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造筏不渡河-從盧瑋鑾日本遊學經驗論其香港文學研究方法之承傳

并列篇名

Raft Building with No River Crossing Intention: A Discussion on the Inheritance of Wai-luen Lo'S Hong Kong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from a Perspective of Her Study Experience in Japan

作者

趙曉彤(Chiu Hiu Tung)

关键词

盧瑋鑾 ; 香港文學研究 ; 史料 ; 史學 ; 京大式卡片 ; Wai-luen Lo ; Hong Kong Literature research ; Historical materials ; Historiography ; card research method of the Institute for Human Sciences of Kyoto University

期刊名称

中國現代文學

卷期/出版年月

30期(2016 / 12 / 20)

页次

199 - 22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盧瑋鑾(1939-)乃香港文學研究先驅,畢生以蒐集香港文學及文化出版物、歷史資料為己任,被視為最有能力為香港文學寫史的學者。她每言自己「缺乏史識」,始終拒絕為香港文學立傳;環顧香港以至現當代文學研究者,如此重視史料又堅拒寫史的學術取態,並不多見。木有根本,學有淵源,本文通過追溯盧瑋鑾七十年代初的留學經驗,探析其文學研究方法的形成經過。本文提出,盧瑋鑾在日本偶然開展的現代文學研究,與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應用的卡片法,擦出火花。京都學派結合人類學研究方法的多重史料互證法,與日本的共同研究學術文化,共同催生了盧瑋鑾獨特的治學理念。本文並會以她的編、論著及文學課程設計為例,詳細闡述盧瑋鑾香港文學研究方法的承襲與啟示。

英文摘要

Wai-luen Lo (1939-) is a path-breaker in Hong Kong Literature research. She takes the collecting of Hong Kong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publications, historical materials as her lifelong duty, and is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capable scholar to write Hong Kong Literature history. However, Lo has strictly refused to undertake such writing by claiming a lack of history consciousness. Her great attachments to historical materials with determined refusal on history writing, is quite an uncommon academic attitude among Hong Kong or even contemporary literary scholars. Every scholarship has its own origin just like every tree has root. This paper unfolds the establishment of Lo's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by tracing her overseas study experience in the early-1970s. It proposes that the card research method applied by the Institute for Human Sciences of Kyoto University, hit it off with the modern literature research that Lo occasionally started there. Lo's unique academic research principle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Kyoto School's multi-textual historical criticism which integrated with anthropological methodology, as well as the Japanese joint-research academic culture. This paper also illustrates the inheritance and inspiration of Lo's research method, through examining her works and design of literary curriculum.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香港文學特藏網頁,http://lib.cuhk.edu.hk/hklit/index.htm,最後登入日期:2016 年4 月10 日。
  2. 胡從經,〈新文化運動在香港迴響與勃興的實錄─讀《陳君葆日記》〉,《大公報》D8 版,1996 年6 月9 日。
  3. 孫源,〈陳君葆先生與新文字運動〉,《文匯報》第14 頁,1982 年7 月20 日。
  4. 盧瑋鑾教授所藏香港文學檔案網頁,http://hklitpub.lib.cuhk.edu.hk/lovf/,最後登入日期:2016 年4 月10 日。
  5. 小思(盧瑋鑾),〈讓資料說話〉,《明報》E5 版,2010 年6 月7 日。
  6. 小思(盧瑋鑾),〈學有淵源〉,《明報》E5 版,2011 年9 月25 日。
  7. 香港文學研究中心「研究計畫」,http://hklit.chi.cuhk.edu.hk/research.html,最後登入日期:2016 年4 月10 日。
  8.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New Asia College(1963).New Asia College Calendar.Hong Kong: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New Asia College.
  9. 吉川幸次郎(1999)。我的留學記。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10. 李慶(2010)。日本漢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1. 杜珮鳳編(1995)。中國現代散文扎記。香港:《新火》編輯委員會。
  12. 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71)。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要覽,9
  13. 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編(1983)。日本新聞五四報道資料集成。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
  14. 林文月(1971)。京都一年。臺北:純文學出版社。
  15. 林景淵編譯(2012)。扶桑書物語。臺北:遠景出版社。
  16. 香港中文大學(2000)。香港中文大學本科生手冊2000-2001。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17.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1969)。新亞書院二十周年校慶特刊。香港:新亞書院。
  18.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1965)。新亞書院概覽。香港:新亞書院。
  19.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奮進一甲子》編輯小組編輯(2009)。奮進一甲子:新亞書院歷史圖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
  20. 香港市政局公共圖書館(1997)。香港文學節:研討會講稿匯編。香港:市政局公共圖書館。
  21. 香港課程發展處校本課程中學組(2001)。文藝留蹤尋找溫馨印記(教師手冊)。香港:教育署課程發展處校本課程(中學)組。
  22. 香港課程發展處校本課程中學組(2001)。文藝留蹤尋找溫馨印記(學習手冊)。香港:教育署課程發展處校本課程(中學)組。
  23. 孫中峰(2002)。在藝術與群眾之間─重論「白馬湖作家群」。東華中國文學研究,1
  24. 國立編譯館編(1995)。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臺北:漢美圖書有限公司。
  25. 梁文道訪問(2010)。關於香港─我知道得愈多,就愈有感情(訪問盧瑋鑾)。讀書好,31
  26. 梅棹忠夫(2007)。山的世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27. 梅棹忠夫(1971)。知識誕生的奧秘。臺北:晨鐘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28. 陳建銘編(2005)。逛逛書架。臺北:邊城出版社。
  29. 陳星(2005)。李叔同身邊的文化名人。北京:中華書局。
  30. 黃念欣(2010)。目錄裏的方法、史識、與地緣關懷─閱《盧瑋鑾教授捐贈香港文學書目》有感。百家,6
  31. 黃繼持編、盧瑋鑾編、鄭樹森編(1999)。國共內戰時期香港本地與南來文人作品選(一九四五-一九四九)。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32. 楊曉文(2006)。豐子愷與曹聚仁之爭考辨。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
  33. 葉舒憲(2003)。文學與人類學─知識全球化時代的文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34. 葉舒憲(2005)。詩經的文化闡釋。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
  35. 葉翠華訪問(2010)。小思真情剖白─漸行漸愛香港情。百家,6
  36. 廖偉棠(2012)。浮城述夢人:香港作家訪談錄。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37. 劉正(2011)。京都學派漢學史稿。香港:學苑出版社。
  38. 鄭樹森編、黃繼持編、盧瑋鑾編(2000)。香港新文學年表(一九五○-一九六九)。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39. 盧瑋鑾(1993)。不老的繆思─中國現當代散文理論。香港:天地圖書。
  40. 盧瑋鑾(1987)。香港文縱─內地作家南來及其文化活動。香港:華漢文化事業公司。
  41. 盧瑋鑾(198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香港,香港大學。
  42. 盧瑋鑾(1998)。追跡香港文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43. 盧瑋鑾(2005)。造磚者言─香港文學資料蒐集及整理報告(以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為例)。香港文學,246
  44. 盧瑋鑾訪談、志琴訪談、熊志琴記錄(2010)。雙程路─中西文化的體驗與思考。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45. 盧瑋鑾(2007)。一生承教。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46. 盧瑋鑾(1982)。日影行。香港:山邊社。
  47. 盧瑋鑾(2003)。印藝,238
  48. 盧瑋鑾(1974)。從隨筆看豐子愷的兒童相。波文月刊,1(5)
  49. 錢婉約(2005)。日本中國學京都學派芻議。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
  50. 錢穆(1989)。新亞遺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51. 豐子愷圖、盧瑋鑾(1991)。豐子愷漫畫選繹。香港:三聯書店。
  52. 羅炳良(2007)。清代乾嘉歷史考證學研究。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53. 狭間直樹編、森時彥編(1992)。總索引。京都:同朋?。
被引用次数
  1. 鄒芷茵(2020)。繪製「香港文學」:盧瑋鑾《香港文學散步》的文學地誌與地方認同。臺北大學中文學報,27,3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