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吟壇創格與詩學別裁-從《海天詩話》、《扶桑詩話》論近代詩話視野的新創、局限與中日交流譜系

并列篇名

Yin-Tan-Chuang-Ge and Shi-Xue-Bie-Cai -On the Creation and Limitation of Modern Poetic Theories and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through Hai-Tian-Shi-Hua and Fu-Sang-Shi-Hua

作者

林香伶(Lin, Hsiang-ling)

关键词

近代 ; 南社 ; 詩話 ; 胡懷琛 ; 田桐 ; 《海天詩話》 ; 《扶桑詩話》 ; Modern ; Nanshe ; Shi-Hua ; Hu Huai-Chen ; Tian Tong ; Hai-Tian-Shi-Hua ; Fu-Sang-Shi-Hua

期刊名称

中國現代文學

卷期/出版年月

31期(2017 / 06 / 20)

页次

75 - 10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南社(1909-1923)是以革命為主調,詩學為主體,社員超過千人以上的近代社團,現今可見詩話超過百部以上,但探究者甚微。本文以胡懷琛《海天詩話》與田桐《扶桑詩 話》兩部詩話為主體,突顯南社在近代詩學研究的價值。除就作者生平、寫作背景、詩話版本傳播與刊刻情況進行爬梳,也對他們如何引介、品賞譯詩,以及收錄日人漢詩等現象加以論述。透過文本細讀和相關資料的比對,得見近代詩話與傳統詩話的差別、新創,以及局限性。此外,日本深受中國文化影響,漢詩寫作傳統甚長,但明治維新西化成功的經驗,反而使近代中國赴日取法者增加;舊體詩在二十世紀的中國被新文學運動者揚棄,卻在近代詩話中重獲新生。而幕末明治的日本漢詩,受到中國近代詩話作者的注意與肯定,不僅療癒沉寂一時的日本漢詩家,也因為通過「合於吾詩範圍」的評論標準,會通中日間的文化意蘊與抒情共感,得見舊體詩在域外的並蒂開花。

英文摘要

The "Nanshe" (1909-1923) is a modern society of more than one thousand members, with a mixed focus on poetry and revolution. The "Nanshe"produced more than a hundred volumes on poetic theories, but scholars have not paid enough attention to those works. This essay mainly examines Hai-Tian-Shi-Hua(海天詩話)by Hu Huai-Chen(胡懷琛)and Fu-Sang-Shi-Hua(扶桑詩話)by Tian Tong(田桐), in order to highlight the valuable role that the Society plays in the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poetic theories. In addition to the examination of the authors’ lives, writing backgrounds, and how their works were published and circulated, this essay also investigates how the authors introduced, translated, and made comments on Chinese poems written by Japanese writers. Through a close and comparative reading, I emphasize the specialty, creativity, and limitation of modern poetic theories in comparison with traditional poetic theories. Influenced by Chinese culture deeply in history, Japan has a long tradition of writing Chinese poetry. After the Meiji Restoration, many Chinese went to Japan to study modern knowledge and investigate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Classical-style poetry was abandoned by aggressive promoters of modern vernacular literature, but remained energetic in multiple theoretical narratives. Chinese poems of Japanese authors in the late Tokugawa Period (幕末)and the Meiji Period(明治)were introduced to China and appreciated by Chinese poets and readers, and this phenomenon also demonstrates the continuous influence of Chinese poetry oversea during the perio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周淑媚(2003)。南社與近代報刊發展之初探。通識教育年刊,5,1-18。
    連結:
  2. 林香伶(2013)。沿襲與新創:論晚清敘事詩長歌當哭現象及其敘事模式。東海中文學報,25,139-176。
    連結:
  3. 林香伶(2010)。近代新派詩話的遺珠─高旭《願無盡廬詩話》析論。彰化師大國文學誌,21,69-110。
    連結:
  4. 田桐,《玄玄遺集》民國二十六年線裝本,封二。
  5. 胡懷琛,〈波羅奢館詩話〉,《民國日報》「旗亭韻語」欄,1917 年2 月7 日。
  6. 〔日〕池田四郎次郎編,《日本詩話叢書》,埼玉縣本莊市,文會堂書店,1922 年。
  7. 夏敬觀,〈田桐傳〉,《國史館館刊》第1 期第3 卷(1948.8),頁87-90。
  8. 土居通予編,《獲我心詩》,網址: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92239。
  9. 〔唐〕道宣編,《廣弘明集》(卷27)T52。
  10. 高銛、谷文娟,〈金山高氏與南社〉(未刊稿)。
  11. 唐姚思廉(1980)。梁書。臺北:洪氏出版社。
  12. 刁抱石(1989)。田桐傳。國史館館刊,6,189-191。
  13. 方漢文、夏鳳軍、張晶(2012)。《海天詩話》與中國比較詩學的濫觴。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0(2),1-3。
  14. 王杰編、張金超編(2011)。田桐集。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15. 王晶堯編(1983)。柳亞子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16. 王德威(2011)。現代抒情傳統四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17. 王韜(2002)。弢園文錄外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18. 王寶平(2013)。近代以來中國人編日本漢詩(詞)述略。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62-67。
  19. 朱少璋(2004)。《海天詩話》中的日本漢詩。能仁學報,10,242-252。
  20. 何藻輯(1995)。古今文藝叢書。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
  21. 余杰(2009)。彷徨英雄路─轉型時代知識分子的心靈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2. 吳彩娥、林淑貞、周益忠、呂光華、林香伶(2009)。詩話研究─詩學與文化。彰化:國立彰化師大國文系。
  23. 吳盛青編、高嘉謙編(2012)。抒情傳統與維新時代。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24. 宋麗娜(201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北京,首都師範大學。
  25. 李德強(2011)。博士論文(博士論文)。上海,復旦大學。
  26. 谷口孝介(2009)。「和習」の淵源:『新撰万葉集』卷上の漢詩を中心として。日本語と日本文学,49,1-6。
  27. 林和生(2010)。近世向日本傳播儒學的第一人:朱舜水。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37(1),121-124。
  28. 林香伶(2009)。南社文學綜論。臺北:里仁書局。
  29. 林香伶(2013)。南社詩話考述。臺北:里仁書局。
  30. 林敏潔(2010)。論朱舜水對日本社會及文化的影響。中國典籍與文化,4,123-127。
  31. 牧角悅子(2013)。日本漢詩の特質:中国詩歌の受容と日本的抒情性について。日本漢文学研究,3,97-122。
  32. 姜龍昭(1984)。英風遺烈─田桐傳。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33. 姜濤(2003)。「為胡適改詩」與新詩發生的內在張力─胡懷琛對《嘗試集》的批評研究。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0(6),130-136。
  34. 柯慶明編、蕭馳編(2009)。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35. 柯慶明編、蕭馳編(2009)。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36. 柳亞子(1993)。磨劍室文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7. 柳亞子編(1996)。南社叢刻。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
  38. 柳無忌編、殷安如編(2002)。南社人物傳。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39. 秋瑾、郭長海輯注、郭君兮輯注(2003)。秋瑾全集箋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40. 胡樸安(1983)。樸學齋叢書‧初集。臺北:胡道彥。
  41. 夏曉虹(1990)。才子、名士與魁儒─說王韜的「豪放」。讀書,1990(1),98-104。
  42. 夏曉虹(2000)。黃遵憲與日本明治文化。學術界,2000(1),58-77。
  43. 孫之梅(2003)。南社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44. 徐興慶(2009)。日本的朱舜水研究史。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1-8。
  45. 馬歌東(2004)。日本漢詩溯源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6. 高文漢(2005)。日本近代漢文學。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47. 高島要編(2007)。東瀛詩選本文と総索引。東京都:勉誠。
  48. 康有為(1996)。萬木草堂詩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9. 庾向芳(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天津,南開大學。
  50. 張伯偉(2002)。清代論詩詩的新貌。江蘇社會科學,2002(3),128-134。
  51. 張堂錡(1991)。黃遵憲及其詩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52. 張寅彭(2002)。民國詩話叢編。上海:上海出版社。
  53. 梁啟超、舒蕪校點(1982)。飲冰室詩話。北京:人民出版社。
  54. 郭長海(2011)。關於《南社入社書》的考察報告。紀念南社成立一百週年論文集,蘇州:
  55. 郭長海編、金菊貞編(2003)。高旭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56. 陳世驤、張暉編(2015)。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陳世驤古典文學論集。北京:三聯書局。
  57. 陳春香(2013)。南社文人與日本。北京:商務印書館。
  58. 陳國球(2013)。抒情中國論。香港:三聯書局。
  59. 陳國球編、王德威編(2014)。抒情之現代性─「抒情傳統」論述與中國文學研究。北京:三聯書局。
  60. 程中山(2008)。潘飛聲《在山泉詩話》考論。吳宏一教授六秩晉五壽慶暨榮休論文集,臺北:
  61. 馮自由(1980)。革命逸史。北京:中華書局。
  62. 劉作忠(2010)。辛亥革命功臣田桐身後哀榮。湖北文史,2010(2),64-71。
  63. 劉德重、張寅彭(1990)。詩話概說。北京:中華書局。
  64. 蔡毅(2007)。日本漢詩論稿。北京:中華書局。
  65. 鄭逸梅(1991)。鄭逸梅選集。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66. 鄭逸梅(1981)。南社叢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67. 蕭馳(1999)。中國抒情傳統。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68. 錢仲聯編注(1981)。人境廬詩草箋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劉怡伶(2021)。修辭學的現代轉向:以胡懷琛為研究個案。東吳中文學報,42,141-170。
  2. (2023)。「後南社」詩學趨向:從文化傳統和地域因素考察《南社湘集》湘、粵詩歌。成大中文學報,83,143-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