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五四」新學之修辭學:語言思想之現代嬗變

并列篇名

"Rhetoric" in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Linguistic Thought Since 1920s

作者

林少陽(Lin Shaoyang)

关键词

修辭 ; 修辭學 ; 語言媒質性 ; 媒質過程 ; 陳望道 ; 郭紹虞 ; 「文」 ; rhetoric ; materiality of linguistic medium ; modern Chinese linguistic thought ; wen ; xiuci

期刊名称

中國現代文學

卷期/出版年月

34期(2018 / 12 / 20)

页次

33 - 6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文」的概念是中國、以及(近現代以前)漢字圈傳統的思想、文學、乃至政治中的最重要概念之一,而「修辭」概念亦屬此譜系。這一事實百年來卻漸漸為大家所淡忘。本文將從語言思想角度,梳理「修辭」概念之現代嬗變,進而探討與「文」概念的關聯。現代意義上的修辭學是東亞西化現代性的產物,它始於明治日本,後傳入、確立於民國初期的中國,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結果之一。本文也將梳理這一由日本至中國的過程,然而將側重於語言思想之現代嬗變問題,以及理論上由此引發的問題,如修辭與現代意義上的語法學之間不可調和之理論問題,也將檢討語法中心化現象與科學主義的關聯。總之,語言傳遞方式與現代性之間的關聯如何深刻地影響現代意義上修辭學的確立,乃是本文的核心主題。

英文摘要

"Wen" (文)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eoretical concepts within the literary and even political traditions of the East Asian Sinitic sphere before the modern era. Another term, "xiuci" (修辭), now translated as "rhetoric," was also a key critical concept within "wen". However, one of the outcomes of East Asian modernity is that these historical facts have fallen into oblivion. This author carefully tracks changes in linguistic thought in modern China and attempts to shed light on their linkage with the emergence of rhetoric as a modern discipline in China under the strong influence of the Western rhetoric via Meiji Japan. This author argues that the emergence of rhetoric as an imported discipline rests on both the May-Fourth generation's belief in an ideology of scientism and their royal acceptance of metaphysical views on languag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梅家玲(2011)。有聲的文學史─「聲音」與中國文學的現代性追求。漢學研究,29(2)
    連結:
  2. 梅廣(2001)。釋「修辭立其誠」:原始儒家的天道與語言觀─兼論宋儒的章句學。臺大文史哲學報,55
    連結:
  3. 郭紹虞,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3%AD%E7%BB%8D%E8%99%9E/1075971(2018 年 10 月 5 日訪問)。
  4. (宋)朱熹(2002).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 (唐)陸德明(1980).經典釋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 (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1998).南華真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
  7. (清)王引之(2000).經義述聞.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8. (清)王念孫(1985).讀書雜誌.北京:中國書店.
  9. (清)阮元(校勘)(1974).十三經注疏.京都:中文出版社.
  10. (清)章學誠(1998).文史通義.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11. (清)錢大昕(1989).潛研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2. 清戴震、安田二郎譯、近藤光男譯(1971)。戴震集。東京:朝日新聞社。
  13.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上海,世界書局影印,1935 年,阮元《十三經注疏》本。
  14. Arendt, Hanna(1998).The Human Condition.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5. Benveniste, Émile、岸本通夫監譯、河村正夫譯(2000)。一般語言学の諸問題。東京:Misuzu 書房。
  16. Eco, Umberto(1979).A Theory of Semiotic.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7. Jameson, Fredric(1972).The Prison-House of Language: A Critical account of Structuralism and Russian Formalism.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8. Lentricchia, Frank(1980).After the New Criticis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 Lin, Shaoyang(2015).Making National History with Literary History: Hegel's Influence via Taine on Meiji Japan and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Frontier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9(2),160-189.
  20. Man, Paul de(1979).Allegories of Reading.New Haven, CT:Yale University Press.
  21. 三好行雄編、武盛天雄編(1978)。近代文学Ⅰ•黎明期の近代文学。東京:有斐閣。
  22. 丸山圭三郎(1985)。経験•語言•認識。東京:岩波書店。
  23. 大久保利兼編(1966)。西周全集。東京:宗高書房。
  24. 子安宣邦(2003)。漢字論,不可避の他者。東京:岩波書店。
  25. 小幡甚三郎,《西洋學校規範》,東京,尚古堂,1870 年。
  26. 中華書局編輯部(編)(1998).說文解字四種.北京:中華書局.
  27. 井上哲次郎、有賀長雄,《改訂增補哲學字彙》,東京,東洋館書店,1884 年。
  28. 五十嵐力,《新文章講話》,東京,早稻田大學出版部,1909 年。
  29. 木山英雄,趙京華(譯)(2004).文學復古與文學革命.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0. 王力(2001).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31. 王松茂(編)(1983).漢語語法研究參考資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2. 王德威(2017).抒情時代的抒情聲音.臺北:麥田出版.
  33. 左玉河(2004).從四部之學到七科之學─學術分科與近代中國知識系統之創建.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34. 平田昌司(2016).文化制度和漢語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5. 弗雷德里克•詹姆遜,錢佼汝(譯),李自修(譯)(1995).語言的牢籠•馬克思主義與形式.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36. 本木正榮編(1976)。諳厄利亜語林大成。東京:雄松堂。
  37. 安井息軒(1977).論語集說.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38. 安田敏郎(1997)。植民地のなかの〈国語学〉,時枝誠記と京城帝国大学をめぐって。東京:三元社。
  39. 安伯托•艾可、池上嘉彦譯(1997)。記号論。東京:岩波書店。
  40. 米歇爾•福柯、小林康夫編、石田英敬編、松浦寿輝編(1999)。ミシェル•フーコー思考集成Ⅲ•1968-1970•歷史学•系譜学•考古学。東京:筑摩書房。
  41. 佐澤太郎譯,《佛國學制》,明治日本文部省,1873 年。
  42. 佐藤信夫(2002)。レトリック認識。東京:講談社。
  43. 余嘉錫(2007).余嘉錫論學雜著.北京:中華書局.
  44. 利科爾、久米博編譯、清水誠編譯、久重忠夫編譯(1978)。解釈の革新。東京:白水社。
  45. 利科爾、久米博譯(1998)。生きた隐喻。東京:岩波書店。
  46. 尾崎行雄,《公會演說法》,東京,丸家善七,1877 年。
  47. 李征(1998)。中国•日本の近代における〈文学〉という翻譯詞の成立─清末上海滞在のイギリス人宣教師エドキンスによる〈希臘為西国文学之祖〉の執筆をめぐって。比較文学,40
  48. 村田雄二郎(1995)。「文白」の彼方に:近代中国における国語問題。思想,7 月號
  49. 汪暉(2010).亞洲視野:中國歷史的敘述.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50. 汪暉(2004).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北京:三聯書店.
  51. 周法高(1980).論中國語言學.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52. 周策縱(1993)。《易經》「修辭立其誠」辨。中國文哲所集刊,3
  53. 林少陽(2018).鼎革以文:清季革命與章太炎「復古」的新聞運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54. 林少陽(2013).「文」與日本學術思想:漢字圈 1700-1990.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55. 金兆梓,《國文法之研究》,上海,中華書局、1922 年。
  56. 金谷治(2003)。大学•中庸。東京:岩波文庫。
  57. 保羅•德•曼,李自修(譯)(1998).解構之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8. 柄谷行人,趙京華(譯)(2003).日本現代文學的起源.北京:三聯書店.
  59. 胡以魯,《國語學草創》,上海,商務印書館,1923 年。
  60. 胡適(1981).胡適哲學思想資料選.上海:華東師範出版社.
  61. 夏目漱石(1966)。漱石全集。東京:岩波書店。
  62. 島村抱月,《新美辭學》,《抱月全集》第 1 卷,東京,博文館,1928 年。
  63. 徐通鏘(2004).漢語研究方法論初探.北京:商務印書館.
  64. 時枝誠記(1961)。國語學原論続編。東京:岩波書店。
  65. 時枝誠記(1972)。日本文法•口語篇。東京:岩波書店。
  66. 時枝誠記(1952)。日本文法•文語篇。東京:岩波書店。
  67. 馬建忠(1983).馬氏文通.北京:商務印書館.
  68. 馬建忠(2000).馬氏文通.北京:商務印書館.
  69. 高山大毅(2016)。近世日本の「礼楽」と「修辞」,荻生徂徠以後の「接人」の制度構想。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70. 張志公(1965)。需要研究些教學問題。中國語文,1
  71. 張志公(1957)。語法研究的理論與實用意義。中國語文,1
  72. 梅家玲(2012)。戰鬥文藝與聲音政治:《大公報•戰線》與五○年代臺灣的「朗誦詩」。中國文學學報,3,39-59。
  73. 許國璋(1991)。《馬氏文通》及其語言哲學。中國語文,3
  74. 速水博司(1988)。近代日本修辞史─西洋修辞学の導入から挫折まで。東京:有朋堂。
  75. 郭紹虞(1979).漢語語法修辭新探.北京:商務印書館.
  76. 郭紹虞(1985).照隅室語言文字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7. 郭穎頤, Daniel W. Y.,雷頤(譯)(1995).中國現代思想中的唯科學主義,1900-1950.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78. 陳平原(2007)。有聲的中國「演說」與近現代中國文章變革。文學評論,3,5-21。
  79. 陳承澤,《國文法草創》,上海,商務印書館,1922 年。
  80. 陳寅恪(2001).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三聯書店.
  81. 陳望道(2002).修辭學發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82. 陳望道(1981).陳望道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83. 陳獨秀,〈本志罪案之答辯書〉,《新青年》第 6 卷第 1 號(1919)。
  84. 章士釗,《中等國文典》,上海,商務印書館,1907 年。
  85. 章太炎(1985).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86. 鳥井克之(1996)。中国文法学說史。大阪:關西大學出版部。
  87. 黃侃(1996).文心雕龍劄記.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88. 鈴木貞美,王成(譯)(2011).日本的〈文学〉概念.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89. 趙一凡(編),張中載(編),李德恩(編)(2006).西方文論關鍵詞.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90. 劉師培(1998).中國中古文學史•論文雜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91. 劉復,《中國文法通論》,上海,群益出版社,1920 年。
  92. 潘文國(2002).字本位與漢語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93. 熱拉爾•熱內、花輪光監譯、天野利彦譯、矢橋透譯(1987)。フィギュール•Ⅰ。東京:書肆風之蔷薇。
  94. 蔣介石(1952).科學的學庸.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95. 鄭子瑜(1984).中國修辭學史稿.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96. 鄭敏(1998).結構─解構視角,語言•文化•評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97. 鄭毓瑜(2017).姿與言,詩國革命新論.臺北:麥田出版.
  98. 魯迅(2005).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99. 黎錦熙,《國語文法》,商務印書館,1924 年。
  100. 錢玄同(1999).錢玄同文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01. 韓景勇,閻勇(2002)。對〈漢語研究:世紀之交的思考〉的思考。語言研究,46
  102. 齋藤希史(2005)。漢文脈の近代,清末=明治の文学圈。愛知縣:名古屋大學出版會。
  103. 藍弘岳(2017)。漢文圈における荻生徂徠,医学•兵学•儒学。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104. 羅蘭•巴特、沢崎浩平譯(1979)。舊修辞学,便覽。東京:Misuzu 書房。
  105. 饒宗頤(1988).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臺北:新文豊出版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