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行動博物館之探討:以新北市博物館為例

并列篇名

Utilizing Mobile Museum Services for Community Out-reaching: Lessons Learned from New Taipei City Public Museums

作者

林寬裕(Kuanyuh Tony Lin);李慶華(Ching-Hwa Lee)

关键词

行動博物館 ; 文化平權 ; 補救性評量 ; 問卷調查 ; 無結構性觀察研究 ; mobile museum ; cultural equality ; remedial evaluation ; questionnaire ; unstructured observation

期刊名称

科技博物

卷期/出版年月

22卷4期(2018 / 12 / 01)

页次

5 - 4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以行動博物館作為文化平權工具的可行性。藉由每一次的補救性評量瞭解觀眾對行動博物館的看法,及觀眾對不同展示模組滿意度的差異,以作為未來行動博物館模組設計或修正的基礎。基於本研究主題的探索性質,本研究採量化的問卷調查與質化的無結構性觀察研究。問卷的量化分析工具為信度分析、單一樣本t檢定、獨立樣本t檢定、變異數分析。質化的無結構性觀察法則是對活動進行中的觀眾進行觀察和記錄。本研究期間共計展示112場次,回收1,665份有效問卷。量化結果顯示不同性別或年齡的觀眾,對不同展示模組某些問項的滿意度或同意度,會有顯著的差異。經由無結構性觀察研究,本研究發現貼近觀眾生活經驗、互動科技、體驗式活動、有系統的知識呈現方式確實能吸引觀眾的目光。後續研究可以進一步用量化的方式去瞭解觀眾對不同互動科技、體驗式活動的滿意程度,以作為未來行動博物館規劃設計的基礎。

英文摘要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to achieve the cultural equality through the mobile museum. By conducting a remedial evaluation for every time of exhibition, we can understand the visitors' satisfaction levels and how they are affected by the presentation modules. Through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 are able to redesign the modules or modified the program for the future exhibitions. Due to the experimental nature of this research topic, the study employs bo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using a Questionnaire and an Unstructured Observation. Statistical analysis is used for quantitative research including Reliability Analysis, One-Sample T Test, 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 Analysis of Variance. In the Unstructured Observation, we observe and note down the visitors' behavior. The study includes 112 exhibits with 1,665 responses collect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different presentation modules employed by New Taipei City Mobile Museums hav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satisfaction levels of visitors from varying demographics. The study also finds that clearly organized information coupled with the utilization of interactive technology as well as the experiential activities is the ideal method of capturing visitor's attention by making subject matters more relatable and interesting. To improve the mobile museum program for the future exhibitions, further studies can be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visitors' satisfaction levels and the utilization of interactive technology as well as the experiential activities in mobile museum.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社會科學 > 管理學
参考文献
  1. 周一彤(2006)。應用互動多媒體設計於博物館展示之案例分析。科技博物,10(2),17-30。
    連結:
  2. 周佳樺(2017)。法國生態博物館—「演化型」定義及理論概念初探。博物館學季刊,31(1),77-91。
    連結:
  3. 林詠能,林玟伶(2009)。最佳實踐或最低標準:我國博物館認定計畫建置。科技博物,13(3),11-37。
    連結:
  4. 耿鳳英(2006)。虛與實:新世紀的博物館展示趨勢。博物館學季刊,20(1),81-96。
    連結:
  5. 耿鳳英(2011)。誰的故事?—論博物館展示詮釋。博物館學季刊,25(3),99-111。
    連結:
  6. 張崇山(2008)。展示效果之評量研究: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07 科學季-科技台灣驚嘆號」特展為例。科技博物,12(3),85-110。
    連結:
  7. 陳佳利(2003)。博物館、多元文化與社會參與平等-以英國的經驗為例。博物館學季刊,17(1),139-148。
    連結:
  8. 劉婉珍(2008)。觀眾研究與博物館的營運發展。博物館學季刊,22(3),21-37。
    連結:
  9. 劉渼(2008)。創意說故事後敘事模式的教學應用研究。臺北大學中文學報,4,1-34。
    連結:
  10. 顏上晴(2004)。由觀眾面向探討展示評量指標。科技博物,8(2),67-89。
    連結:
  11. Bailey, K. D.(1978).Methods of social research.New York:The Free Press.
  12. Borun, M.(Ed) ,Korn, R.(Ed)(1999).Introduction to Museum Evaluation.Washington D. C: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 Technical information Service.
  13. Coates, J. F.,張譽騰(譯)(1987)。二十位未來學家對博物館的看法。博物館學季刊,1(1),39-42。
  14. Doering, Z. D.(1999).Strangers, guests, or clients? Visitor experiences in museums.conference. Managing the arts: performance, financing, service,Weimar, Germany:
  15. Hudson, K.(1998).The museum refuses to stand still.Museum International,50(1),43-50.
  16. Moutinho, M.(2016).From new museology to sociomuseology 1984-2016.24th Gener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in 2016,Milan, Italy:
  17. Peart, B.(1984).Impact of exhibit type on knowledge gain, attitudes, and behavior.Curator:The Museum Journal,27(3),220-237.
  18. Pekarik, A. J.,Doering, Z. D.,Bickford, A.(1999).Visitors' role in an exhibition debate: Science in American life.Curator: The Museum Journal,42(2),117-129.
  19. 西野嘉章,黃珊珊(譯),張依文(譯),陳艾艾(譯),賴瑛瑛(編)(2016).行動博物館—文化經濟的視野.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20. 易君珊(2016)。障礙文化與社會正義:博物館無障礙可及性服務的實踐與服務關係中的權力議題。博物館與文化,12,5-42。
  21. 林瑞堂(2012)。博物館導覽規劃實務—以國立歷史博物館「館藏華夏文物展」為例。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45,75-88。
  22. 屏東縣政府觀光傳播處(2017 年 5 月 16 日)。響應 518 國際博物館日屏東縣政府發表「行動博物館」與文化館舍文創禮盒。最新消息。檢自:http://www.pthg.gov.tw/plantou/News_Content.aspx?n=B666B8BE5F183769&s=C4066CB5AC4961A7
  23.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2016 年 5 月 9 日)。科學教育巡迴展示車場地需求。展覽與劇場。檢自:http://www.nmns.edu.tw/common/A-rule/pdf/nmns_C5-2.pdf
  24.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2017 年 8 月 4 日)。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106 年行動科教館縣市科學巡迴教育活動實施計畫。行動科學教育館。檢自:https://www.ntsec.gov.tw/User/Article.aspx?a=244
  25. 國立歷史博物館(2017)。行動博物館。檢自:http://www.nmh.gov.tw/zh/exhibition_2_5_1_2.htm
  26. 張立勳(2017 年 03 月 21 日)。全世界第一座行動偶戲博物館亮相。中時電子報。檢自: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0321005921-260415
  27. 張崇山(1999)。博物館展示設計之理念與路徑。科技博物,3(6),21-35。
  28. 郭生玉(2012).心理與教育研究法:量化、質性與混合研究方法.台北:精華書局.
  29. 郭義復(2001)。新博物館學的展示觀。博物館學季刊,15(3),3-11。
  30. 陳向明(2009).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31. 陳佳利(2015).邊緣與再現:博物館與文化參與權.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32. 黃博郎(2017 年 5 月 20 日)。台南博物館節登場行動博物館攤車很吸睛。新頭殼 newtalk。檢自: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7-05-20/87229
  33. 漢寶德(2000).展示規劃:理論與實務.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34. 臺灣文學行動博物館(2017 年 5 月 16 日)。首創車體外玩 AR 文學行動博物館由裡到外都精彩。最新消息。檢自:http://mobilemuseum.nmtl.gov.tw/home02.aspx?ID=$1001&IDK=2&EXEC=D&DATA=1583&AP=$1001_HISTORY-0
  35. 劉婉珍(2011).博物館觀眾研究.台北:三民書局.
  36. 顧慕晴(2009)。新公共管理理論下行政倫理的強化─新公共服務的理念。T&D 飛訊,87,1-25。
被引用次数
  1. 陳建文(2021)。眷村博物館發展與觀衆實證研究之評析。科技博物,25(4),75-93。
  2. 黃宗超,張世宗(2021)。教育學習新方案-行動式角落博物館學習模式研究。教育學誌,46,1-35。
  3. (2024)。誰的文學力?以校園觀點探究國立臺灣文學館行動展推廣成效。博物館學季刊,38(4),5-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