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轉型正義理念的展示規劃-以臺灣客家文化館常設展為例

并列篇名

An Exhibition Design of Transitional Justice-The Case of Permanent Exhibitions at the Taiwan Hakka Museum

作者

朱玲瑶(Ling-Yao Chu)

关键词

客家博物館 ; 常設展 ; 轉型正義 ; 族群博物館 ; Hakka Museum ; permanent exhibition ; transitional justice ; Ethnic Museum

期刊名称

科技博物

卷期/出版年月

26卷3期(2022 / 09 / 01)

页次

57 - 7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展示是博物館與觀眾接觸最直接的地方,透過博物館的展示可以窺見一個群體的文化內涵,表達博物館的意識形態。臺灣客家文化館以「客家」此一特定族群的延續與發展作為敘事主軸,反映了臺灣文化建設與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之外,在多元化臺灣社會體系之中,具有文化政治角力的性質,對於族群博物館而言,透過展示來突顯不同的文化內涵與其潛在的支配關係已成為重要議題。本文將透過臺灣客家文化館2012年的第一檔常設展「臺灣客家四百年」以及2019年全面更新的「承蒙客家」常設展兩個常設展,討論並分析作為族群博物館的臺灣客家文化館,如何透過展示內涵來回應當代社會思潮以及呈現轉型正義理念,以更能符合當代博物館精神與進程。

英文摘要

An exhibition serves as a channel for the most direct interaction between a museum and its viewers. Museum exhibitions provide a glimpse into a group's culture and express a given museum's ideology. The Taiwan Hakka Museum takes the contin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 particular ethnic group, the Hakka, as the axis of its narrative. In addition to reflecting important indicators for Taiwan's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Museum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nature of cultural and political infighting in Taiwan's pluralistic social system. Highlighting various obscure, little-known cultures and dominant relationships through exhibitions is truly a more critical issue for ethnic museums. This study examines two permanent exhibitions curated by the Taiwan Hakka Museum, namely, 400 Years of Taiwan Hakka, the Museum's first permanent exhibition organized in 2012, and Thank You Hakka, a completely revamped permanent exhibition staged in 2019. Based on their displayed contents, this study discusses and analyzes how the Taiwan Hakka Museum, as an ethnic museum, responds to contemporary social trends and presents the concept of transitional justice to be more in line with the spirit of modern museums and the process of Hakka research.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社會科學 > 管理學
参考文献
  1. 江明珊(2018)。當代國家博物館作為文化治理與後博物館的接觸地帶-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32(2),37-59。
    連結:
  2. 李威宜(2014)。族群展示的反思:後威權臺灣的觀察。考古人類學刊,80,221-250。
    連結:
  3. 施正鋒(2014)。台灣轉型正義所面對的課題。台灣國際研究季刊,10(2),31-62。
    連結:
  4. Duclos, R.,張譽騰(譯)(1996)。後現代/後博物館:當代博物館評論的新走向。博物館學季刊,10(2),3-12。
  5. 王嵩山(2003).差異、多樣性與博物館.臺北:稻鄉出版社.
  6. 王嵩山(2018)。再思臺灣客家博物館體系。博物館與客家研究,苗栗縣銅鑼鄉:
  7. 王嵩山(2003)。特展雙刃。博物館學季刊,17(1),5-6。
  8. 王嵩山(計畫主持人)(2009)。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委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委託,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
  9. 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2018)。什麼是轉型正義。檢自 https://taiwantrc.org/transitional-justice/
  10. 朱玲瑶(2021)。從客家研究到展示內涵-以臺灣客家文化館常設展為例。客‧觀,1,102-111。
  11. 何金樑,邱秀英(2018)。臺灣客家文化館與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經營理念與規劃。博物館與客家研究,苗栗縣銅鑼鄉:
  12. 吳詩怡(2008)。桃園市,國立中央大學。
  13. 吳詩怡,張翰璧,蔡芬芳(2018)。博物館展示與客家記憶:以臺灣客家文物館為例。博物館與文化,16,47-90。
  14. 林本炫(編),王俐容(編),羅烈師(編)(2021).認識臺灣客家.桃園市:台灣客家研究學會.
  15. 林桂玲(2014)。清代北臺灣客家嘗會:以竹塹六張犁林家「先坤公嘗」為例。全球客家研究,2,219-258。
  16. 林煦華(2013)。苗栗市,國立聯合大學。
  17.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2005)。第 19 集:新社馬力埔事件客家先民發起台灣第一次農民運動(2005 年 08 月 06 日)。檢自 http://web.pts.org.tw/php/html/hoga/main_view.php?TWENO=200&TLENO=80&TB=92A
  18. 張維安,謝世忠,劉瑞超(2019).承蒙客家臺灣.臺灣客家.苗栗: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19. 張翰璧(2018)。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桃園市: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
  20. 張蕙敏(2011)。自然史博物館的特展建構:以 Bourdieu 文化再製立論為基礎的探討。博物館與文化,2,163-210。
  21. 許賀鈞(2021)。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
  22. 黃心蓉(2019)。從繆思到傑努斯?國際博物館協會對博物館新定義的討論。檢自https://artouch.com/column/content-11641.html
  23. 黃信洋(2018)。客家博物館與全球客家族群網路的擴張與拓展。博物館與客家研究,苗栗縣銅鑼鄉:
  24. 楊長鎮(1991)。社會運動與客家人文化身份意識之甦醒。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台北:
  25. 葉浩(2008)。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政治系。
  26. 劉堉姍(2018)。臺灣客家文化館舍的發展與脈絡分析。博物館與文化,16,23-46。
  27. 劉新圓(2019)。,未出版
  28. 蕭新煌(2018)。臺灣客家研究的典範移。全球客家研究,10,1-26。
  29. 戴君宜(2015)。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30. 羅郁瑛(2014)。桃園市,國立中央大學。
被引用次数
  1. 賴憬霖,張正霖(2023)。機構展示、族群敘事與文化公民權實踐:以《承蒙客家:臺灣客家文化館常設展》為分析對象。聯大學報,20(2),3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