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給時間以“巫魔”-論朱天文〈巫時〉與蘇偉貞《魔術時刻》的“時間概念”

并列篇名

Magic-time: "the Concept of Time" in Chu Tian-wen's "Wu Shih" and Su Wei-chen's "Mo Shu Shih Ko"

DOI

10.29980/MCL.200812.0010

作者

蔡林縉(Lin-Chin Tsai)

关键词

朱天文 ; 蘇偉貞 ; 時間概念 ; Chu Tian-wen ; Su Wei-chen ; the concept of time

期刊名称

中國現代文學

卷期/出版年月

14期(2008 / 12 / 20)

页次

165 - 18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嘗試在各種論述體系中,從各自的理論與解構回歸到文學書寫的母題「時間概念」的多元樣貌,來探討朱天文〈巫時〉與蘇偉貞《魔術時刻》。本文企圖透過幾點「文化現象」:「電影機制」(cinema)、「時空壓縮」(time-space compression)、「商品拜物」(commodity fetishism)對文本的影響,討論朱天文〈巫時〉與蘇偉貞《魔術時刻》幾個篇章反映了兩者怎樣的「時間概念」,與前述的文化現象產生何種映照或互動,以及兩者某些共同的書寫策略,乃至文本對於時間那如「巫」如「魔術」的幻化。

英文摘要

This essay looks at ”the concept of time” demonstrated in Chu Tianwen's ”Wu shih” and Su weichen's ”Mo shu shih ko” by the following viewpoints: cinema, time-space compression and commodity fetishism. Besides, the writing strategies and the narrative way they use for the time, show the reflections of cultural phenomenon stated above, and develop the aesthetic part in their works, to sum up, they play magic with their tim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Bowie, Malcolm、廖月娟譯(2000)。星空中的普魯斯特。臺北:聯經。
  2. Deleuze, Gilles、黃建宏譯(2003)。電影I:運動─影像。臺北:遠流。
  3. Deleuze, Gilles、黃建宏譯(2003)。電影II:時間─影像。臺北:遠流。
  4. Metz, Christian、劉森堯譯(1996)。電影語言:電影符號學導論。臺北:遠流。
  5. 王德威(1993)。小說中國。臺北:麥田。
  6. 王德威(1998)。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
  7. 吳達芸編(2003)。當代小說評論─閱讀與創作之間。臺北:春暉。
  8. 林秀玲編(2004)。九十二年小說選。臺北:九歌。
  9. 范銘如(2005)。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臺北:印刻。
  10. 張誦聖(2001)。文學場域的變遷。臺北:聯合文學。
  11. 梅家玲(2004)。性別,還是家國?:五○與八、九○年代台灣小說論。臺北:麥田。
  12. 黃錦樹(2003)。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臺北:麥田。
  13. 詹明信、唐小兵譯(2001)。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臺北:合志文化。
  14. 廖炳惠編(2003)。關鍵詞200。臺北:麥田。
  15. 歐陽江河(2001)。站在虛構這邊。北京:三聯書店。
  16. 鄭金川(1993)。梅洛─龐蒂的美學。臺北:遠流。
  17. 魯稚子(1986)。電影的構造與映像美學。臺北:皇冠。
  18. 蘇珊‧朗格、劉大基譯(1991)。情感與形式。臺北:商鼎文化。
  19. 蘇偉貞(2002)。魔術時刻。臺北:印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