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東北之行、報人視角與穆旦「內戰」時期寫作的重構

并列篇名

The Trip to the Northeast, Viewpoint of a Journalist and Reconstruction of Mu Dan's Writing in Civil War

作者

姜濤(Tao Jiang)

关键词

詩人穆旦 ; 報人視角 ; 內戰

期刊名称

中國現代文學

卷期/出版年月

28期(2015 / 12 / 20)

页次

109 - 12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1946年,詩人穆旦赴東北瀋陽辦報,「辦報」與「寫詩」兩種實踐,在相互衝突時,又具有了內在同構性:一方面,置身歷史最前沿,詩人的身份從「偶然的外來者」轉換為戰時中國及地方的「局內人」,他的觀察和思考不乏「在地」的政治實感;另一方面,詩人內戰時期的寫作也分享了一個「報人」的視野,突破了「純潔的個人」與「醜惡的社會」循環對峙之「裝置」,愈來愈多捲入「犬牙交錯」的歷史狀況中,具有了一定的群體代言性,甚至包含審視社會的方法論意涵。「詩人」與「報人」之間的關聯,或許能為討論戰爭語境下知識分子公共實踐對新詩現代「裝置」的影響,提供一個饒有意味的視角。

英文摘要

In 1946, Mu Dan went to the Northeast China to run a newspaper. Editing a newspaper and writing poetry, the two different practices seemed in conflict but in fact shared the same inner structure. As a poet, Mu Dan had been an outsider of the national and local history, but as a journalist, he became an insider. The experience in Northeast brought more political reality into his observation and writing, resulting in the breakthrough of modern lyric device which was presented a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pure individual and ugly society. His writing was involved into rather complicated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of the wartime China, even representing the feelings and thought of a certain group. So the relevance of a poet and a journalist may provide a meaningful point of view to understand how the social practices of intellectuals influenced their literary writing in war tim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結束「拖」的局面〉,《新報》第二版社論,1946 年8 月6 日。
  2. 徐露放,〈回顧與前瞻─本報周年紀念感懷〉,《新報》「周年紀念特刊」,1947 年4 月22 日。
  3. 〈國軍指日入長春〉,《新報》第二版社論,1946 年5 月23 日。
  4. 〈美國意欲何為?─我國親美外交不當之評議〉,《新報》第二版社論,1947 年2 月8 日。
  5. 聞一多,〈《女神》之地方色彩〉,《創造週報》,第5 號,1923 年6 月10 日。
  6. 〈讀者對新報之批評〉,《新報》「新地」副刊,1947 年4 月23 日。
  7. (2011)。中國學術(第28 輯)。北京:商務印書館。
  8. 〈本報周年徵文啟事〉,《新報》三版,1947 年4 月2 日。
  9. 孫尤中,〈我對於新報的印象〉,《新報》)「周年紀念特刊」第一版,1947 年4 月22 日。
  10. 王佐良,〈一個中國新詩人〉,《文學雜誌》,2 卷2 期,1947 年7 月1 日。
  11. 查良錚,〈撰稿和報人的良心─為本報一年言論作總答覆〉,《新報》「周年紀念特刊」第二版,1947 年4 月22 日。
  12. 東北大學張新征,〈一點感想〉,《新報》)「周年紀念特刊」第一版,1947 年4 月22 日。
  13. 〈須要替老百姓找生路〉,《大公報》,1947 年5 月15 日。
  14.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革命史教研室編(1958)。批判中國資產階級中間路線參考資料(第四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15. 卞之琳(2003)。卞之琳文集(中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6. 亦門(1951)。詩與現實(第三分冊)。北京:五十年代出版社。
  17. 朱自清(1984)。新詩雜話。北京:三聯書店。
  18. 李方(2007)。穆旦主編《新報》始末。新文學史料,2007(2)
  19. 李怡編、易彬編(2013)。穆旦研究資料(上編)。北京:智慧財產權出版社。
  20. 杜運燮編(1987)。一個民族已經起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1. 汪朝光(2010)。1945-1949:國共政爭與中國命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2. 易彬(2010)。穆旦年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3. 易彬(2006)。「他非常渴望安定的生活」─同學四人談穆旦。新詩評論,2006(2)
  24. 姜濤(2014)。一個詩人的內戰「時感」。讀書,2014(9)
  25. 查良錚(2006)。穆旦詩文集(第2 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6. 段從學(2014)。穆旦的精神結構與現代性問題。北京:人民出版社。
  27. 袁可嘉(1988)。論新詩現代化。北京:三聯書店。
  28.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國民革命軍青年軍軍史(上卷)。臺北:史政編譯局。
  29. 張寄謙編(2010)。聯大長征。北京:新星出版社。
  30. 陳越(2010)。再從軍路上的〈還鄉記〉─查良錚(穆旦)佚文四篇校讀。新詩評論,2010(2)
  31. 費孝通(2009)。費孝通全集(第4 卷)。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曾琮琇(2022)。時代與抒情:穆旦《旗》的「聲音」問題。中國現代文學,42,9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