化,藉由多樣的博物館呈現,為下一階段文化施政之焦點。本文針對高雄市博物館暨文化館進行考察,尤重44座地方文化館輔導點觀察,期能累積高雄市在地博物館研究文獻,並作為未來文化施政之參考。

英文摘要

The study focu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Kaohsiung museums and local culture museums. Kaohsiung city has been setting culture museum affiliated with Culture center, Kaohsiung museum of fine arts,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as social education institutes since 1980 to 1990. In early 21 century, connecting to trends of community building and social network governance, Kaohsiung government aggressively seek for supports of "local culture museum projects" from central government. Small to medium size of museums in Kaohsiung has got thriving since then. This essay, via literature collection and field studies, is based on analysis of consulting points of compensated local culture museums and noted that the Kaohsiung museum development is still immature. The key point form next step should be concentrated on how to build a healthy structure and how to ally with marketing to express the diversity and multi-culture of Kaohsiung city. The essay emphasized on the research of development of Kaohsiung museums and local culture museums, especially on observation of the 44 local culture museums and it is expected to accumulate Kaohsiung local museum literature and also provide suggestion for future culture polici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社會科學 > 管理學
参考文献
  1. 蘇明如(2010)。殖民、國族、現代、社群:百年臺灣博物館文化政策窺探(1908-2010)。科技博物,14(2),45-66。
    連結:
  2.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2)。地方文化館計畫計劃總說明。臺北市: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3.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8)。磐石行動─地方文化館第二期計畫補助作業要點。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4. 陳其南(2006)。台灣博物館文化史:文化、政治與認同,演講摘要。國際博物館管理委員會臺北年會,臺北市。
  5. 賴素玲(2007年2月11日至13日)。資源共享文物館結盟創生機。聯合報系列報導。
  6. (2004)。臺灣博物館名錄。臺北市:中華民博物館學會。
  7. Graburn, N.(2012).Ancient and modern: The Alaska collections at the Hearst Museum of Anthropology.Museum Anthropology,35(1),58-70.
  8. Strauss, A.、Corbin, J.、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臺北市:巨流。
  9.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0)。地方文化館評量工作手冊。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0. 徐純(2008)。文化載具:博物館的演進腳步。臺北市: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11. 張譽騰(2007)。臺灣的文化政策與博物館發展。研習論壇月刊,73,28-31。
  12. 黃光男(2007)。博物館企業。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13. 蔣忠益、曾玉昆(1997)。續修高雄市智卷九文化志文獻篇名勝古蹟篇。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被引用次数
  1. 李君如(2016)。澎湖地方文化館的觀眾知覺品質對滿意度、忠誠度及經營認知之影響~兼論以遊客居住地與參觀次數為調節變項之分析。島嶼觀光研究,9(2),5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