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開映中不許發奇聲-劉吶鷗小說中的聲響、噪音與認同
|
并列篇名
|
Keep silence during gaze: Sounds, noises and identity in Liu Naou's fictions
|
作者
|
吳佳鴻(Chia-Hung Wu)
|
关键词
|
聲音 ; 新感覺派 ; 劉吶鷗 ; 現代性 ; 都市 ; Sound ; Shanghai Neo-Sensationism ; Liu Naou ; Modernity ; Urban
|
期刊名称
|
中國現代文學
|
卷期/出版年月
|
38期(2020 / 12 / 20)
|
页次
|
119
-
141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劉吶鷗身為同時具有台灣、日本與上海經驗的新感覺派小說家,其小說中聲音之意義,並不只是現代都會經驗的再現仿擬,而可能暴露出半殖民地作家身分認同,乃至透露內在聲響的失語。不論是女性不和諧的話聲,或是都市暗夜中的噪音,都讓凝視的男性主體感到挫折、陌生甚至是恐懼。正如小說中書寫觀影時的警語「開映中不許發奇聲」,惟奇聲總是不期而至,屢屢挑戰僵化的男性凝視。通過聲響與噪音,劉吶鷗除寫出充滿性及認同挫敗的狀態,更暗示了在仿擬西方及日本文學的表層底下,可能潛藏的複雜認同乃至抵拒。
|
英文摘要
|
Sounds and noises in Liu Naou's fictions are not only represent just experiences of modern urban, but also reveal the identity of semi-colonial writers. Whether it is the disharmonious voices of women or the noises in the dark night of the city, the staring male subject feels frustrated, unfamiliar or even scared. Through the sound and noise, Liu Naou not only writes about the identity's frustration, but also implies that under the surface of imitating Western and Japanese literature, there may be hidden complex identity and even resistance exist.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
参考文献
|
-
陳孟君(2009)。影戲眼/心眼/心病的多層視窗:上海新感覺派小說中視覺書寫所繪製的心靈圖像。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13,49-80。
連結:
-
楊建章,呂心純(2010)。音聲空間研究的全球趨勢與本土回應初探。關渡音樂學刊,13,77-96。
連結:
-
楊彩杰(2017)。文學風格的回應-保爾.穆杭、橫光利一和劉吶鷗。清華學報,新47(1),117-154。
連結:
-
(2010).劉吶鷗全集:增補集.台南:台灣文學館.
-
Deleuze,Guattari, Félix,Polan, Dana(Trans.)(1986).Kafka:Toward a Minor Literature.London: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
Sakina, CUTIVET,王佩琳(譯),許秦蓁(譯)(2005)。劉吶鷗「新感覺派」1927 年日記中的語文表現。劉吶鷗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南:
-
Schafer, R. Murray(1994).The soundscape: our sonic environment and the tuning of the world.Verment:destiny books.
-
中川成美(2009)。モダニティの想像力─文学と視覚性。東京:新曜社。
-
王志松(2002)。新感覺文學在中國二、三十年代的翻譯與接受─文體與思想。日語學習與研究,2,68-74。
-
王德威(2007).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
-
史書美,何恬(譯)(2007).現代的誘惑:書寫半殖民地中國的現代主義(1917-1937).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
李歐梵,毛尖(譯)(2000).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 1930—1945.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
林少陽(2004).「文」與日本的現代性.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
林正芳(2005)。文明開化─一個日治時期台籍文化人的案例。劉吶鷗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南:
-
柳書琴(2014)。魔都尤物:上海新感覺派與殖民都市啟蒙敘事。山東社會科學,2,38-49。
-
梁慕靈(2018).視覺、性別與權力:從劉吶鷗、穆時英到張愛玲的小說想像.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
郭詩詠(2018)。欲望政治與文化身份想像─穆時英小說、流行音樂與跨文化現代性。文學與文化,2,102-110。
-
郭詩詠(2018)。上海新感覺派小說中的聲音景觀。文學,春夏號,115-135。
-
陳長文(1997)。考掘地理、性別與文類的交集:論南非與西印度群島的後殖民文學。中外文學,25(9),5-43。
-
陳碩文(2008).上海三十年代都會文藝中的巴黎情調(1927-1937).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
彭小妍(2012).浪蕩子美學與跨文化現代性:一九三○年代上海、東京及巴黎的浪蕩子、漫遊者與譯者.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
彭小妍(2001).海上說情慾:從張資平到劉吶鷗.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
-
雷諾.博格, Ronald,李育霖(譯)(2006).德勒茲論文學.臺北:麥田出版.
-
趙家琦(2014)。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
劉吶鷗,康來新(編),許秦蓁(編)(2001).劉吶鷗全集.台南:台南縣文化局.
-
穆時英,嚴家炎(編),李今(編)(2008).穆時英全集.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
嚴家炎(編)(2009).新感覺派小說選(修訂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