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孤獨的救續之地―論夏曼•藍波安的海洋書寫

并列篇名

A Lonely Salvation Place: A Research about Rapongan Syaman's Ocean Writing

DOI

10.29980/MCL.201006.0008

作者

郝譽翔(Yu-Hsiang Hao)

关键词

蘭嶼 ; 夏曼•藍波安 ; 海洋書寫 ; 台灣文學 ; Lan-yu ; Rapongan Syaman ; ocean writing ; Taiwan Literature

期刊名称

中國現代文學

卷期/出版年月

17期(2010 / 06 / 20)

页次

181 - 19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身為一位蘭嶼達悟族作家,近年來,夏曼•藍波安的寫作企圖,卻已隱然超越了自然書寫或是原住民文學等諸範疇,而淬煉出屬於他一己的鮮明寫作模式,亦即屬於他個人的思維、美學和豐富的空問感受。故本文嘗試由「海底獨夫」、「望海、出海、潛海」以及「游牧浪人」三個層面,討論夏曼的海洋書寫,指出海洋不但是達悟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場域,對於夏曼個人而言,更是在傳統與現代的衝突之下,一高度象徵化、隱喻化,充滿了生機,但也充滿黑暗、癲狂、野蠻、死亡的特殊空問,甚至成為他個人洗滌自我、昇華內在靈魂的救贖之地,並由此反映出蘭嶼一地處在傳統與現代的夾縫之中,認同分歧而矛盾的現實,故海洋提供了一脫離「雙重束縛」的空問,而開啟了一無垠的烏托邦。

英文摘要

As a Lan-yu Da-wu writer, Rapongan Syaman's writing is far beyond the ecology or minority literature these years. He has established his own vivid writing character which is formed by personal thought, esthetics and plenty senses of space.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is trying to analyze Rapongan Syaman's ocean writing through next three viewpoints: a lonely man under water; seeing, sailing and diving in the ocean; a floating pilgrim. I will elucidate the ocean is not only a necessary living place to Rapongan Syaman which as a Da-wu people, but also a highly symbolic and metaphorical place in spirit. It is a special heterotopias which is full of shadows, madness, salvage, death but viability. Rapongan Syaman's Ocean Writing reflects the hardness to unite identification in Lan-yu because of inner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and modern world. Therefore the ocean becomes an escape from a double-bind society and opens a boundless utopia in his work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蔡友月(2007)。遷移、挫折與現代性:蘭嶼達悟人精神失序受苦的社會根源。台灣社會學,13,1-69。
    連結:
  2. Crang, Mike(1998).Cultural geography.London:Routledge.
  3. 吳旻旻。「海/岸」觀點:論台灣海洋散文的發展性與特質。海洋文化學刊,創刊號,131-132。
  4. 汪民安(2005)。現代性基本讀本。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5. 邱貴芬(2009)。「原汁原味的文化課題」:夏曼‧藍波安文字裡的原住民飲食文化。味覺的土風舞─「飲食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6. 段義孚、潘桂成譯(1998)。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台北:國立編譯館。
  7. 夏曼‧藍波安(1997)。冷海情深。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8. 夏曼‧藍波安(2009)。老海人。台北:印刻出版社。
  9. 夏曼‧藍波安(2007)。航海家的臉。台北:印刻出版社。
  10. 夏曼‧藍波安(2009)。黑色的翅膀。台北:聯經出版社。
  11. 夏曼‧藍波安(2002)。海浪的記憶。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12. 索雅(2004)。第三空間─航向洛杉磯以及其他真實與想像地方的旅程。台北:桂冠圖書。
  13. 馬歇爾.伯曼、徐大建譯、張輯譯(2003)。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上海:商務印書館。
  14. 馬歇爾.伯曼、徐大建譯、張輯譯(2004)。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北京:商務印書館。
  15. 陳建忠(2003)。部落文化重建與文學生產─以夏曼‧藍波安為例談原住民文學發展。靜宜人文學報,18,204-205。
  16. 傅柯、劉北成譯、楊遠嬰譯(1999)。規訓與懲罰。北京:三聯書店。
  17. 楊翠(2006)。山與海的共構史詩─夏曼‧藍波安作品中繁複的「海洋」意象。台灣的自然書寫─二○○五年「自然書寫學術研討」文集,台中:
  18. 蒲忠成。回首登陸之徒:台灣原住民的海洋世界。中國現代文學,16,17-44。
被引用次数
  1. 李育霖(2012)。游牧的時間:夏曼.藍波安關於海浪的記憶。台灣文學研究,2,231-249。
  2. 王國安(2012)。殊途同歸:試論夏曼‧藍波安與廖鴻基海洋書寫的異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6(2),120-139。
  3. (2023)。夏曼.藍波安《沒有信箱的男人》中達悟族「主體性」與日治時期族群接觸研究。中科大學報,10(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