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斑駁的時代光影-論蕭遙天與馬華文學史

并列篇名

Mottled Spectrum of the Era: Discussion on Xiao Yao Tian & History of Malaysian Chinese Literature

作者

鍾怡雯(Choong Yee-Voon)

关键词

蕭遙天 ; 馬華文學史 ; 南來文人 ; 香港 ; 檳城 ; Xiao Yao Tian ; history of Malaysian Chinese Literature ; Southwardly Writers ; Hong Kong ; Penang

期刊名称

中國現代文學

卷期/出版年月

31期(2017 / 06 / 20)

页次

185 - 20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論文處理南來文人蕭遙天(1913-1990)與馬華文學史的關係。馬華文學跟中國文學的關係千絲萬縷,馬華文學的開頭是外來者的文學史。換而言之,沒有中國文學,就沒有馬華文學。這兩者的關係是流動的,並不完全對立。蕭遙天於1949年離開中國到了香港。1953年再次借道香港南下。他的個案讓我們看到同為英殖民地的香港跟馬來亞之間的文學因緣,有助於我們重新思考1950年代以後「南來文人」意涵的轉變,南來文人身份如何跟馬來亞產生對話與頡頏。同時,他也為我們展現了文人兼學者的思考視野。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discus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Xiao Yao Tian (1913-1990) who is the Southwardly Writers and history of Malaysian Chinese Literature. Malaysian Chinese Literature has an intricate relationship with Mainland Chinese Literature; the beginning of Malaysian Chinese Literature was the literary history of outside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ubjects above is fluid, and is not completely opposite. Xiao Yao Tian left China to Hong Kong in 1949. In 1953, he moved further towards the south from Hong Kong. We will identify the literary fate between the two British colonies of Hong Kong and Malaya through his case studies, and this further helps us to rethink the change in implication of "Southwardly Writers" after the 1950's, and the ways the identity of Southwardly Writers to generate dialogue and antagonism against the Malaya. He demonstrates also the thinking perspective of writers and scholar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陳建忠(2012)。美新處(USIS)與台灣文學史重寫─以美援文藝體制下的台港雜誌出版為考察中心。國文學報,52,211-242。
    連結:
  2. 賀淑芳(2013)。《蕉風》的本土認同與家園想像初探(1955-1959)。中山人文學報,35,101-125。
    連結:
  3. 鍾怡雯(2012)。吳進與杜運燮:一個跨國文學史的案例。國文學報,51,223-240。
    連結:
  4. 張錦忠,〈文學史料之窘境─以方天為例〉,《南洋商報‧商餘》,2015 年9 月28 日。
  5. 莊華興,〈劉以鬯的南洋寫作與離散現代性〉《當今大馬》http://www.malaysiakini.com/columns/256202,2014.3.6。
  6. 方美富,〈談蕭遙天〉(http://huctan.blogspot.tw/2013/10/blog-post_25.html。2015 年10 月30 日。
  7. 方修(1970)。新馬文學史論集。香港:三聯書店香港分店。
  8. 方修編(1970)。馬華新文學大系1970-1972。新加坡:星洲世界書局。
  9. 申青(1998)。憶本刊首屆編委。蕉風,483,84-86。
  10. 伍燕翎編(2011)。西方圖像:馬來(西)亞英殖民地時期文史論述。吉隆坡:新紀元學院。
  11. 朱崇科(2014)。劉以鬯的南洋敘事。福建論壇,10,122-130。
  12. 何國忠(2002)。馬來西亞華人:身份認同、文化與族群政治。吉隆坡:華社研究中心。
  13. 吳兆剛(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香港,嶺南大學哲學所。
  14. 李憶君編(2006)。馬華作家〔蕭遙天專輯〕。吉隆坡:馬華作家協會。
  15. 林春美(2016)。非左翼的本邦─《蕉風》及其「馬來亞化」主張。世界華文文學論壇,94,71-79。
  16. 林春美(2011)。獨立前的《蕉風》與馬來亞國族想像。南方華裔研究雜志,5,201-208。
  17. 姚拓(2005)。雪泥紅爪。吉隆坡:紅蜻蜓。
  18. 苗秀編(1971)。新馬華文文文學大系‧理論卷。新加坡:教育出版社。
  19. 香港中國筆會文選編委會編(1979)。二十年來的中國文學。香港:香港中國筆會。
  20. 馬來亞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編(2012)。馬華文學與現代性。台北:秀威。
  21. 馬侖(1984)。新馬華文作家群像。新加坡:風雲出版社。
  22. 馬漢(2012)。笑彈人間─馬漢雜文選集。台北:釀出版社。
  23. 郭惠芬(1999)。中國南來作者與新馬華文文學。廈門:廈門大學。
  24. 黃錦樹(2012)。馬華文學與中國性。台北:麥田出版社。
  25. 黃錦樹(2015)。香港─馬來亞:熱帶華文小說的兩種生成,及一種香港身份。香港文學,365,8-15。
  26. 黃錦樹(2015)。華文小文學的馬來西亞個案。台北:麥田出版社。
  27. 新加坡南洋大學創作社編(1960)。論馬華文藝的獨特性。新加坡:南大創作社。
  28. 趙戎編(1971)。新馬華文文文學大系‧散文。新加坡:教育出版社。
  29. 趙戎編(1971)。新馬華文文文學大系‧散文卷。新加坡:教育出版社。
  30. 潘碧華(2009)。馬華文學的時代記憶。吉隆坡:馬大中文系出版社。
  31. 鄭卓群(1956)。馬華文藝叢談。新加坡:星洲維明公司出版社。
  32. 蕭遙天(1953)。玩刀子的女人。香港:環球圖書雜誌出版社。
  33. 蕭遙天(1979)。熱帶散墨。新加坡:教育出版社。
  34. 蕭遙天(1953)。夜鶯曲。香港:環球圖書雜誌出版社。
  35. 蕭遙天(1970)。中國人名的研究。新加坡:教育出版社。
  36. 蕭遙天(1955)。語文小論。檳城:檳城鍾靈中學。
  37. 蕭遙天(1954)。東西談。香港:宇宙書店。
  38. 蕭遙天(1957)。食風樓隨筆。吉隆坡:蕉風出版社。
  39. 謝詩堅(2009)。中國革命文學影響下的馬華左翼文學。檳城:韓江學院。
  40. 鍾怡雯編、陳大為編(2007)。馬華散文史讀本(1957-2007)。台北:萬卷樓。
  41. 韓萌編(1952)。南洋散文集。香港:求實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鄧觀傑(2019)。建構香港的視線-劉以鬯小說中的南洋與上海。中國文學研究,48,285-320。
  2. 方美富(2018)。「我的藝友與文友」:蕭遙天與臺港友朋交遊考。書畫藝術學刊,25,12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