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承載經驗與記憶的博物館文化商品設計:電話「布」
|
并列篇名
|
Museum Cultural Product Design that Carries Experience and Memory: "Tele-cloth"
|
作者
|
林莉純(Li-Chun Lin);張美珍(Mei-Chen Chang);陳玫岑(Mei-Tsen Chen)
|
关键词
|
博物館 ; 文化商品 ; 設計 ; 開發 ; 物件研究 ; museum ; cultural products ; design ; development ; object research
|
期刊名称
|
科技博物
|
卷期/出版年月
|
25卷3期(2021 / 09 / 01)
|
页次
|
89
-
113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本研究展現以博物館館藏物件研究為本,進行博物館文化商品的設計開發創作的歷程。本文以博物館電信文物藏品的研究結果為基礎,透過博物館文化商品設計開發程序,開發具經驗與記憶承載之博物館文化商品,同時呈現設計開發過程、結果,以及傳遞的文化教育意涵。研究者以民國51年的電話號碼簿及其高雄區頁面為個案,對號碼簿外觀、頁面版面、內頁內容進行內容分析,將分析結果轉化設計,產製為「臺灣電話布」的文創商品。研究結果包括從電話號碼簿的工商電話、工商廣告所佔版面多寡、內容類別,以及電話號碼升碼公告、電信文宣與愛國教育宣導等物件分析結果,一覽當年社會民生與主要的經濟活動;依循本研究所提出,融入行銷觀點之5階段、12個步驟的博物館文化商品設計開發程序,逐步展示創作實務及其傳遞的教育文化內涵。以上結果可提供博物館文化創作實務工作者參考。
|
英文摘要
|
This research presents the progress of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useum cultural products, which is created based on the museum collections.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 of the museum's telecommunication collection, and through the museum's cultural products desig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to create cultural products that carry the museum's experiences and memories, as well as deliver cultural education. The researchers used the Taiwan telephone directory from 1962 and its Kaohsiung area page as a case study to analyze the physical appearance, page layout, and contents, then transform the analysis results into a design, hence the creative product "Taiwan tele-cloth". The research results include the analysis of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telephone numbers in the telephone directory, the amount of space occupied by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s, content types, as well as phone number upgrade announcements, telecommunications, and propaganda, etc., which gives a glance at people's social and main economic activities of the year. By following the 5 stages and 12 steps of the museum's cultural product desig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proposed by this research, which have been integrated into the marketing perspective, it gradually demonstrates the connotations of the creative practice and educational culture it conveys. The results above can be provided to the museum's cultural creation practitioners for reference.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藝術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社會科學 >
管理學
|
参考文献
|
-
王鴻祥,洪瑞璘(2011)。文創商品的隱喻設計模式。設計學報,16(4),35-55。
連結:
-
李如菁(2007)。溝通的 “物” 與 “物” 的溝通:談博物館文化商品的本質,角色與可能性。科技博物,11(4),53-69。
連結:
-
李如菁,何明泉(2009)。博物館文化商品的再思考:從跨界的觀點出發。設計學報,14(4),69-84。
連結:
-
李聖賢,林鴻洲,周明君(2015)。博物館文創商品共品牌評價因素之研究。博物館學季刊,29(4),29-49。
連結:
-
林媛婉(2011)。博物館教育與商品設計開發-以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清院本清明上河圖紙本遊戲為例。博物館學季刊,25(2),107-123。
連結:
-
柯亞先,李德松,葉雲嬰(2013)。熱銷文創商品關鍵因素之探索:設計與行銷構面。亞東學報,33,107-121。
連結:
-
徐啟賢,林榮泰(2011)。文化產品設計程序。設計學報,16(4),1-18。
連結:
-
黃俊夫(2015)。博物館從事文化創意產業之可行性初探─以國立故宮博物院及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為例。科技博物,19(2),77-98。
連結:
-
謝玫晃,管倖生(2011)。形態聯想組合法應用於藝術商品設計。設計學報,16(4),57-73。
連結:
-
顏上晴,吳慶泰(2011)。科技博物館的物件蒐藏與研究取向: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典藏愛國獎券系列物件為例。科技博物,15(3),31-51。
連結:
-
顏惠芸(2017)。文化元素轉換時尚設計因素探討:以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中國:鏡花水月」時裝展為例。設計學報,22(6),1-24。
連結:
-
Edson, G.,Dean, D.(1996).The handbook for museums.New York:Routledge.
-
Krippendorff, K.(1980).Content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to its methodology.Newbury Park:Sage.
-
Pearce, S. M.(1993).Museums, objects, and collections: A cultural study.Washington, D.C.: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
Schroeder, F.(1976).Designing Your Exhibits: Seven Ways to Look at an Artifact.Nashville, TN: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State and Local History Technical.
-
UNESCO,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2005).International flows of selected cultural goods and services, 1994-2003.Paris:Author.
-
公共關係室(1967)。電話號碼簿的編訂方式:絕大多數用戶都感滿意。局務簡訊,1(2),19-20。
-
文建會(2004).文化白皮書 2004.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王嵩山(2012).博物館蒐藏學:探索物、秩序與意義的新思惟.臺北:原點.
-
何明泉,林其祥,劉怡君(1996)。文化商品開發設計之構思。設計學報,1(1),1-15。
-
何明泉,蔡子瑋(1994)。設計之文化意義初探。工業設計,84,32-37。
-
李亦園(1992).文化的圖像(上):文化發展的人類學探討.臺北市:允晨文化.
-
辛治寧(2013)。博物館與文化創意產業鏈結的 4 種心態與 1 項關鍵。博物館簡訊,65,6-11。
-
林呈蓉(2010)。歷史知識核心競爭力的省思:歷史調查之於文化產業的重要性。臺灣史料研究,36,117-126。
-
林崇熙(2005)。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委託研究 94-001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委託研究 94-001,高雄市: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
林榮泰(2005)。科技與人性的結合-文化創意。科學發展,396,68-75。
-
秋(1958)。關於「全省電話號碼簿」的發行。臺灣電信,2(7),2。
-
徐啟賢,林榮泰,邱文科(2004)。臺灣原住民文化產品設計的探討。國際暨兩岸創新設計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
-
徐耀南(編),洪兆鉞(編)(1995).臺北電信史略.臺北市:交通部臺灣北區電信管理局.
-
財團法人中華技術服務社(2016).台灣電信發展史.臺北市: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與財團法人中華技術服務社.
-
陳炳昌(1984)。賦予電話號碼簿廣告新的面貌。局務簡訊,18(4),27-35。
-
陳國政(2005)。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
-
劉益昌(2017)。考古學的基本概念。科學發展,540,6-11。
-
歐用生(1994).教育研究法.臺北:師大書苑.
-
魏雅蘋(2014)。文化創意產業如何成為博物館教育推廣的延伸工具。歷史臺灣,7,105-121。
|
被引用次数
|
-
(2022)。兩岸公立博物館文創商品開發分析-以故宮博物院為例。傳播管理學刊,23(2),1-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