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摘要
|
Hong Kong Times was a daily newspaper issued by Kuomintang in Hong Kong during the Cold War. In addition to its primary literary supplement, there were two regular special features about modern poetry in the secondary supplement, which were the "Times' Poetry Page" and the "Poetry Tide". As a preliminary study, this thesis starts with the catalogue making of the supplement by the articles and their genre and date, and then analyzes their content. This thesis mainly discusses the author groups, styl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se two modern poetry features in Hong Kong Times. "Times' Poetry Page" was edited by Wu Xin, and published mainly poems and short poetry reviews. "Poetry Tide" was edited by Kwan-naam. Its layout was the same as "Times Poetry Page", but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the poems it published were more avant-garde. Although "Poetry Tide" had lasted only about one year, after another 23 years, a monthly magazine, Poetry, ran by Kwan-naam, Gwaan Mungnaam, Chan Jidak and some others inherited the concept of creation during that period. From this perspective, Hong Kong Times had contributed to the promotion of Hong Kong's local modern poetry.
|
参考文献
|
-
須文蔚(2018)。1950 年代台灣的香港文化與傳播政策研究:以雷震之赴港建議與影響為例證。中國現代文學,33,171-193。
連結:
-
須文蔚,翁智琦,顏訥(2014)。1940-60 年代上海與香港都市傳奇小說跨區域傳播現象論─以易金的小說創作與企畫編輯為例。臺灣文學研究集刊,16,33-60。
連結:
-
羅貴祥(2000)。經驗與概念的矛盾─七十年代香港詩的生活化與本土性問題。中外文學,28(10),130-141。
連結:
-
《香港時報》「時報詩頁」,1976 年 9 月 1 日-1978 年 10 月 2 日。
-
《香港時報》「詩潮」,1978 年 12 月 16 日-1979 年 9 月 16 日。
-
也斯(1997)。解讀一個神話?─試談《中國學生周報》。讀書人,26,64-71。
-
古蒼梧(1971)。新詩的出路。中國學生周報,975,第 1、6 版。
-
古遠清(2007)。香港詩人文化身份的認同定位─20 世紀 70 年代的香港新詩。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5(3),16-21。
-
古劍(2002)。一個自學者曲折的成長歷程─葉輝訪談錄。文學世紀,2(12),47-52。
-
西野由希子(2010)。劉以鬯《對倒》和一九七○年代香港文學。劉以鬯與香港現代主義,香港:
-
呂大樂(2012).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香港:中華書局.
-
呂大樂(2007).唔該,埋單:一個社會學家的香港筆記.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
李谷城(2005).香港中文報業發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杜家祁(2009)。「眾聲交響」匯聚而成的獨特嗓音─從香港七十年代詩歌的發展到香港文學史的撰寫問題。中國文化的傳承與開拓:香港中文大學四十週年校慶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香港:
-
林友蘭(1977).香港報業發展史.臺北:世界書局.
-
林肇豊(2015)。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所。
-
胡國賢(1989)。從「文社」到「詩社」─香港詩社及詩刊發展初探(下)。香港文學,52(4),42-57。
-
徐亨(口述),遲景德(訪問),林秋敏(訪問),林秋敏(記錄整理)(1998).徐亨先生訪談錄.臺北縣:國史館.
-
梁秉鈞(編),譚國根(編)(2010).劉以鬯與香港現代主義.香港:香港公開大學.
-
陳昱文(2015)。花蓮,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
-
陳智德(2009).解體我城:香港文學 1950-2005.香港:花千樹出版社.
-
陳智德(2013).地文誌.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
陳學然(2014).五四在香港:殖民情境、民族主義及本土意識.香港:中華書局.
-
馮品佳(編)(2004)。通識人文十一講,臺北:
-
楊宗翰(2003)。台灣《現代詩》上的香港聲音─馬朗•貝娜苔•崑南。創世紀詩雜誌,136,140-148。
-
樊善標(2008)。學生的園地還是園地的學生─香港《星島日報‧學生園地》初探。現代中國,11,244-247。
-
樊善標(2016)。1940、50 年代之交香港《華僑日報》兩個學生「園地」的青年文藝培養。媒介現代:冷戰中的台港文藝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
編輯部(1977)。詩朗誦、詩園地、詩話。大拇指,66,第 9 版。
-
鄭樹森(2004)。東西冷戰、左右對壘、香港文學。通識人文十一講,台北:
-
鄭樹森(2004)。1997 年前香港在海峽兩岸間的文化中介。通識人文十一講,台北:
-
鄧小樺(2002)。平淡中的複雜─關夢南訪問。文學世紀,11,70-74。
-
顏訥(2017)。五○年代香港「南來文人」的「中國想像」與「在地認同」。第 11 屆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域外經驗與中國文學史的重構,嘉義:
-
顏訥(2011)。花蓮,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
-
羅貴祥(2010)。劉以鬯與資本主義的時間性。劉以鬯與香港現代主義,香港:
-
蘇玉珍(1999).破冰.臺北:商周出版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