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族群」與「國族」的變奏:重探魯白野的文化─政治論述

并列篇名

Between Ethnicity and Nation: Revisiting the Cultural Politics in Lu Baiye's (Non-) Fictional Works

作者

張松建(Song-Jian Zhang)

关键词

魯白野 ; 國族 ; 文化認同 ; 離散華人 ; Lu Baiye ; Ethnicity ; Nation ; Cultural Identity

期刊名称

中國現代文學

卷期/出版年月

29期(2016 / 06 / 20)

页次

119 - 13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馬華作家魯白野(1923-1961)是典型的離散華人(Chinese Diaspora)和跨國弱裔(transnational minority),在其身上交織多重身份:孺慕中華文化的峇峇、窮困潦倒的流浪漢、浪漫頹廢的作家、孜孜不倦的記者、翻譯家和業餘學者。在短暫一生中,魯氏跨越地理、語言與文化的疆界,輾轉漂泊於馬來亞、印尼、新加坡、印度的廣袤空間。他的文化政治論述,打破詩、散文、小說、論著的文類界限,展示一己之流動身世和海外華人的離散經驗,緊密聯繫現代民族-國家的崛起、國際主義的蓬勃。本文挪借歷史學成果和文化批評理論,整合魯白野的(非)虛構作品以展開「跨文類閱讀」,觀察他的文化政治論述如何再現族群景觀,重塑歷史主體,召喚國族認同,並且針對其洞見與盲視,做出初步的評判。

英文摘要

Lu Baiye (1923-1961), a neglected Chinese writer and amateur historian in 1950's Malaya, extensively published on Chinese Diaspora through his prolific (non-)fictional writings. Born in Ipoh, Lu exiled to Sumatera where he lived a poor life for twelve years, and moved to Singapore in 1948, serving as a journalist and court interpreter until he died in 1961. Featuring bodily mobility taking place in Malaya, Indonesia, Singapore and India, Lu frequently crossed the geographical,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boundaries, rethinking the fate of Chinese Diaspora from ancient to modern in the South Seas ("Nanyang"). Based on theoretical engagement, contextualization and textual analysis, this paper aims to articulate Lu' insight and blindness while addressing the issues of ethnicity and nation, ultimately, to open a critical dimension for re-imagining Chinese literature in Singapore and Malaysia.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Anderson, Benedict(1998).The Spectre of Comparisons: Nationalism, Southeast Asia and the World.London:Verso.
  2. Bhabha, Homi(1994).The Location of Culture.London:Routledge.
  3. Chen, Xiaomei(1995).Occidentalism: A Theory of Counter-Discourse in Post-Mao China.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 Hall, Stuart(Ed.),du Gay, Paul(Ed.)(1996).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London:Sage Publications.
  5. Rutherford, Jonathan(ed.)(1990).Identity: Community, Culture, Difference.London:Lawrence & Wishart.
  6. 巴素、劉前度譯(1950)。馬來亞華僑史。檳榔嶼:光華日報社。
  7. 方修(1978)。戰後馬華文學史初稿。新加坡:T. K. Goh。
  8. 方修編(1981)。馬華新文學大系(戰後)。新加坡:世界書局。
  9. 王賡武(2005)。移民與興起的中國。新加坡:八方文化創作室。
  10. 弗朗茲 法農、萬冰譯(2005)。全世界受苦的人。南京:譯林出版社。
  11. 吳進(1951)。熱帶風光。香港:學文書店。
  12. 李元瑾(2001)。東西文化的撞擊與新華知識份子的三種回應。新加坡:新加坡國大中文系。
  13. 李庭輝編(1971)。新馬華文文學大系。新加坡:教育出版社。
  14. 威北華(1955)。春耕。新加坡:友聯圖書公司。
  15. 威北華(1959)。黎明前的行腳。新加坡:星洲世界書局。
  16. 威北華(1955)。流星。新加坡:南洋印刷社。
  17. 柏楊(1982)。新加坡共和國華文文學選集。臺北:時報文化。
  18. 柏楊編、王德威編、季進編(2007)。文學行旅與世界想像。南京:南京教育出版社。
  19. 苗秀編(1971)。《新馬華文文學大系》小說二集。新加坡:教育出版社。
  20. 馬崙編(1979)。馬華寫作人剪影。柔佛:泰來出版社。
  21. 馬摩西(1956)。獅城與馬來散記。蕉風,5
  22. 崔貴強(1994)。新加坡華人:從開埠到建國。新加坡:教育出版社。
  23. 崔貴強(1977)。星馬史論叢。新加坡:南洋學會。
  24. 梁元生(2005)。新加坡華人社會史論。新加坡:新加坡國大中文系。
  25. 陳育崧(1984)。《椰陰館文存》第1 卷。新加坡:南洋學會。
  26. 曾鐵忱(1962)。《新嘉坡史話》第2 集。新加坡:南洋商報。
  27. 黃孟文編、徐迺翔編(2002)。新加坡華文文學史初稿。新加坡:新加坡國大中文系。
  28. 趙戎編(1972)。《新馬華文文學大系》散文一集。新加坡:教育出版社。
  29. 趙戎編(1979)。新馬華文文藝詞典。新加坡:教育出版社。
  30. 鄭文輝(1974)。開埠前的新加坡。新加坡:新邦文化。
  31. 鄭文輝(1977)。新加坡從開埠到建國。新加坡:教育出版社。
  32. 魯白野(1959)。印度印象。新加坡:星洲世界書局。
  33. 魯白野(1953)。獅城散記。新加坡:星洲世界書局。
  34. 魯白野(1954)。《馬來散記》續集。新加坡:星洲世界書局。
  35. 魯白野(1954)。馬來散記。新加坡:星洲世界書局。
  36. 魯白野(1959)。馬來亞。新加坡:星洲世界書局。
  37. 饒宗頤(1994)。新加坡古事記。新加坡: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