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國立科教類博物館經營策略指標建構之研究

并列篇名

A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Business Strategy Indicators for National Science and Education Museums

作者

朱玉葉(Yeh-Ye Chu);林新發(Hsin-Fa Lin);周燦德(Tsan-Der Chou)

关键词

科教類博物館 ; 經營構面 ; 指標權重 ; science and education museum ; management structure ; indicator weight

期刊名称

科技博物

卷期/出版年月

24卷4期(2020 / 12 / 01)

页次

5 - 4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綜合國內博物館經營的觀點,參照Lord、Lord與Martin(2012)、Falk與Sheppard(2006)之博物館經營層面理念之架構,經焦點團體法、德懷術、及層級分析法,建構出國立科教類博物館經營策略指標及權重體系,所得結果可作為國立科教類博物館或國內博物館未來發展之參考,本文將以教育性與公共性策略為主論述,並歸納結論如下:一、國立科教類博物館經營模式,應兼顧教育性和企業性的經營理念,以永續經營為目標。二、國立科教類博物館經營四大構面為「教育性」、「公共性」、「企業性」與「經濟性」,並可作為建構國立科 類博物館經營策略指標之構念基礎,其中以「教育性」並為重要,其次為「公共性」。三、國立科教類博物館有13個經營向度,其中以「推廣科普教育」向度並為重要;而經營策略指標有60個指標,其中以「結合科學與生活應用,策劃展覽與活動」指標最為重要。四、博物館經營應兼顧教育性與社會責任,以達文化平權的目的。

英文摘要

The study aimed to integrate the perspectives of domestic museum management, and refers to the framework of museum management of Lord, Lord, and Martin (2012) and Falk and Sheppard (2006), through the focus group method, Delphi technique, and hierarchical analysis method to construct the indicator and weight system for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education museum. The results of study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or domestic science and education museums.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educational and public strategies. The conclusion is as follows: 1. The management model of national science and education museum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both educational and corporate concept to meet the goal of sustainable management. 2. The 4 management structures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education museum are "education", "public", "corporate" and "economic" which can be used as the foundation to construct management strategy indicators. "Educ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followed by "public". 3. There are 13 management dimensions of national science and education museum, the most important one is "promoting popular science education". Besides, the management strategy includes 60 indicators, "combining science and life applications, planning exhibitions and activities" is the most important one. 4. The management of museums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both education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order to meet the goal of cultural equalit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社會科學 > 管理學
参考文献
  1. 王俐容(2006)。文化公民權的建構:文化政策的發展與公民權的落實。公共行政學報,20,129-159。
    連結:
  2. 王俐容(2005)。文化政策中的經濟論述:從菁英文化到文化經濟?。文化研究,1,169-195。
    連結:
  3. 王嵩山(2003)。博物館與教育改革。博物館學季刊,18(1),5-6。
    連結:
  4. 王嵩山(2003)。博物館與教育改革。博物館學季刊,18(1),5-6。
    連結:
  5. 殷寶寧(2012)。大學生博物館經驗初探:以觀眾認同與服務品質為核心。文資學報,7,47-81。
    連結:
  6. 浦青青(2013)。博物館觀眾特徵之長期趨勢研究: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為例。科技博物,7(1),27-59。
    連結:
  7. 翁翠蓮(2013)。1960 年代以來臺灣企業博物館的發展脈絡。博物館學季刊,27(2),55-75。
    連結:
  8. 張婉真(2008)。面對博物館評價時代的來臨:原理與實踐。博物館學季刊,22(2),5-24。
    連結:
  9. 張崇山(2006)。使命、策略與資產:工博館展示整體規劃的再思考。科技博物,10(4),49-59。
    連結:
  10. 張菁芳(2012)。科學博物館的公眾對話。博物館學季刊,26(2),7-29。
    連結:
  11. 連俐俐(2010)。美術館與經濟—新舊典範的衝突。博物館學季刊,24(1),79-91。
    連結:
  12. 郭世文(2013)。博物館展示如何落實科學傳播: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防疫戰鬥營」黃金戰士為例。科技博物,17(4),117-145。
    連結:
  13. 陳佳利(2009)。社區互動與文化參與新取徑:探萊斯特郡開放博物館的理念與實務。博物館學季刊,23(2),21-40。
    連結:
  14. 陳訓祥,張秀娟(2011)。科學博物館落實環境教育之推動策略―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25(3),83-97。
    連結:
  15. 陳訓祥,張秀娟(2010)。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邁向綠博物館之策略方針。博物館學季刊,24(3),99-115。
    連結:
  16. 陳逸淳(2012)。博物館面對當代藝術的兩難―從「公共性」談起。博物館學季刊,26(2),31-47。
    連結:
  17. 游冉琪(2010)。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之經營管理與策略。科技博物,14(4),25-34。
    連結:
  18. 黃光男(2006)。博物館展覽理念與規劃。書畫藝術學刊,1,1-14。
    連結:
  19. 黃惠婷(2015)。如何藉由觀眾滿意度調查提升博物館服務品質-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為例。科技博物,19(3),179-224。
    連結:
  20. 葉貴玉(2006)。博物館蒐藏的公共服務及空間之規劃。寶室藏珍-蒐藏空間規劃與管理實務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市:
    連結:
  21. 劉偉傑(2012)。臺灣公立博物館實施績效評量之探討:以國立故宮博物院為例。科技博物,16(1),3-37。
    連結:
  22. 劉偉傑(2008)。博物館績效評量探討:以紐西蘭國家博物館及國立故宮博物院為例。博物館學季刊,22(4),109-125。
    連結:
  23. 劉婉珍(2008)。觀眾研究與博物館的營運發展。博物館學季刊,22(3),21-27。
    連結:
  24. 蔡海廣(2013)。通用學習成效應用於教育活動規劃的成效: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歡迎光臨絲樂園」活動為例。科技博物,17(3),87-116。
    連結:
  25. 蔡培村,鄭彩鳳,張秀娟(2012)。公立博物館經營績效評估指標建構之研究。管理學報,29(3),187-206。
    連結:
  26. 鄭彩鳳,張秀娟(2010)。平衡計分卡應用在博物館教育活動評鑑之探索性研究。科技博物,14(4),35-57。
    連結:
  27. 盧昭蓉,麥綉婉(2016)。以 SWOT 分析博物館教育活動的發展策略: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為例。科技博物,20(1),33-52。
    連結:
  28. 蕭瑞棠(2004)。博物館環境:另一種學習理念的初探。博物館季刊,18(1),63-71。
    連結:
  29. 博物館法(2015 年 7 月 1 日)。取自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70101
  30. Amenta, C.(2010).Exploring museum marketing performance: A case study from Ital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keting Studies,2(1),24-35.
  31. Arts Council England(2015).The economic impact of museums in England.London:Arts Council England..
  32. Camarero, C.,Garrido, M. J.(2008).The influence of market and product orientation on museum performa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10(2),14-26.
  33. Camarero, C.,Garrido, M. J.(2011).Fostering innovation in cultural contexts: Market orientation, service orientation, and innovations in museums.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15(1),39-58.
  34. Carvalho, P.,Silva Costa, J.,Carvalho, A.(2014).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portuguese museums.Urban Public Economics Review,20,12-37.
  35. Edson, G.,Dean, D.(1994).The handbook for museums.New York, NY:Routledge.
  36. Falk, J. H.,Sheppard, B. K.(2006).Thriving in the knowledge age: New business models for museums and other cultural institutions.Lanham, MD:AltaMira Press.
  37. Froelich, K. A.(1999).Diversification of revenue strategies: Evolving resource dependence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28(3),246-268.
  38. Hein, G. E.(1998).Learning in the museum.London:Routledge.
  39. Hooper-Greenhill, E.(1991).Museum and gallery education.Leicester: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40. Hooper-Greenhill, E.(2007).Museums and education: Purpose, pedagogy, performance.London:Routledge.
  41. Johnson, P.,Thomas, B.(1998).The economics of museums: A research perspective.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22,75-85.
  42. Kavanagh, G.(ed.)(1991).The museums profession: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lations.UK: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43. Kotler, N.,Kotler, P.(1998).Museum strategy and marketing.San Francisco:Jossey-Bass.
  44. Kotler, P.,Kartajaya, H.,Setiawan, I.(2016).Marketing 4.0: Moving from traditional to digital.New Jersey:John Wiley & Sons.
  45. Kotler, P.,Kartajaya, H.,Setiawan, I.,劉盈君(譯)(2017).行銷 4.0:新虛實融合時代贏得顧客的全思維.臺北市:天下.
  46. Llop, M.,Arauzo-Carod, J. M.(2012).Economic impact of a new museum on the local economy: “the Gaudí Centre”.Letters in Spatial and Resource Sciences,5(1),17-23.
  47. Lord, B.,Lord, G. D.(1997).The manual of museum management.London:The Stationery Office.
  48. Lord, B.,Lord, G. D.,Martin, L.(2012).Manual of museum planning: Sustainable space, facilities, and operations.Rowman Altamira, MD:AltaMira Press.
  49. Macdonald, S.(ed.)(2006).A companion to museum studies.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
  50. McFelter, G.(2006).Pleasant Hill,John F. Kennedy University.
  51. McLean, F.(1997).Marketing the museum.London, England:Routledge.
  52. Meier, S.,Frey, B. S.(2003).Private faces in public places: The case of a private art museum in Europe.Cultural Economics,3(3),1-16.
  53. Mocker, D. W.,Spear, G. E.(1982).Lifelong learning: Formal, nonformal, informal, and self-directed.Columbus, OH:ERIC(C E)..
  54. OECD(1982).The OECD list of social indicators.Paris:OECD..
  55. Popescu, R. I.,Corbos, R. A.(2009).The marketing mix contribution in improving the National Museum of Romanian History strategy.Quality Innovation Prosperity,13(1),23-34.
  56. Porter, M. E.(2008).The five competitive forces that shape strategy.Harvard Business Review,86(1),78-93.
  57. Scott, C.(2006).Museums: Impact and value.Cultural Trends,15(1),45-75.
  58. Scott, C. A. (ed.).(2013).Museums and public value: Creating sustainable futures.UK:Ashgate Publishing.
  59. Throsby, D.(2003).Determining the value of cultural goods: How much (or how little) does contingent valuation tell us?.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27(3-4),275-285.
  60. Tuijnman, A.(2002).Measuring the impact of the new economy on education sector outputs.IAOS Conference “Official Staistics and the New Economy”,London:
  61.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2008)。,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62. 文化部(2016)。2014 年表演藝術產業環境與趨勢研究案結案報告2014 年表演藝術產業環境與趨勢研究案結案報告,臺北市:文化部。
  63. 王仁偉(2012)。臺中市,國立中興大學行銷學系所。
  64. 王思宇(2012)。利物浦博物館群的聯合經營模式。巴黎視野,20,65-70。
  65. 王偉宇(2010)。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66. 王淑華(2008)。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67. 王婷(2009)。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68. 王嵩山(2015).博物館、思想與社會行動.新北市:遠足.
  69. 王嵩山(2005).差異、多樣性與博物館.新北市:稻香出版社.
  70. 田潔菁(2014).博物館網絡合作策略.臺北市:華藤文化.
  71. 朱耀明(2005)。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委託之研究報告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委託之研究報告,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72. 何佳樺(2012)。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73. 何冠緯(2014)。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
  74. 吳清山,林天祐(2003)。教育名詞︰創新經營。教育資料與研究,53,134-135。
  75. 呂憶皖(1999)。博物館群的聯合經營:以格拉斯哥博物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18(2),13-21。
  76. 李孟璇(2012)。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77. 李素真(2006)。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78. 辛治寧(2004)。以平衡計分卡執行博物館經營策略之可行性初探。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28,63-87。
  79. 官美慈(2008)。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80. 林仲如(2011)。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81. 林易璇(2010)。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
  82. 林明美(2006).瞭解你的觀眾:十三行博物館營運及觀眾行為調查分析研究.臺北縣:臺北縣立十三行博物館.
  83. 林政弘(2005).臺灣地區博物館經營管理策略.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84. 林淑華(2014)。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85. 林淂璋(2014)。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86. 林瑜婷(2015)。臺北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87. 林思玲,林炎旦(2013)。中國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育發展現況與策略台灣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的現狀與對策。教育資料與研究,112,25-51。
  88. 施郁帆(2011)。新北市,淡江大學。
  89. 洪順慶(2006)。,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90. 夏學理,楊雅惠(2007)。,臺北市:國立台灣博物館。
  91. 袁蕙華(2015)。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
  92. 高玉珍(2010)。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
  93. 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編)(2011).博物館學 12 堂課.臺北市: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
  94. 張秀娟(2008)。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95. 張婉真(2004)。博物館門票的訂價策略與營運:以法國的經驗為例。博物館學季刊,18(2),111-127。
  96. 張策(2009)。高雄市,樹德科技大學。
  97. 張譽騰(2002)。博物館作為一種企業:利基的分析。2002 年博物館公辦民營政策之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臺東縣:
  98. 張譽騰(2005).博物館大勢觀察.臺北市:五觀藝術.
  99. 梁筱梅(2008)。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00. 許傳陽(2014).傳播:新博物館與地方.新北市:韋伯.
  101. 郭元興(2012)。新北市,輔仁大學。
  102. 郭昭佑(2001)。教育評鑑指標改造方法探究。國教學報,13,251-278。
  103. 陳有福(2003)。臺北市,銘傳大學。
  104. 陳汶珍(2006)。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
  105. 陳佳利(2015).邊緣與再現:博物館與文化參與權.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106. 陳佳玲(2004)。臺南市,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107. 陳南雄(2009)。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08. 陳春蘭(2016)。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09. 陳韋蓁(2009)。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110. 陳國寧(2003).博物館學.臺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111. 陳慧敏(2011)。臺中市,逢甲大學。
  112. 曾芝妍(2011)。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13. 游貞華(2018)。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14. 黃上晏(2013)。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
  115. 黃子芸(2011)。以博物館行銷觀點探討在地性文化商品於網路之推廣策略研究。2010 文化創意產業永續與前瞻研討會論文集,屏東縣:
  116. 黃永川,翟振孝(2009)。新經濟時代博物館營運因應之道:以國立歷史博物為例。文化政策與博物館管理國際學術研討會:2009 博物館館長論壇暨亞太地區博物館策略聯盟,臺北市:
  117. 黃光男(2007).博物館企業.臺北市:藝術家.
  118. 黃光男(2011).詠物成金:文化,創意,產業析論.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119. 黃光男(2003).博物館能量.臺北市:藝術家.
  120. 黃旭(1994)。博物館中全景模型(Diorama)的文化表現。博物館學季刊,8(3),29-35。
  121. 黃英哲(2014)。文化觀光脈絡下的博物館發展趨勢。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50,106-124。
  122. 黃惠婷(2013)。善用科學性博物館體驗互動式學習環境: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為例。國民教育,54(2),87-95。
  123. 黃齡瑩(2012)。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24. 楊文慈(2016)。新竹市,國立交通大學。
  125. 楊侃慈(2005)。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126. 楊昭媺(2014)。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27. 楊輝南(2011)。博物館服務之顧客滿意研究-以彰化縣 M 博物館為例。建國科大社會人文期刊,30(1),25-46。
  128. 楊錦洲(2009).管理工具手冊.臺北市:品質學會發行.
  129. 詹中原(1999).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130. 廖柏威(2010)。桃園市,國立中央大學。
  131. 漢寶德,陳尚盈,曾信傑(2011)。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案期末報告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案期末報告,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132. 劉玉華(2012)。博物館經營模式與價值創新之研究-以淡水古蹟博物館為例。當地方遇上博物館:台灣經驗與跨文化視野,宜蘭縣:
  133. 劉采婷(2014)。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134. 劉婉珍(2014)。同與異:現今博物館的價值與意義。國際博物館管理委員會暨世界人權博物館協會 2014 臺北年會
  135. 劉新圓(2005)。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136. 劉曉蓉(2003)。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137. 劉襄儀(2011)。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38. 潘青林(2007)。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39. 蔣玉嬋(2006)。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40. 蔣嘉惠(2015)。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41. 蔡政雄(2012)。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
  142. 鄭淑禎(2014)。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43. 鄭惠文(2016)。新北市,輔仁大學。
  144. 賴瑛瑛(2008)。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45. 錢康偉(2010)。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46. 龍瑛(2007)。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47. 謝文祥(2016)。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148. 羅惠美(2011)。桃園市,中原大學。
  149. 龔東昇(2010)。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150. 凃秋香(2013)。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
被引用次数
  1. (2024)。科學教育資源輔助國小資優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之歷程。資優教育論壇,22(1),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