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新時期文學電影與文學作品表意結構的殊軌-比較史鐵生〈命若琴弦〉與陳凱歌《邊走邊唱》的敘事意義

并列篇名

Double Track in New-Era Literature and Films: A Study on Chen Kai-Ge's Film Life on a String and Shi Tei-Sheng's Novel Ming-ruo Qin-xian

DOI

10.29980/MCL.201106.0008

作者

陳雀倩(Chueh-Chien Chen)

关键词

新時期 ; 文學電影 ; 第五代 ; 史鐵生 ; 陳凱歌 ; 命若琴弦 ; 邊走邊唱 ; New Era Xin Shi Qi ; literature films ; the Fifth Generation ; Shi Tie-sheng ; Chen Kai-ge ; Ming-ruo Qin-xian ; Life On A String Bian-zon bian-chang

期刊名称

中國現代文學

卷期/出版年月

19期(2011 / 06 / 20)

页次

191 - 21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八十年代由文學作品改編拍攝的電影不勝枚舉,但多半還是依循「故事片」的拍片原則,由於第五代導演的崛起,他們企圖以新的敘事形式取代傳統說故事的方式,於是影片變得晦澀難懂,與文學原著形成兩種表意結構。本文試圖以陳凱歌改編自史鐵生〈命若琴弦〉(1985)的影片《邊走邊唱》(1991)來探討兩部作品的敘事意義,是因為《邊走邊唱》在敘事上並未如新時期早期的文學電影一樣,就只是「故事片」的複製而已。以形式而言,陳凱歌背棄史鐵生原有故事的表意結構,並且融入許多個人對於原著的主觀性詮釋,並拔高其思想性質與層次,以至於讓《邊走邊唱》成了一部抽象隱晦的作品,有別於〈命若琴弦〉對於宿命的接受及悲劇的展現。

英文摘要

There have been numerous films based on literary works in the 1980s, yet most of them are traditional narrative films. With the directors' ambitions to replace the traditional Narrative form, films made by the Fifth Generation Directors are much more complicated than the original literary works. This study is aimed to examine Chen Kai-Ge's film, ”Life on a String” (1985) based on Shi Tei-Sheng's work ”Ming-ruo Qin-xian” and to show Chen's film does not merely ”represent” the traditional Narrative form of the original work. Taking form, Chen Kai-Ge changes the traditional storyline of Shi Tie-Sheng's original work, and adapts the traditional work into an abstract modern film, featuring philosophical element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陳犀禾,〈謝晉電影的政治意識、女性形象和敘事風格〉,http://www.zijin.net/news/xueshu/2008-10-26/n081026657KI6AEKGKC175KA.shtml
  2. 〈電影中的敘事(二):名著改編〉,http://www.bylw8.com/Thesis/Art/TV_Movie/04055493R007-1175817518.html
  3.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編(1988)。新時期電影10 年。重慶:重慶出版社。
  4. 王曉玉主編(2003)。中國電影史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 史鐵生(2001)。宿命的寫作。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
  6. 史鐵生(2004)。命若琴弦─史鐵生小說精選集。臺北:木馬文化。
  7. 白燁編(1998)。文學論爭20 年。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8. 李亦明(1996)。世紀之末:大陸社會的道德危機與第五代電影的壽終正寢。中國電影:歷史、文化與再現:海峽兩岸暨香港電影發展與文化變遷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9. 周蕾、孫紹誼譯(2001)。原初的激情─視覺、性慾、民族誌與中國當代電影。臺北:遠流。
  10. 林勇(2005)。文革後時代中國電影與全球文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11. 張路黎(2005)。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
  12. 陳雀倩(2006)。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淡江大學。
  13. 陳墨(1998)。陳凱歌電影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14. 焦雄屏(1998)。風雲際會─與當代中國電影對話。臺北:遠流。
  15. 趙稀方(2003)。翻譯與新時期話語實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6. 劉成漢(1999)。陳凱歌前期電影的比興詩學及民族文化探索。三地傳奇:華語電影二十年:第一屆國際華語電影(1980-1996)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17. 劉現成(199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輔仁大學文學院大眾傳播研究所。
  18. 戴錦華(1993)。電影理論與批評手冊。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蔡知臻(2016)。健全作家與殘疾作家筆下的中國當代殘疾文學研究─以王祥夫與史鐵生為探討對象。國際文化研究,12(1),3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